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搶高息存款現在搶特別國債
數據顯示,今年4月居民存款減少1.85萬億,同比多減6500億。
光大證券報告顯示:截至5月19日,測算理財規模較月初增長超4000億,而2022-2023年5月理財月均增量不足1000億”。
也就是說銀行存款搬家的部分資金轉向銀行理財。
此外,國債也出現了搶購潮,第二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對個人開售,有銀行網點工作人員說2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在開售半小時內已售罄。
這說明一方面盡管股市在持續低迷,但另一方面資產配置荒也同時在出現,居民目前不缺投資資產,缺的是穩健收益的投資資產。
最近一年存款利率經歷了3波下調,目前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經降到1.45%的歷史低位。此外,最近通知存款、大單存單等高息存款紛紛下線。儲戶在銀行存款拿到的“好處”越來越少。不能接受低收益的人群只能轉向國債、銀行理財、債基、貨基等固收或類固收類資產。
30年、20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分別于5月17日、5月24日首次發行,發行規模均為400億元,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票面利率為2.57%,20年期國債的票面利率為2.49%。
特別國債個人和機構可以通過銀行柜臺、證券市場等渠道購買,而且還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流通和轉讓,也就是說雖然國債期限很長,但是投資者可以提前變現的。
無論是20年期還是30年期國債利率都超過2%,相比銀行存款利率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數據顯示:今年4月,居民和非金融企業存款下降了3.7萬億元,大幅弱于季節性。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債基、貨基等產品規模大幅攀升。
由此可見,今年存款搬家后,存款資金主要向兩個方向流動,一是國債市場,二是銀行理財、債基、貨基等資產。
國債安全等級要比銀行存款要高,但期限要長一點。銀行理財、債基、貨基等資產收益要比存款高,但風險要高一點。
這符合我之前的判斷:要想提前理財收益率,方法只有兩個,要么承擔一點的風險,要么犧牲一定的流動性期限,承擔更高的期限。
一方面存款利率持續下降,存款已經不吃香了。另一方面,股市收益高,但風險也更高,特別是A股還在調整的情況下。相對來說,收益高一點,但風險又沒那么高的只能是國債、銀行理財、債基、貨基等。
所以今后存款資金向國債、銀行理財、債基、貨基等流動可能還會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