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就是端午小長假了,準備了一篇我刪了又刪,還有七千字的長文,如果萬一來不及,可以收藏起來慢慢看。
W女士的微信,我加了至少六七年了,她是我很早期的讀者,住在法國,離我家現在不太遠的城市。
征得同意,放一張W女士的背影
我是從她的朋友圈里看到,她定期去法國的老人院,做“臨終關懷”的志愿者。
“臨終關懷”這個詞,人人都知道,但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骨子里還會點抗拒和恐懼,究竟會是怎樣的?
大家都好忙,湊了很久,我終于在五月暴雨里的凡爾賽花園中,采訪到了W女士,聽她給我講這段從2018年12月12日開始,到目前已經見過四百多位臨終老人的經歷。
我們見面的那天,凡爾賽暴雨
生命最后的一段時光,到底是怎樣?震撼,感動,警醒,傷痛,唏噓……各種情緒混雜在一起,讓聽了一個下午的我,長久無法平復。
回家之后,我打開電腦,敲下這些文字,這是W女士的一部分人生,卻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深意。
這是W女士的個人賬號,她正在記錄和整理更多的故事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關注她哦
還是那句話,端午節,雖然不是春節,中秋,沒有那么多強烈的團圓氣氛,可還是抽空跟家里打個電話,吃頓飯吧,赤裸裸地來,赤裸裸地去,所有的金錢物品,擁有的只不過是幾十年的使用權,生而為人,一輩子能真正擁有的不過就是感情,是血緣,是那些回憶和時間。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又有多少年,才能修出父母子女,好友知己呢,珍惜生命中的每個人,惜緣。
PS:為了更有代入感,我用了第一個人稱來寫。
我今年47歲,國內大學讀法語,后來法國讀了一所有名的高商,然后進了一間世界五百強公司,從采購做到了采購經理。
生完老二,我根據公司政策,申請一周上四天班拿80%的工資,可以有更多時間照顧孩子。
三年后,孩子上了幼兒園,讓我本來繁忙的日子,突然多出了一些時間。
有家有業,有工作老公和一雙兒女,照理說,我應該知足常樂很安逸,可我總覺得缺了點什么。人生只有一次,到底怎么生活,才算是更有意義?這是我那時,迫切想要追尋的問題!
2018年,我的一個法國朋友,說起了“臨終關懷”。“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一個人到了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是最真實的自己,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所以有了成為“臨終關懷”志愿者的想法。
W女士常去的一間法國老人院內部
從那到現在六年多了,我已經訪問和關懷了四百多位臨終的老人,真的是看盡了人間的荒涼和悲喜。
生而為人,只有你開始無限接觸死亡的時候,才能深切體會到生的意義,“向死而生”就是這個意思。
“臨終關懷”(Soins Palliatifs),又被稱為“安寧療法”,就是為了讓那些在生命最后階段的人和家人,得到尊重、理解和溫暖,走得更加平靜和安寧。
經過這幾年的接觸,我發現在生命盡頭,等待死亡的時候,人們總是非常無奈無助,內心充滿了恐懼,而這些恐懼,往往不能得到外界、家人與社會的關注,理解和支持。
W女士常去的一間法國巴黎大區的醫院
從外界來說,“死”是一件無可奈何且令人恐懼的事情,所以這些生命最后階段的人群,會被外界社會有意且習慣性的忽略。
從自身來說,人們沒有辦法預知自己死亡時間和方式,另一方面,每個人也背負了自己太多的不舍,別人的期待甚至是面子,各種拉扯糾結,只能日復一日地在惶恐中等待,再加上,肉體上各種無法預計的痛苦,讓每一秒都是如坐針氈的折磨。
接觸了那么多臨終者,我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個怎么也美好不起來的階段,而且沒有人可以選擇!我們能做的,只有盡量的調整自己,接受平和。
老人院內部,總是空空蕩蕩的安靜
作為“臨終關懷”的志愿者,我們的任務就是去和不久人世的老人聊天,讓他們暫時走出如黑洞一樣的巨大恐懼,感受到外界的關注,支持和溫暖。
