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益佰
大屏幕右上方的燈光,好像初升的太陽,照著下方的鋼琴和老人消瘦的背影。鏡頭隨著汨汨流出的琴聲推進,經過琴鍵和琴譜,才能看到老人樹根般的手指,直到坂本龍一憔悴的側臉顯露出來。
純黑白色的鏡頭就像他的演奏一樣異常緩慢、克制。這就是《坂本龍一:杰作》。整部電影呈現出仿佛相對靜態的畫面,沒有故事情節或冗長的敘事解說,只有一個人一架鋼琴的演奏,也僅以簡潔的墓志銘作為結尾。
這樣一部簡單的影片為什么會在豆瓣獲得9.5分的好評,在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也獲得了100%的推薦?在杜比影院觀賞完杜比全景聲版本的全片后,我開始體會到影片的妙處所在,堅信這是值得在影院用最高等級聲音系統聆聽感受的作品。
這不是大眾通常理解的紀錄片,也不單單是一場音樂會的錄影。坂本龍一用自己的演奏講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幾乎沒有任何言語輔佐解釋,各種細節通過彈奏間的曖昧與變化傳遞出來。
看似極簡的場景,卻又舉重若輕。
琴音譜寫的生命詠嘆
開場,漂浮塵埃的攝影棚空景,背景傳來一陣腳步聲,教授背對鏡頭坐定開始彈琴,琴聲中鏡頭緩緩拉近,最終越過他的肩頭。
從移動腳步、翻動曲譜開始,杜比全景聲帶來的身臨其境之感,把觀眾迅速從第三視角的觀看者帶入第一視角的親歷者。觀眾仿佛化身坂本龍一本人,坐在鋼琴前,體會他用帶病的身體,努力完成生命中最后一場演奏。
演奏一開場,就散發出濃濃的孤獨氛圍。長時間的定格后,《Lack of Love》作為第一首樂曲響起。坂本龍一選擇以緩慢到驚人的節奏彈奏,讓這首本來就音符稀少的樂曲,更顯空曠和疏離。
接下來的《BB》和《for Johann》都是為比自己早離開的音樂好友而作的告別曲。前者為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離世而作,只在他的葬禮演奏過。后者則是為坂本龍一多次合作的冰島音樂家Johánn Johánnsson而作,他在2018年去世時僅有48歲。
這種強烈的儀式感,仿佛為一場盛大的告別拉開序幕。對好友的送別,對生命終結的擔憂,對愛、友情、孤獨的思考,在影片一開頭就把人帶入深沉的情緒之中。緩慢的推鏡與樂聲結合,音樂通過杜比全景聲宛如畫卷般展開,讓人暫時沉溺在靜謐神秘的氣息里。
影片的鏡頭開闊,聲音也呈現出空間感,觀眾則感受到身在鋼琴旁的震撼。鴉雀無聲的影廳里,你甚至可以在影片里,聽到坂本龍一踩踏鋼琴踏板時制音器作動的微弱聲音。
從《Aubade 2020》(晨曲2020)開始,仿佛天已見亮,琴聲也逐漸輕快起來,好像帶領大家在晨光中漫步。彈奏《Mizu no Naka no Bagatelle》(水中曲)時,他微笑了起來,沉浸在音樂中也許讓暫時他忘記了痛苦。《Bibo no Aozora》(美麗的藍天)臨近結束,他甚至增加了一段即興。
隨著演出的進行,坂本龍一變淺而急促的呼吸聲出現在演奏中。即使暫時迸發出活躍的精神狀態,但那依然是飽受病痛折磨的虛弱身體。配合杜比全景聲,他的呼吸聲、琴鍵敲擊下的振動顯得更加清晰而富有層次,在那段時間里與觀眾的心跳產生共振。在彈《Aqua》時,他明顯疲憊,說“我太為難自己了”。
接下來,則是一系列聽眾耳熟能詳的作品,尤其以經典的電影配樂為主。其中Bernardo Bertolucci又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坂本和他合作的兩部配樂《The Last Emperor》和《The Sheltering Sky》都是為他贏得世界性聲譽的作品。在彈響最為知名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他又露出欣慰的笑容,現場也大放光明,從鋼琴的倒影,能見到坂本像魔術師般撥弄琴鍵。
用來壓軸的則是調子輕快的《Opus》,絲毫沒有哀傷感覺。坂本人不在,但琴鍵仍在跳動,直到畫面閃出音樂家臨終那句話:Ars Longa, Vita brevis(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不完美造就的偉大
演奏是整部作品的主體,《杰作》也是一部更適合用耳朵欣賞的作品。對老樂迷而言,在杜比全景聲之下,傾耳細聽坂本龍一彈下的每一個樂音,發現與在 CD 或流媒體平臺聽到的版本之間微妙的差異,才是真正的享受。
但更打動人的,鏡頭和聲音捕捉到的種種細節,包括他在演奏中的吃力、失誤,讓觀眾感受到坂本龍一生命最后時刻心態和情緒的變化。
