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繁聽到某些企業裁員裁到“大動脈”的案例,甚至,還有裁掉“大動脈”后讓人家自動復位的。這里,我嘗試分析一下原因。說得不對的地方大家見諒,也請不要對號入座,不針對誰,只是談談道理。
原因1:非標化運作,導致個人英雄主義盛行,無名英雄被裁撤。
業務流程、崗位規范、管理制度等標準能讓一個企業的運作脫離對個人的依賴,好處顯而易見。但現實是,老板往往更喜歡用能人解決問題,用個人能力彌補標準不足的缺陷,而拒絕建立標準。這樣的好處很明顯,一是見效快,二是老板也更有權力空間。
我曾見過一個老板,一邊向我抱怨門外都是等他簽字的人,請我幫他建立標準,擺脫這些煩惱,但隨后他又笑盈盈地簽批了文件,并接受了下屬晚上的宴請。其實,嘴上說什么不要緊,他的心里已經有了選擇。
如果真的了解組織運作的規律,就應該很清楚,“能人組織”是很危險的。對于能人的依賴性,導致組織會因為能人的一舉一動而出現不穩定。
在用能人解決問題的思路下,有的能人成了有名英雄,風光無限,好處多多;而有的能人則成了無名英雄,默默無聞,淪為老黃牛。有名英雄在功成名就之后位高權重,可能事越做越少,逐漸退化,而無名英雄就背負了所有,成了“大動脈”。
一紙裁員令下來,有名英雄黃馬褂加身,自然不用擔心被裁撤,而無名英雄就慘了。當做事的無名英雄被趕走,悲劇就發生了。
原因2:員工價值模糊評估,做事的能人被壓制,被搶功,被錯殺。
大多企業缺乏對于員工價值的公正評價系統。評價員工的價值無非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輸入端的“能力評估”,即能力夠不夠強;二是過程段的“履職行為評估”,即過程辛不辛苦;三是輸出端的“績效評估”,即結果夠不夠好。
這三個方面,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亂糟糟,根本無法識別出對企業有價值的人。于是,大家能力無法識別,似乎都有自己的特長;大家的履職行為無法識別,都耗在公司天天開會對齊、拉通呢,看起來都很努力;大家的績效更無法識別,基本“都是B”,某項工作做好了是Leader領導有方,做不好是員工自己的問題。
這種混亂的評價系統下,虛有官銜的領導,用能人做出來的業績去贏得他的上級領導信任,最終穩如泰山。裁員令由領導們去執行,他們更傾向于保護自己的嫡系,而能人多少有點個性,都不太會拍馬屁。最后,裁員后團隊留下的就只剩“脂肪”而沒有“大動脈”了。
原因3:老板對組織設計沒有概念,天馬行空地壓縮組織。
絕大多數老板都認為自己對于組織設計很擅長,他們認為,了解生意、了解業務、了解自己的兄弟、了解企業的發展歷史,自己就最有資格設計自己的組織。這種鋼鐵直男的思路相當于,我能打獵,我就是最好的廚師。他們覺得,只要食材好,亂做都是饕餮。你信不信?他們能把大腸做成刺身。
但實際上,這類老板往往并不清楚組織真正的運作狀態,更不清楚組織設計的基本規律。不夸張地說,相當一部分老板對于主要業務流程都了解有限,一項業務運轉不暢,堵點在哪里,他們很難想象。夸張點說,有的老板連自己企業有多少人都不知道。
所以,你可以想象他們提出的“人效提升30%”“人員減少20%”“人工成本降低15%”這類數字有多不靠譜了。業務一旦發展不暢,嚴峻形勢加上老板的權威,他們拋出的這些數字變得不可撼動。大不大動脈,不存在的,裁了再說!
原因4:人力資源部被動執行愚蠢決策,不能用技術測試出裁員紅線。
當老板拋出了類似的裁員概數,人力資源部應該分辨組織里哪些是脂肪,哪些是肌肉,哪些是大動脈……絕對不應該一刀切地執行裁員。一刀切當然簡單,但會不會太沒有技術含量了?如此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會不會捅了簍子?在我的方法里,流程負載和職能負載的測試、部門人效的精算、重點崗位的勞動定額……都應該做呀,不做這些,HR一天到晚在瞎忙什么呢?不要以為幫公司談了員工離職就是在做正事。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先科學計劃盡量把問題減少,實在出了問題再去解決,而不是先盲目裁員產生問題,再去救火。
我更要提醒的是,不應該給一個數字,讓部門負責人自己執行裁員(雖然我知道很多企業就是在這樣做的)。道理很簡單,不負責任的部門負責人會留下嫡系,趕走能人,這是人性使然。大明朝就一個海瑞,你以為張居正就不貪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