看起來很簡單,卻并不適合每個人去做。
在法國,臨終關懷是純公益性質的民間組織,但它是法國唯一一個通過法律來進行監督的社團組織。
因為志愿者,并不僅是一時的新鮮好奇,就可以去上崗。每個人都需要接受兩輪面試和三個月的培訓,主要針對志愿者對臨終關懷的認知,對人生的認知,個人精神狀態等各方面去評定與審核。
新的志愿者先會跟著一位有經驗的志愿者,去學習如何跟臨終病人交流,這個時間有長有短,一直到志愿者感覺自如之后,才可以自己去做臨終關懷。
每個月,志愿者都要參加一次小組討論會,和同伴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談,目的是減輕自己的心里負擔,清理和消化掉,由于近距離地接觸死亡產生的陰影,不要帶給病人也不要傷害自己。
我們志愿者對接的,主要是醫院和老人院,患有重疾,時日無多的老人。
在法國,這些老人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完全沒有人或者極少有人探望的。
他們有些從未結婚生子;有些是因為太老了,親人愛人,甚至孩子,都已經離世;有些老人雖然有子女,但孩子太忙,太遠或者關系不好……總之,他們生活得與世隔絕,非常孤獨。
醫院里臨終關懷病房,看著平常的病房也沒什么差別
曾有不止一個朋友問我:醫院和老人院的醫護人員會不會因為有沒有子女撐腰,而區別對待老人呢?沒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是食物鏈底端,任憑人欺負?
我并不了解國內的情況,就我親身經歷來說,在法國的醫院和老人院,有很嚴格的監督系統,醫護人員日常工作都要遵循標準,但醫護人員也是人,標準之外,對待老人,的確會因人而異。
然而這種區別,相對于有沒有子女而言,跟老人本身性格,做人方式和態度,有著更大的關系。
說到底,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就算在臨終,就算不能生活自理,樂觀豁達,待人親和的人,比陰郁苛刻,抱怨狂躁的人,更容易受到喜歡和尊重。
所以說,人啊,在任何時候,指望誰都不如靠自己。
做了這么久的“臨終關懷”,赤裸裸地直面死亡,我有幾個特別痛切且深刻的感觸:
01
臨終時,比起肉體的折磨,最令人難受的狀態,來自于持續不斷地“失去”。
跟很多小說描寫的十分詩意的逝去不同,臨終就是一個一直在失去的過程。
最初失去的,不過是一個朋友,一個親戚,自己相濡以沫的愛人,甚至自己的骨肉子女;然后會由外向內,漸漸地失去了聽覺,視覺,味覺;再后面不再能動,不再能下床翻身,不再能講話,不再能上廁所…… 再再后面,失去的是自己的器官,一個腎,一半的肝……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還有多久才能停止……
然而,人,從出生開始,我們學會走路,吃飯,講話,讀書,工作,戀愛,賺錢,走遍世界……這一路,每一天無論是物質還是經驗,都是一種得到,對生命的增加和累積。
而當某一天開始,自己的生命中,有的只是不停失去,除了生理巨大疼痛已經各種不適,那種因為失去而帶來的,無處可躲,無法驅逐的陰寒虛空,會匯聚成一種巨大的惶恐,令人窒息。
02
越接近死亡,就會越被動,精力之外,先離開身體的是:意志
在疫情期間,除了醫護人員沒有人能進老人院,為了幫助老人,志愿者們設立熱線電話,并想辦法印成卡片和海報,請醫護人員貼在醒目的地方,并分發到老人們的房間里。
讓志愿者們驚訝的是,熱線電話基本沒有響過。開始大家都想不明白,認為是醫護人員沒有把信息傳達到位。畢竟往日,老人們很喜歡甚至盼望著志愿者的拜訪。
事實上,解封后,他們發現并不是信息普及的問題,而是另外的問題。
對于老人來說,相對于志愿者主動上門,無論是自己撥打電話,還是讓醫護人員幫他們撥打電話,都是一件需要他們主動去做的事情,主動,是他們做不到的,他們不再想也不愿意想做任何事,只是荒蕪地等。
得到這個結論,讓志愿者們震驚了一下,因為完全沒有想到,打個電話這種細節,會成為無法逾越的障礙。
所以,自我封閉,是退化的一種,越退化,就會越封閉,越封閉,就會越退化,漸漸地就喪失了走向外界的能力,只有等著。
03
看書的老人,比看電視的老人,會更有尊嚴和體面。
我做了幾年臨終關懷志愿者,當我慢慢開始有了經驗之后,每次當我走到這個老人房間的門口,門還沒開,心里就已經有了感覺和預判,“今天的探望,大概會是怎樣的?”
