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所有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最有文化的節日之一,它承載著中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族情感。
而提及端午,便不得不提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他的事跡與忠誠,更是如同端午的粽子一般,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銘記于心。
而在這個特別的節日里,毛主席60年代就曾寫了一首關于首端午的詩。這首詩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情感,成為了端午詩中至今無人能夠超越的經典。
這首詩不僅喊出了屈原2000多年的冤屈,更是在60多年的時光里,以其獨特的魅力,引領著無數讀者深入思考與討論。
這首詩寫于1962年。那一年,毛主席讀了《楚辭》之后,他的心情也隨著屈原的遭遇而心潮澎湃,一時之間靈感涌現,便揮毫創作了一首七絕《七絕·屈原》,以此緬懷偉大詩人屈原。
這首詩情感深沉,韻味悠長,展現了主席對屈原的敬仰與懷念。1996年,這首詩被收錄在《毛澤東詩詞集》中,流傳至今,成為文學瑰寶,供后人品味學習。其詩如下:
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意譯:
2300多前,屈原以他最有重量的一支筆,寫出了影響了中華兩千多年的千古名篇《離騷》,抒發了他最遠大的政治抱負。
然而,當時楚國的朝堂之上,奸佞小人如蠅附膻,君王被蒙蔽了雙眼。而真正的賢能之士,卻寥若晨星,難以尋覓。
那些禍國殃民的奸臣,如同蠹蟲般侵蝕著國家的根基。而心懷天下蒼生的屈原,眼見郢都淪陷,他的夢想也隨之破碎。
最終,在無盡的悲憤與絕望中,他選擇了一躍而下,投身沖向了那碧波萬頃的汨羅江中,以身殉國,留下了一段永恒的傳奇。
深度賞析:
在毛主席的這首《七絕·屈原》中,首句的“屈子當年賦楚騷”描繪了屈原賦寫了最具楚國特色的《離騷》,展現了其不一樣的政治志向與凌云壯志。
而第二句的“手中握有殺人刀”則暗喻了屈原以《離騷》、《天問》及《九歌》等作品為武器,批判和打擊了朝堂之中的那些奸賊佞臣。
而《離騷》、《天問》及《九歌》等作品,對于屈原來說,就是他批判奸佞、捍衛真理的利器。
而對于那些奸佞來說,這些文字就是銳利的刀劍,把他們一眾奸臣批判得體無完膚。
屈原借助了這些作品,痛斥了楚懷王身邊的奸臣賊子,彰顯了詩人疾惡如仇的精神,同時也展現了他高尚的人格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屈原的《離騷》、《天問》與《九歌》等詩作,每一首都傾注了屈原一生的心血,每一句都充分展現了屈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每一個字都表達了屈原追求夢想、堅持真理,絕不向奸佞小人妥協的決心。
同時,他也希望楚國以及楚國的統治階層能推行有益于國家繁榮的內外政策,關心民生疾苦,使得楚國強大起來。
屈原對于真理的堅持,絕不屈服于邪惡勢力的決心,以及他那堅韌不屈的戰斗精神,都贏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贊賞。
因此他把屈原握有《離騷》、《天問》與《九歌》等詩作,比喻作“手中握有殺人刀”,真的是尖銳而有力。
這也是毛主席對屈原詩作的高度評價和深深贊美,凸顯了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到了詩的第三句,詩人用“艾蕭太盛椒蘭少”一句巧妙地運用了美人香草的手法,展現了賢良忠臣與奸佞小人的對比。
其中“艾蕭”指的是一種臭草,即今日的艾蒿,這里用以比喻楚國的奸佞小人;而“椒蘭”則指的是申椒與蘭草這兩種芬芳的香草,這里用來象征賢能之士。
此句描繪了楚國奸佞小人充斥朝野,而賢良之士卻備受排擠的悲涼景象。他感嘆賢才凋零,正義難以伸張。不過,即便屈原遭受了重重打擊,他也要堅守正道。
但屈原再怎么賢能,他也無法與龐大的奸臣集團相抗衡,導致他獨木難支。所以他曾發出了這樣的哀嘆:“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正如屈原所哀嘆的那樣,在正義與邪惡的對立中,孤立無援的屈原漸漸的感覺力不從心,從而多次慘遭楚王的流放。
楚國滅亡了以后,屈原所有的希望與夢想也隨著破滅,所以他選擇了投身于汨羅江,以身殉國。而屈原的忠誠與執著,卻永遠銘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屈原這樣的悲壯之舉,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無奈抗爭,更是對楚國命運和時代背景的深刻反思。
