吉林某公園,4名美國人遇刺受傷。警方已經抓獲嫌疑人,外交部發言人說這是偶然事件。
我相信這是一個意外。當然,我也好奇,這個人的行兇動機是什么。他去公園里隨身帶著刀,和外國人發生“碰撞”,拿起刀就扎人。
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反應是低調、克制的,幫忙聯系和救治傷員,讓他們回家。目前,還沒有多余的評論。
在中國互聯網上,爭議反而大得多,很多人擔心這是民族情緒高漲和反美的結果。這種“擔心”本身是有價值的,提示出一種社會氛圍的存在。
這種仇恨外國的氛圍當然也是真實的,就在前兩天,一位做科普的醫生宣布停止更新微博,因為很多人看到他IP在美國就來跑來罵他。我能理解他的恐懼,因為這種待遇我也享有。
中美雙方都在小心守護來之不易的“人文交流恢復”,不希望這個事鬧得太大。這四位在吉林的美國老師,并不是個人旅行,是雙方高校交流的一部分,應該是非常官方的項目,按理說,應該有更好的安全措施。
過去幾個月的訪學,在美國接觸不少和中國有關的老師。他們當然都是喜歡中國的,否則也不愿意搭理我。
在一些場合,人們會交流“去中國”的看法。看到有人從中國回來,大家會發出一聲“Wow”的贊嘆。“安全嗎?”“當然安全。只是有些不太方便,沒法花錢。”接下來就像是一場小型發布會。
“中國見聞”很受歡迎,就像80年代一樣。這有點悲哀,要知道在前些年到中國旅行是如此普遍,兩國的出版和學術探討,幾乎是“同步”,在美國出版的好書,一年左右就會有中文版。有些暢銷的名人傳記,兩地幾乎可以同步出版。
現在,因為疫情的中斷和兩國關系的波折,“中國”重新變得“遙遠”和“神秘”起來。“去中國”成為一些人想象中的冒險之旅。人們再次以驚奇的目光打量對方,看到一個群里的聊天,在長沙有人帶美國朋友吃火鍋,有青少年過來大喊:這里怎么有美國人。
讓人欣慰的是,我接觸的很多老師都期待到中國去,不管是旅行還是從事和中國有關的研究。他們甚至表示,要到我的書店里去和中國朋友交流。
但是,那種微妙的、脆弱的氣氛,并不是只有中國網友才感覺到,在美國也是如此。有高校向中國派出代表團,老師們都很期待,但是“安全”也是要考慮的問題。學校要求老師們不要帶自己的手機和電腦,而是由學校提供一套新設備,包括一臺筆記本和一部手機——這就是現實,充滿熱情,又小心翼翼。
前段時間,威廉瑪麗大學教授魏美玲(Emily Wilcox)到成都去,她只有一天的時間,白天在學校和建川博物館參觀,晚上有空閑,我建議她去一葦書坊感受一下成都玉林的夜生活氣氛,她很高興。
她的新書《革命的身體》不久前在中國出版了,我想弄一點讓她簽名。托寬窄巷子成都三聯書店的胡姐打聽一下,在成都新華文軒系統有4本,散在各個書店,倉庫有十幾本,無論如何都來不及了。
那天,胡姐跑了幾家書店,把這4本書匯集起來,自己帶到了一葦。這真的感動,要知道,她還在打理自己的茶葉生意。
想想吧,成都好幾家書店為這么一件小事行動起來,花費這么多精力。這完全不是“生意”,也賺不到什么錢(4本書全賣掉,也許能賺60元)。我臨時在一葦充了值,請魏美玲老師喝了一杯。
我想讓她感受到,盡管大環境是“微妙而脆弱”的,但是在成都,仍然有值得信賴的小氣候,有喜歡讀書、對世界感興趣并持開放態度的普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