后來我意識到,讓我做出判斷的是:聲音、味道和氣氛。
每次推開門的時候,我都會深吸一口氣,今天的對話會是怎樣的呢
老人們聽覺,都是不太好,看電視的聲音,普遍比較大,基本隔著門,就能聽到。
每個人都會看看電視追個劇,這本是無傷大雅,但在老人院里,那種終日開著電視,就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者讓聲音充滿空間的老人,和那些在房間里,安安靜靜地看書,或者有選擇追劇的老人狀態,真的差了很多。
這個差,無論是身體狀態,還是思維邏輯,待人處事,都有明顯的差距。
發現了這個實況之后,我曾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
看電視時,不需要思考,是一個放松的,遞送式的姿態,而讀書,卻需要付出努力和思考,更需要用到腦子,這看起來兩個不經意的小細節,時間久了,卻可以改變整個人生狀態!
看書可以讓人更加有趣,有深度,保持頭腦活躍, 尊嚴和體面就成了隨之而來的最大福利。
所以,現在我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我都在不停地告誡自己,不要放棄學習,多讀書,定時且少看電視更別說視頻了,這真的不是雞湯,而是可以讓自己可以體面地走到生命盡頭的練習!
總之,對我來說,臨終關懷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走進病房,面對這些臨終的病人和老人們,關注他們,尊重他們,聽他們講話,并盡力去幫助他們實現一些小心愿,會讓他們更安詳和平靜,在最后的時光里更有生命質量。
我去幫助他們,讓我更加理解了人生和生命的意義。作為中年人,每一個今天,都是我們這最年輕的一天,所謂珍惜生命,那就是做出選擇,做自己喜歡且想要的事情,不要辜負自己!
我來講講,我遇到的五位印象深刻的老人,人間百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01
74歲患嚴重抑郁的M 女士
74歲的M女士患有嚴重抑郁,她白白胖胖,頭發黃白且稀疏,裸露著一塊塊的頭皮,她就像一只病了的貓頭鷹一樣,蜷縮在角落的輪椅里,不是在眼神空洞地凝神發呆,就是在悄悄地抹眼淚,眼淚鼻涕都抹在胸前藍白條紋的病號服上,斑斑駁駁。
護士們說,她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只來過一兩次,女兒始終沒有露過面。
她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頭,她很想再見女兒一面,可沒有人能聯系上她的女兒,亦或者是女兒躲著不見,據說,她跟女兒積怨很深,但具體發生了什么事情,沒人知道。
我走進她住的103號房,緩緩蹲在她的對面,她的眼神恍惚,似乎在跟我說,又像是喃喃自語:“我好累啊,我擔心自己明天就醒不來了,為什么沒有人來看我,我是被世界遺棄的人……”說不了幾句話,就深深地嘆一口氣,好像已經沒了多余的力氣。
人在最后的關頭,總是希望有家人陪伴的,M 女士兒女雙全,卻如此孤單。我握著她的手,細細地端詳著她,一種濃濃的悲傷包圍了我,我的心也不自覺地往下沉,感覺世界都變成了灰白色。那是一種臨終的孤獨和絕望,無法逆轉?
