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在他的《洛陽橋》一詩中寫到“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十多年間,我也兩次走過洛陽橋,有幸細細感受這座有著“海內第一橋”之譽的跨海梁式大石橋。
中國有很多被譽為“四大”的古跡,內容還往往會有些爭議,但這個“四大古橋”卻出奇地一致,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湘子橋)、福建泉州的洛陽橋、北京的盧溝橋和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在中國的古橋界,有著難以逾越的高度。
“四大古橋”中,泉州洛陽橋是最長的一座,是唯一跨海的一座,也是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橋雖然不是福建最長的古橋,但全長也有834米,45座橋墩,一眼望不到頭,橋南是泉州市洛江區,橋北是泉州市臺商投資區(原屬惠安縣)。
從泉州城區過來,一般都是先到洛江區這一側,會途經主持修建洛陽橋的蔡襄祠,蔡襄時任泉州太守,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歷時六年之久。
蔡襄不僅是“蘇、黃、米、蔡”中的四大書法家之一,還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茶學家,更是一位務實的官員,在各地為官均有建樹,而在泉州最名留青史的當屬主持修建洛陽橋了。
洛陽橋附屬文物很多,橋南橋北各有古塔和武士石像、中亭還有亭子和祠廟,此外還有20多方歷代碑刻,相比其他古橋,可謂看點頗多。
洛陽橋靠近中間位置有中亭,中亭有一塊空地,有幾棵大樹,樹下歷代碑刻林立,還有“萬古安瀾”等歷代摩崖石刻。
洛陽橋的國保碑和省保碑也都在橋的中亭,這里是打卡留念的絕佳地。
橋北的宋代石塔上刻有“月光菩薩 己亥歲造”等字樣,這座月光菩薩塔是洛陽橋最上鏡的古塔,很多洛陽橋的照片都是這個角度拍攝,但效果最好還是灑滿夕陽的余暉時。
橋北還有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雕塑,蔡襄的偉大不僅在于在近千年前完成了這么一項巨大工程,還開創性地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
一是創造了“筏形基礎”法。往江底沿著橋梁中線拋填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基礎,再在橋基上立橋墩,這一構造極大地提高了古橋基礎的穩定性。橋墩部分被建造為船尖造型,這有利于緩解水流對橋身的沖擊。
二是創造了“養蠣固基”法。利用牡蠣可以在巖礁間密集繁生的特性,在橋基上人工養殖牡蠣,牡蠣的附著起到了加固橋基的作用,增強了橋整體的穩定性。這種把生物學與橋梁建筑學相結合的固橋技術,在歷史上也是首創。
千百年過去了,洛陽橋周邊雖然已經高樓林立,但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紅樹林和棲居于此的生物們依然在等待著潮起潮落,洛陽橋也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潮漲潮落中保持著原來的樣貌。
余光中曾深情地述說“橋上的七亭九塔,橋下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蠣,怎認得我呢,一個浪子,少小離家,回首已耄耆,刺桐花開了多少個四月,東西塔依舊矗立不倒,江水東流,海波倒灌,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洛陽橋落成時,蔡襄設宴慶功,并親撰《萬安橋記》勒石碑立于橋頭,短短153個字,把建造時間、規劃、耗資、作用及主建人員都扼要記明,他把參加建橋者的姓名刻于碑上,卻把自己的作用輕描淡寫地以“合樂”二字,一筆帶過。
茅以升高度地稱贊“洛陽橋為福建橋梁的狀元”,也曾說過“洛陽橋這樣艱巨工程的成功,最根本的還是由于不少橋工巨匠的貢獻,不能把它只歸功于蔡襄……參加工程的勞動人民,胼手胝足,傾瀝血汗,雖然《橋記》不載其名,但其功德巍巍,與橋共存,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洛陽橋堪稱是中國最偉大的古橋之一,也感謝泉州,一直對公眾免費開放洛陽橋,洛陽橋也是“中國四大古橋”中唯一免費的一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