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茶之心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北宋茶人
1.吳淑
吳淑(947~1002)北宋文學家。字正儀。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五代入宋后以薦試學士院,授大理評事,性嗜茶,著《茶賦》云:“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對茶的性質、功用有論述。
2.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學家,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太平興國進士。以剛直敢言著稱。三次被貶官仍不屈。所作詩文能針砭時政,揭露現實黑暗。平生好茶,寫過《茶園十二韻》。在得到皇帝恩賜近臣的龍鳳茶后寫《龍鳳茶》詩云:“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因珍惜龍鳳茶舍不得吃,作為孝敬父母之用。《谷簾泉》詩云:“何當結茅屋,長在水簾前。”貪愛谷簾泉水品茗,竟引發隱居廬山之意。
王禹偁《茶園十二韻》
3. 丁謂
丁謂(966-1037)北宋茶政官員。字謂之,后改字公言。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淳化進士。排擠寇準,代之為相。迎合帝意,大興土木,祭神封禪。天禧四年(1020)封晉國公。仁宗即位后被貶。曾出任福建路轉運使,造“大小龍團”茶進貢。世謂大小龍團始于丁晉公(謂),成于蔡君漠(襄)。宋代蘇軾《荔枝嘆》:“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丁氏嗜茶。撰《茶圖》,論采造之本。又作《北苑茶詩》:“北苑龍茶著,…萬物更無新。”
4. 王端禮
王端禮(生卒年未詳)宋代學者。字懋甫。吉水(今屬江西)人。元祐戊辰(1088)進士。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撰《茶譜》,已佚。另撰《強仕集》、《易解》等書。
5.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吳具(今屬江蘇)人。大中樣符年間進士。后參知政事,與高弼、歐陽修等推行慶歷新政,后以“朋黨”黑參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宣撫使等;后在途中病死。范氏愛茶,尤精茶的鑒評。有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聞名于茶界。詩中多處用典,描述了當時斗茶情景。《詩林廣記》引《藝苑離黃》:“玉川子有謝孟諫議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優劣論。”
6. 葉清臣
葉清臣(1000~1049)北宋文學家。字道。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好茶,善品茶。于1040年前后著《述煮茶小品》
7. 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北宋詩人。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以歐陽修為詩友,共致力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平生嗜茶、尚茶,善品茶。對七寶茶、碧霄峰茶、洪井茶等均有研究,尤其推崇建溪茶,說它“價與黃金齊”,“一吸同醉翁”。
8. 孫長卿
孫長卿(1004~1069)北宋官員。字次公。揚州(今屬江蘇)人。官至兵部侍郎。初為江浙判準發運使,反對茶禁。《宋史》本傳:“時又將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長卿議。長卿日:“本祖宗権茶,蓋將備二邊之來,且不出都內錢,公私以為使。今之所行,不足助邊來十國用耗矣。”乃條所不便十五事,不從。”
9. 文彥博
文彥博(1006~1097)北宋文學家字寬夫。沿州介體(今屬山西)人。天圣進士。慶歷七年(1047),任參知政事,后拜相。好茶,稱道蒙頂茶,作詩《謝人惠蒙頂茶》:“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液勝醍醐。”
10. 歐陽修
歐陽修 (1007~1072)北宋文學家字水叔,號醉菊、六一居士。言州廬酸(今江西言安)人天圣年間進士,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愛茶,最推崇洪州(今江西修水)雙井茶。所著《歸田錄》載:“自景祐(1034~1037)以后,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制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數斤養之,用辟暑濕之氣,其品遠出日注上,遂為草茶第一。”又寫過多首茶詩,其中以《雙并茶》最令人喜愛:“長安富貴五候家,一啜尤須三日夸,”雙井茶也因歐陽公的詩文而蜚聲京師。
11. 蔡襄
蔡襄(1012~1067)北宋書法家。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天蚤年間進士。先后任大理寺評事...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并稱“宋四家”。
蔡氏喜茶、懂茶,對福建茶業發展有貢獻。在福建任職期間,著有《茶錄》,對茶品、制茶、烹茶、貯茶都有獨到論述。當時視為朝廷珍品的小龍團茶,有“始于丁謂,成于蔡襄”之說。宋《泡水燕談錄》載:“慶歷中,蔡君謨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團以充歲貢,一斤二十餅,所謂上品龍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蔡氏還愛評茶斗茶,宋代江休復《嘉枯雜志》有載。直到老年,蔡氏仍“烹而玩之”,茶不離手。
12. 劉異
劉異(生卒年未詳)宋代學者。好茶,于仁宗慶歷元年(1041)編著《北苑拾遺》),對宋時北苑貢茶有專門研究。
13. 黃儒
黃儒(生卒年未詳)宋代文學家。字道輔。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神宗熙寧年間進士。博學能文,不幸早亡。平生愛茶,精于茶的審評。嘉祐二年(1057)前后著有《品茶要錄》,對茶葉采制與烹試以及鑒別審評茶的品質提出十說,為中國早期系統論述茶葉審評之作。
14. 呂陶
呂陶(1027~1103)北宋文學家。字元鉤,號凈德。成都(今屬四川)人。皇祐進士。好茶,知茶情。《宋史·呂陶傳》載,呂氏知彭州時,三司干當公事李杞和著作佐郎蒲宗閱來権茶,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及部善一帶)騷動。呂氏陳述“川蜀產茶,視東南十不及一,諸路既皆通商,兩川獨蒙禁権。茶園本是稅地,均出賦租,自來敷賣以供衣食,蓋與解鹽、晉礬不同。今立法太嚴,取息太重,使良民柱陷刑辟,非陛下仁民愛物之意也”。宗怒,陶日:“吾欲假外郡之虛名,救蜀民百萬之實禍。幸而言行,所濟多矣,敢有榮辱進退之念哉!”