我問她:“我推你出門曬曬太陽吧?”她說:“我哪里都不想去,太累了……”
我嘗試跟她聊點什么,讓她快樂一點,我看到她的桌前擺著一副刺繡,是一朵很娟秀的蝴蝶蘭花。我說:“這是您自己繡的嗎?您是個感性的人啊。”她點點頭,眼淚就又流了下來。
我們的談話沒辦法繼續下去,M 女士身上的悲傷感把我也卷了進去,我可以感同身受那種被拋棄的悲傷。
我深深地理解,在這個世界的最后時刻,沒有人惦念,沒有人探望,被遺忘是種多么難熬的滋味,我們作為志愿者可以送出自己愛心,但卻也是有限的,臨終者最需要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關愛。
或許是這份理解讓她有了一絲溫暖,臨走時,她張開雙臂擁抱了我,仿佛是一個被拋棄的小孩,終于遇到了一個看見他,懂他的人。
能讓她有了這一點的平靜,也讓我堅信,作為志愿者的意義,讓我也內心平靜。
02
樂觀豁達的P太太
在老人院里,悲傷絕望是常態,但也不是所有的臨終老人都是晦暗無光的,P太太就是一個特例。
那是2022年6月的一天,我推開93歲P太太的房間門,她有一頭灰白色的頭發,臉上雖滿是褶皺卻白皙細膩,穿著干干凈凈,神情松弛,房間里有一股淡淡的香皂味。
當時她正在看一個電視劇,看我進來,沖我微笑,示意我坐在旁邊的沙發上,然后很耐心地跟我講解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她的思路很清晰,表達也很流暢,坐在她身邊,我也不由地輕松起來。
她的床對面的墻上,有很大一張TWA航空公司的廣告,P太太跟我說她曾經在TWA做過空姐,后來又去愛馬仕工作了15年。
回想著兩段人生,她覺得自己很幸運,這兩個公司都很不錯。她說話的時候,眼里閃爍著光芒,說這個老人院也很好,工作人員都很客氣,吃得也不錯。
P太太又說,來養老院是她自己的決定,因為經常摔跤,必須有人貼身照料。她說她很幸運,盡管腿腳不便,但沒有疼痛,所以心情很輕松。
她平時會織圍巾送給身邊的人們。她說織的幾頂帽子,太小了,不知怎么處置。我征得她的允許,拿起一頂戴頭上一試,微緊,問她能否給一頂送我女兒,老太太二話沒說一口答應。
這就是93歲P太太親手織的帽子
我們又聊了很多,她說自己有一個兒子,但兒子沒結婚,所以沒有孫子。一開始有些遺憾,但看到身邊那些年輕人養娃,很令人頭疼,就接受了,沒有也好,清凈。
其實,93歲的P太太也是孤單的,老伴走了二十幾年,唯一的兒子也已經年近70歲,住在另一個敬老院里。
在同一個養老院,老人們大多怨聲載道,各種的埋怨和不開心。而P太太好像戴了一副美化眼鏡,什么都令她滿意,護士們也都喜歡P太太,對她也格外溫暖。
M女士和P太太一個在陰暗的谷底,一個在明媚的陽光里,當然,她們的生命歷程是不同的,所以心態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常說是外境決定了心態,可看到兩位老人,我不禁在想,如果同樣的遭遇放在樂觀的P太太這里,或許會是另一番景象吧!她的樂觀和主動,她的微笑和豁達,似乎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如意,不開心,她似乎總有辦法讓日子過得有色彩起來。
面對死亡,你要哭泣著等待,還是微笑著迎接,決定著最后的生命質量,臨終時刻,心態就是全世界。
我在想,等我老了,也要像P太太一樣,即使在最后的日子里,也要保持體面,有尊嚴且喜悅地活著。
03
87歲活在戰爭創傷里的淋巴癌晚期L女士
87歲的L女士患有淋巴癌,擴散轉移了,現在整個腹腔里都是腫瘤,她有一個女兒在國外,經濟條件一般,回國一次的路費要反復計算,在外三十多年,跟母親相聚的次數,一個手掌可以數得過來。