《Bibo no Aozora》(美麗的藍天)的演奏中,坂本龍一彈完了即興片段又覺得不夠完美,突然問了一句“我們再來一回吧?”身為導演的兒子空音央卻保留下了失誤片段。他的兒子太了解他,知道這段不能刪掉,也征求了本人的意愿。這片段成了影片中一段有趣的插曲。
在彈奏《Tong Poo》(東風)時,他竟然停了下來,重復以不同音高重新彈奏了數次,像在試圖找到回歸預定軌道的路徑。這種疑似失誤的片段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坂本龍一連續彈奏幾首樂曲就已很吃力,為數不多的幾句臺詞,都是“我需要休息”、“這太難了”、“再來一次”等等。
每到這些細微處,就更能體會到杜比全景聲的細膩。往常,在影院中對杜比全景聲的認識,是聲音有了明確的方向,鳥從哪里飛來,火車從哪里經過。但在《杰作》這樣只有一人一琴的場景中,除了演奏聲,我們更容易被坂本龍一的呼吸聲、衣物摩擦聲、指甲點擊聲帶入到現場的氛圍中。仿佛我們在代替他閉上眼低頭側耳傾聽,重新找尋靈感,向周圍的工作人員求助。
這些細節的保留讓你意識到,這不是單純的演奏會,而是一部紀錄片,真實記錄了一個音樂家在人生走到力不從心的階段,依然把音樂放在第一位,極盡所能在舞臺上與世界告別。
坂本決定拍攝最后一場演奏會,恰恰是源自他對完美的追求。錄音場地選在位于東京的日本廣播協會NHK 509錄音室,在坂本龍一看來,這是全日本效果最好的錄音室。為期8天的拍攝過程中,使用是雅馬哈2000年專門定制的三角鋼琴,多年來一直在他的音樂會和錄音中使用。參與拍攝的工作人員有30多人,用了三臺4K攝影機,根據每首曲目的不同調性,設置不一樣的鏡頭位置和打光。
坂本龍一曾說過:“如果今天有可能的話,希望這個演奏會可以留到后世。”可見他對這場演出的重視。現在看,這份禮物除了祝福,還有“不要怕犯錯”的寬慰。
這最后一次的錄制依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完美,但卻是真實有力的。坂本龍一也坦然接受了最后呈現的效果,并表示滿意。就像他熱賣的個人鋼琴獨奏專輯《BTTB》里,他在一首拉威爾的小奏鳴曲里故意保留了10歲時曾彈過的一個錯音,這種返璞歸真反而給作品增色。
音樂新次元的領路人
這次在籌備《杰作》的過程中,坂本龍一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明確表示“雖然我認為這是最后一次表演,但覺得自己仍需要突破到全新領域”。
在影片里那些略顯實驗性的作品中,杜比全景聲還原了他創作上各種細膩的小心思。
《20180219》這首曲子創作于2018年2月坂本龍一在法國巡演期間,僅以日期命名,未曾收錄于任何專輯。演奏前,坂本龍一給一部分鋼琴弦夾上夾子。這種方式叫特調鋼琴(prepared piano),演奏者在琴弦之間放進螺絲、橡皮、小木塊、瓶蓋等,從而改變鋼琴的音色。夾子的顫抖發出似教堂管風琴一樣的悠長的聲音,在錄音棚里,也在影院里回蕩。
《Trioon》原本是電子樂作品,用類似心跳聲、心電圖聲、鋼琴交互成三重奏,這次改編成鋼琴曲,坂本龍一選擇用極慢的速度演奏三個音。觀眾能感受到這些簡單音符在空間里延長的余韻,享受它們的共鳴,直到聲音逐漸遠去。
這種不被定義的狀態,才是坂本龍一的常態。他的作品跨度極大,既寫出過多首大眾耳熟能詳的流行旋律,但所做的更多還是對音樂邊界的探索。他在個人音樂中,經常使用環境聲音,如風聲、水聲等,還開發過多項電子樂器、音效處理工具和軟件應用,在音樂演出中引入了多種創新的視覺效果和表演形式等,開辟了音樂的新次元,影響了一大批音樂人。
尤其是在2017年的《Async》專輯,他對于音色的探索和執著是顯而易見的。他采集形形色色自然之聲,還干脆用一把在地震中被泡在海水中的走調鋼琴錄制專輯中的樂曲。發行于他71歲生日的專輯《12》是他病中的日記,歌名僅由錄制的時間標注,音樂也幾乎沒有讓人輕松記住的旋律,只有緩慢勾勒出的聲音空間,就像音樂出現之前的世界。
坂本龍一所追求的,剛好和以杜比全景聲為代表的沉浸式的聲音體驗相契合——聲音不再受制于聲道,可以在三維空間自由排布與運動,更能還原真實世界的聽感,創作者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如果你在Apple Music空間音頻專區,聆聽《Async》《12》的杜比全景聲版本,可以在全方位靈動的聲音細節中,體察到創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杜比全景聲版的《杰作》中,坂本龍一生命最后的倔強和對創作的不懈追求,也一并被真實保留了下來。大眾的好評,也是對他精神的致敬。就像影片最后永不止歇的琴鍵一樣,只要人類還有熱愛,還有對豐富精神世界的追求,他的故事就不會有停下來的時候。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