15. 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累官至翰林學士三司使。晚年居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市東),依平生所見撰《夢溪筆談》,約成書于元祐紹圣間(1088~1095)《說郛》和《五朝小說)錄出該書卷十二談茶文字作為專書,并以該段首四字題名為《本朝茶法》。主要記述宋代権茶、茶稅的沿革,為茶法專文,對研究宋代茶政有參考價值。
16. 呂惠卿
呂惠卿(1032~1111)北宋文學家。字吉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祐進士。助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罷相再任,兩人交惡,出知陳州、延州、太原府。好茶,元豐三年(1080)撰寫《建安茶記》。
17.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用州用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神宗時,任杭州通判,徒知密、徐、湖三州,因譏諷王安石變法被貶,后復貶謫惠州等地,后病死常州,謚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連稱“蘇辛”,書為“宋四家”之一。蘇軾精于煎茶、飲茶,在嶺南還曾種茶,寫過《漱茶說》、《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后》等專論,又有詠茶詩詞數十首,其中(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最為后人稱道,特別是“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句,后人把它與東坡所作《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集成一副茶聯用以譽茶。
18. 蘇轍
蘇轍(1039~1112)北宋文學家。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土。歷門下侍郎。與父洵、兄軾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愛茶,用江蘇惠山泉水煎浙江日鑄茶。對煎茶有研究,在《和子瞻煎茶》詩中,將煎茶歸納為“西蜀法”,特點是“煎茶只煎水”。在“北方法”中,要加“鹽酪椒姜”。蘇撤的“自有煎茶法”是掌握“火候”達到“銅鐺得火蚯蚓叫,匙腳旋轉秋螢光”的程度。
19. 黃裳
黃裳(1044~1130)北宋詩人、官員。字冕仲,號演山。南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官至禮部尚書。著有《龍風茶寄照覺禪師》詩:“寄向仙廬引飛瀑,一簇蠅聲急須腹。”自注:“急須,東南之茶器。
20.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出蘇軾之門,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黃氏早年好茶、酒,中年因病止酒,“煮若當酒傾”,比茶作“故人”。元祐二年(1087)在京任職,鄉人送來家鄉“雙井茶”,馬上分送給蘇軾,并作《雙井茶送子瞻》詩,以表誠意。黃氏尤精茶道,著有《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三首》,對茶之碾、茶之煎、茶之烹頗有見地。《品令·茶詞》云:“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視品茶作“萬里歸來”“故人”,又推崇茶之功效,《謝劉景文送團茶》“鵝溪水練落春雪,果面一杯增目力。”
21. 宋子安
宋子安(生卒年未詳)宋代學者。對茶樹生長習性,以及茶的栽培有研究,因丁謂《茶圖》、蔡襄《茶錄》寫福建建安茶事尚有未盡,故于公元1064年前后撰《東溪試茶錄》,對建安東溪茶園及其歷史沿革、生態環境、茶葉品質等作詳細介紹,并就茶樹品種特性和分類標準,以及茶樹品種的演化過程作論述,為茶樹育種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22. 趙頊
趙頊(1048~-1085)即宋神宗。1067-1085年在位,熙寧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謀富國強民,改“積貧積弱”局面。寧七年(1074)遭李杞入蜀置買馬司,于秦風、熙河諸路設立官茶場,規定以四川之茶易西番之馬,正式頒布“以茶易馬”政策,為明、清沿用。在川、陜創立辦理茶馬互市專門機構。
23. 趙佶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在位期間(1100~1125),先后任用察京、童貫變亂新法,窮奢極侈。趙佶工書畫,通茶藝。以皇帝之尊,于大觀元年(1107)編著《茶論》(后《說郛》中收此書稱之為(大觀茶論),共二十目,從茶樹栽培、茶葉采制,直到茶的烹試、鑒評都有記述,至今尚有借鑒和研究價值。趙佶自已嗜茶,還擅長斗茶和分茶之道,提倡百姓普遍飲茶。宋代斗茶之風盛行,制茶之工益精,貢茶之品繁多,與趙估的愛茶倡茶關系密切。
24. 熊蕃
熊蕃(生卒年未詳)北宋學者。字叔茂,號獨善。建寧建陽(今屬福建)人。學親王安石,善詩文。曾奉遺去建安(今福建建甌)風凰山施的北苑造茶,宣和年間(1119~1125),建茶名聞天下,北苑茶歲為貢物。熊氏深感陸羽著《茶經》未提北苑產茶為憾,遂著《宣和北范貢茶錄》,專述北苑茶采焙入貢法式。南宋淳年間,其子熊克為之刊刻,附貢茶圖38幅。書末收錄熊蕃所作《御苑采茶歌》10首,以示仰幕前修之意。熊氏為后人研究宋代建茶歷史、貢茶發展,以及名茶創新作出貢獻。
25. 朱松
朱松(1097~1143)宋代史學家。字喬年,號韋。徽州登源(今屬江西)人,朱之父。歷任著作佐郎、史館校勘等職。后因觸怒秦檜,出知饒州。平生好茶,有《答卓民表送茶》詩:“仿佛三生玉川子,破除千餅建溪春。喚回窈窕清都夢,洗盡蓬蓬渴肺塵。”
商務合作約茶微信:744373898(主營福建茶,以烏龍茶、紅茶、白茶、綠茶、花茶為主,品類覆蓋全面。同時提供定制禮品服務。)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同時也感謝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權,請與我們及時聯系!
— END —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