L女士的肚子腫得很大,四肢瘦得皮包骨,她躺在病床上,齊耳的純白色短發,一副玳瑁色眼鏡。醫用印花棉袍,大紅色毛線毯蓋在腿上,耳背眼花。
我需要貼在她面前10厘米的地方讓她看清我的臉。需要把嘴巴貼在她耳朵邊上大聲說話,讓她聽明白我的意思。她一半牙齒已經不在了,還有一半發黑,講話的時候口氣很重,還會順便拋出唾沫星子。
但我依然愿意靠近她,臨終的病人其實很需要別人的接近和撫觸,別人的親近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不被嫌棄,有被尊重的感覺。
她斷斷續續地向我傾訴:“那時候被德國人占領,德國人讓我們不要反抗,一切就會好起來。有個女孩到處招惹德國軍人,男人可以給她想要的東西,她到處去睡各種男人,其實鎮上還有很多單親媽媽或者寡婦,但出賣身體去換取生活的就只有這一個女人……”
她反復地說著二戰,德軍,和那個到處睡德國軍人的女人,看得出來,戰爭的恐懼和創傷,不僅沒有愈合,而且腐蝕了她的內心,說著說著,她唱起了,應該就是那個年代的歌,記得有兩句歌詞:愛令我們愉快,愛令我們自由……
她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她的老式手機里存著一個模糊的照片,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兩三歲的樣子,她只見過孩子兩面,不知道現在到底有多高了,她虛弱地念著:希望孩子一生都平安順利,希望他不要生病,讓奶奶來替他生病……
在人生的末尾,她想到的卻是幼時的戰爭,和與她完全不熟悉的孫子,原來,時間并不是最好的良藥,人生里重大的創傷,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人到了最后,最放不下的不是金錢、事業和美貌,而是那些血脈相連的親人和往昔,想要自己活得輕松與平靜,需要主動去療愈自己的傷害,才不會變成纏繞我們的藤蔓。
04
光棍一輩子的B先生
89歲的B先生,一輩子都沒結過婚,也沒有孩子,他穿著長長的病號裙,床側漏出白色的一次性尿褲。
圓圓的腦袋半長稀疏的灰色頭發,腦門上一顆大大的黑痣,走近會聞到重重的體味。他本來住在家里,但在廚房里摔了一跤,順手拉爐子的門,結果把門都扯下來了,于是,摔斷了盆骨。
我跟他開玩笑說:趕緊告訴我爐子的牌子,太不牢固了,一定不能買。他的嘴角扯動了一下,像是在笑,卻更像哭。
他說,他摔倒了的第二天,才被鄰居發現,送到了醫院。當時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他又冷又餓又疼又怕,他以為自己就要死在當地。
沒想到老天爺不收他,只是現在雖然活著,可癱瘓在床上,不能翻身,比死了還難受。
護工會定期來幫助翻身、擦洗,但在法國,做護士收入低很辛苦也不被認可,人員流失嚴重,活多人少。
翻身不及時,B先生的后背已經有些地方生了褥瘡,如果這樣下去,可能生蛆。我跟護工反映了這個情況,她們表示會重視,多給B先生做護理。
B先生的手指甲很長,里面滿是污垢,我拿起剪刀幫他一點點剪掉指甲,又用溫水幫他洗了洗手,用溫熱的毛巾幫他擦了擦臉,他的眼淚從渾濁的眼睛里,順著臉上的溝壑淌了下來。
他自己說,一輩子單身,沒老婆也沒孩子,但是馬上跟了一句,他的弟弟有兩個小孩,所以他有侄子的。
和B先生講話,聽他的談吐,能感覺到他年輕時是一個光鮮體面的人,走到這一步,真挺凄涼的。
05
癌癥晚期的L 先生
L先生70歲,對于臨終關懷項目,算是“年輕人”。
