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視同繳費年限的認定,很多網友都持有質疑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視同繳費之后不僅可以領到過渡養老金,同時這些工齡還能參與到基礎養老金的計算,這相當于雙重計算,可能存在不公。
最近我的同事老李退休了,他視同繳費11年,過渡養老金達到了2500元,確實令人很羨慕。單單這一項養老金甚至超過了別人整體養老金的水平,可是為什么他的過渡養老金這么多錢呢?沒交錢的工齡反而更劃算,這是咋回事?
01,首先我們要知道過渡養老金并不是人人可以領,而是能夠認定視同繳費年限的人群,才可以按照規定領取一份過渡養老金。
同時因為工齡的增加,還會帶來基礎養老金的增加。這么雙向計算之后,能讓自己的養老金上一個大的臺階。
這就是為什么上世紀80年代,知青下鄉算工齡的文件一出,所有的知青們都歡呼雀躍。
因為工齡在養老金中非常的重要,一旦認定工齡就相當于在養老的問題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目前領取過渡養老金的人群,主要是機關事業單位的中人,再就是1992年年底之前參加工作的人群,因為企退人員的社保沒有建立個人賬戶,所以那些年限也視同繳費。
02,過渡養老金的計算全國并沒有統一的計算公式,而是設定了不同的過渡系數,有的地方是乘以1.1%,有的地方是1.4%。
為了更好的給大家解釋過度養老金的計算,下面以大連為基準案例分析。
過渡性養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建立個人賬戶前年限+特殊工種折算年限)*1.4%
看到這個公式,很多人都覺得莫名的熟悉,因為他很像基礎養老金,而且它的系數是1.4%要高很多,所以視同繳費的功率算下來還是很“值錢”的。
案例1:僅有實際繳費29年,平均繳費指數1.2,假如2023年大連退休,基礎養老金=8661*(1+1.2)/2*29*1%=2763元;
案例2:實際繳費29年,平均繳費指數1.2,視同繳費11年,假如與案例1同時在大連退休,基礎養老金=8661*(1+1.2)/2*40*1%=3811元;
如果再算上過渡性養老金,那就是多領(8661+8661*1.2)/2*11*1.4%=1467元。
這意味著11年的工齡能夠價值2500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視同繳費的功能要比直接繳費的工齡價值要高一點。
因為很多朋友都知道,如果按照繳費年限15年來參保的話,養老金也就是在1000 -2000元之間,很難達到2500元,除非繳納高的繳費檔次。
03,但是這是政策的過渡階段,當年的企業職工也是想要繳納養老保險,但是沒有設立個人賬戶,為了認定他們的工齡,每次設定了固定養老金,其實從1993年以后參加工作的人群開始,他們的養老金只有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
隨著社會的發展過渡,養老金將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對于過渡養老金,有些人覺得不繳費干拿錢,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