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蒲塘十二月歌》中第五句是“五月苦瓜釀糯米”。由是,蒲塘人又把五月節稱為“苦瓜節”。迄今,我們發現每做的一期習俗研究,都會有地方特色美食貫穿整個節日。地方特色美食又賦予民間習俗的別樣意義,這對傳承優秀地方文化有莫大幫助!
端午節傳統上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在桂東南地區,它同時是一個避惡祛毒驅邪的節日,更具古老的意義。先人認為桂東南地處蠻荒之地,進入酷熱的五月是容易遭受瘟疫、邪氣、災難的季節,所以必須把惡鬼和邪氣消滅掉,以祈求健康和長壽。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人們就有了各種驅邪活動。農歷四月底,人們便自行采摘或到圩市上買回菖蒲、艾草(香茅等)、桃子木葉。五月初一開始,各家各戶把菖蒲、艾草、和桃子木葉扎成一捆,在大門口、家中房門口高懸起來,以示驅惡避邪、防瘟防病、以期有逢兇化吉之功效。蒲塘圩的名稱由來,是因圩邊的大塘長滿菖蒲,故稱之為“蒲塘”。所以蒲塘圩上人家對待端午節又格外隆重,正日時必湯三牲祭祀。
圖片
舊時儂兒還要攜帶三角狀小香包,以示驅鬼避邪,以祈求平安。儂兒帶的香包用紅布、花布精心縫制,內裝有干菖蒲、艾葉打成粉粒狀,再混入些小硫黃等等可驅邪散香之物。現在人們制作了更多形狀不一,款式新穎的香包,香味更持久,可隨身攜帶,亦可置于房間,汽車或辦公室。
圖片
端午節蒲塘人也習慣包米粽,好似蒲塘逢節日必包米粽成為習慣,米棕可祭祀祖先后分食,也可饋贈親友。蒲塘人稱五月節為“苦瓜節”,自然少不了吃糯米釀苦瓜。糯米和五花肉、韭菜、香茹、蝦米等等,按自己喜歡口味做成餡料,把苦瓜內搗空,把餡料填入蒸熟即是五月節最為美味的主菜之一。傳統上人們認為吃苦瓜這樣可以清涼解毒,提神醒腦。舊時,在初五當天,吃飯時還要飲些雄黃酒,吃染紅的雞蛋。
圖片
在五月節,蒲塘人也習慣在房屋周邊灑些雄黃,雄黃是有驅蛇驅蟲等等功效的。也有人家把桃木枝掛在門前或床頭,再用桃木枝鞭打家里的床和角落,這些是避邪除害的意思,在古時也有現實功效。至今,蒲塘還有“開木葉水”習俗,即用菖蒲、艾葉、桃子木葉以及一些其他的中草藥煲水,給儂兒婦娘開身(洗澡),以避邪除蟲、避毒氣。洗后往小孩臉上擦雄黃酒或點幾點雄黃,以避邪氣。還有,掛大門的菖蒲艾葉干枯之后,也不要扔,都可以拿來煲水開身。上述習俗都是以驅邪除害,又寓意健體安康為目的,所以端午節問好當用“端午安康”為好。這些傳統習俗能流傳千年是有積極向上意義的。
桂東南也有劃龍船的習俗,但蒲塘境內無大江小河,所以就沒開展過這類活動。數天后在城區南流江有龍舟賽,喜歡的朋友不妨去觀賞之。(完)
《蒲塘十二月歌》
正月新官來行禮,二月拉牛出垌使,
三月清明煮黑米,四月煮粥米沉底,
五月苦瓜釀糯米,六月熱頭嗮死鬼,
七月粽葉包糯米,八月神童來調鬼,
九月蒲塘有戲睇,十月鯪魚送晚米,
十一月家家戶戶搗炒米,
十二月香油紙燭回廳邸。
十二月香油紙燭回廳邸。
蒲塘年三十“灶君”下天與春節、壓歲錢習俗
蒲塘十二月二十三“灶君”上天習俗
蒲塘冬至節習俗
蒲塘九月重陽節習俗
蒲塘中秋節習俗
蒲塘七月十四習俗
蒲塘掛燈習俗
春節過大年習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