兩個月前,他被確診癌癥晚期,已經無法治療,現在躺在床上,一天要吞幾十顆藥丸和無數的嗎啡止痛,生活已經不能自理。
他的妻子這幾年患有阿爾茨海默癥,非常健忘還容易走失,一直都是他照顧妻子。可他又病了,只能把妻子托給了唯一的孩子,自己住進了老人院。
L先生本人,無法接受自己得癌癥的事實,聊著聊著眼淚就流下來。
“我一生沒有做過壞事,不吸煙不喝酒,平時很注意身體從來不生病,為什么突然來了這么一個噩耗?兩個月里吃不下飯,瘦了20公斤。
這里的護士重手重腳,我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這里人手不夠,常常有需求而沒有護士。”
L先生非常無奈,但不愿跟家人說這些,因為兒子兒媳有三個孩子,還要忙事業同時照顧老年癡呆的妻子,他不愿意再給孩子添麻煩。
當他說起自己的太太,滿臉動容,他們結婚45周年了,這輩子都是他在包容著太太,現在沒人在身邊,真擔心太太被兒子兒媳嫌棄,也很擔心太太會走失會受傷害,他只有擔心卻無能為力。
我們正聊著,他45歲的兒子打來電話問候,L先生對著電話說著說著,眼圈就又紅了。掛了電話,他告訴我電話那頭兒子也在抽泣。
空空的走廊,冷冰冰的器械
每個門口都有個靈魂正在消失
臨走前,我給他看了我孩子們的照片,他很感動,說會記在心里的。
我對他說:“如果想哭就哭吧,不要壓在心里。盡力照顧好自己。”可我看到他插滿管子的身體,眼淚也掉下來了,我能感受到他對家人深深的不舍和無奈,臨走時,我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這一點點身體接觸,興許會讓他在陌生人這里感受到一點點的溫暖,也是好的吧。
隔了一周,我準備再次去看望那位善良的L先生。到了病房門口,發現里面已經換了人。護士告訴我,他在兩天前去世了,而我還記得,上次他給我講話時,那念念不舍的樣子。
每個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終究會消失,但在病房里,死亡是被按下了倍速鍵,稍縱即逝。如果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們到底為什么來,究竟什么才是生的意義?
那一日回到家,我悵然若失。我給先生和孩子們煮了一頓美美的大餐,那一刻,生活的雞毛蒜皮,孩子的分數,老公的缺點……真的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在,此刻此時。
盧璐說
整理照片的時候,我才發現和W女士見面那天,居然是5月20日,好特殊的日子,說到傍晚,凡爾賽的大雨瓢潑,仿佛老天也偷聽到了我們的談話,想要有所表示。
我已經很久沒有被淋得如此的暢快淋漓
臨終關懷,真的是一件異常沉重的話題,文章寫出來好久了,每次安排排版改錯字,年輕的助理都不敢去看,害怕走不出低沉的情緒。
整個下午,我聽著W女士給我講述著她的親身經歷,仿佛看到那些狀態各異的老人,有的已經形同枯木,有的被病痛折磨,有的已經不再知道自己是誰……可他們也曾年輕過,鮮活過,如現在的我們一樣,無限感慨,全是唏噓。
做臨終關懷,每日跟臨終者一起面對死亡,真的需要一顆大心臟,有一段時間,W女士也是難以承受這種壓力,暫停了半年時間,去梳理自己,并去做了心理咨詢,然后才又慢慢地重新開始。
然而這份經歷又是意義非凡的,因為人,只有面對了死亡,才能了解當下的意義。
聽了這么多,寫了這么多,我最后想說的就是:
好好活著!人生中的每個雞毛蒜皮,都是浮云,別跟浮云較勁生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