到了詩的最后一句,詩人用“一躍沖向萬里濤”結束了此詩。而其中“躍”與“沖”兩字,將屈原的英勇形象躍然紙上。
一個“躍”字,猶如一幅畫卷,展現了屈原果敢無畏、從容赴死的偉岸形象。屈原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百姓,早已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而今天,國家、民族、百姓與天下等一切都已經不復存在,一生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的屈原感覺再活下去,就是一種莫大的恥辱,所以他義無反顧地一躍而起,沖進了汨羅江。
而“沖”字,則描繪出屈原勇往直前的決心,他敢于向黑暗勢力發起挑戰,以犧牲的精神捍衛正義,展現出屈原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萬里濤”三個字則象征著汨羅江的磅礴氣勢,面對如此壯闊的江水,個人的力量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這滔滔的江水,以最寬大的胸襟和最溫柔的方式接納了絕望中的屈原,成為他心靈的最后歸宿。
屈原已經魂歸九天,可汨羅江依舊江水滔滔。奔流的江水帶走了屈原的身影,卻留下他永恒的精神。
盡管他的一躍讓人心痛,讓人惋惜,但他的愛國精神與文化貢獻卻如同一條母親河,奔流不息地滋養著華夏大地。
屈原一去不復返,可他的詩歌和他偉大事跡,卻被世人傳頌千古,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
千百年來,這種文化傳承不斷。而屈原也成為了人們永遠懷念的不朽的文化巨匠。
而屈原的不朽,使得毛主席對他以及他的作品都無比的鐘愛。所以他常將《離騷》與《楚辭》視作珍寶,愛不釋手。
而事實上,除了《離騷》與《楚辭》等作品之外,深深地影響和感染了毛主席的,最主要的還是屈原那永遠不朽的精神。
因此,在毛主席的這首《七絕·屈原》中,他以其卓越的文采,贊美了屈原堅韌不拔與始終不屈的精神。
這樣的堅韌與不屈,使得他即便身處奸佞與腐朽勢力的圍攻之中,也依然矢志不渝地堅守著愛國的信念,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在毛主席的這首《七絕·屈原》中,他的筆觸精妙絕倫,僅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屈原橫溢的才華、悲憤的感情以及在絕望中堅守的心境。
通過毛主席的贊頌,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屈原的偉大精神,也感受到了毛主席對這位偉大愛國主義浪漫詩人的深深敬意。
因此,在毛主席的筆下,屈原的形象早已煥然一新,他不再是那個沉浸在哀傷與悲泣中的詩人。
而是化身為悲壯豪邁、氣勢如虹的斗士。他手握正義之劍,恪盡職守,愛國為民,展現出了英雄的風采。
在面對楚國腐化的士大夫階層時,屈原毫不畏懼,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挑戰了整個昏庸的奸佞集團。
面對這些頑固不化的惡勢力,他堅定立場,毫不動搖;面對奸佞魅惑的小人,他拿起《離騷》、《天問》和《九歌》等精神武器,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最終,他以身殉國,用生命詮釋了對國家與人民的忠誠與信仰。
因此,毛主席筆下的屈原,他不僅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時代的英雄。他的形象,不僅是對屈原本人的贊美,更是對那個時代精神的頌揚。
而通過毛主席的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了屈原那英勇無畏、堅貞不屈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戀。
如今,當我們再來讀毛主席的這首《七絕·屈原》時,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毛主席對屈原的敬仰與緬懷,更能夠從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與勇氣。
因此,毛主席的這首《七絕·屈原》,不僅是對屈原的一種致敬,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傳承與弘揚。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我們至今無法超越的經典之作。
在未來的歲月里,這首詩將繼續引領著我們去思考、去探索,去追尋那份屬于中華民族的永恒精神。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