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之生,本于人情而已矣。
湘江龍音
——御制名家古琴藏珍
預展時間
6月9日至各專場開拍前一天
預展地點
北京國貿大酒店
拍賣時間
6月14日「星期五」19:30
湘江龍音—御制名家古琴藏珍
拍賣地點
北京國貿大酒店 拍賣廳C
請識別下圖二維碼觀看電子圖錄
在唐代,詩人們多用“素琴”一詞來表示古琴。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唐】李白 閑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素琴”,出自晉代的陶淵明的典故。《晉書?隱逸傳?陶潛傳》說,陶潛有素琴一張,無弦無徽,每逢朋友聚會,都要撫弄一番,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盛唐時期,道士司馬承禎(639~735)就偏愛清素空靈之樂,彈琴奏樂也與其修仙之道相連。他著有《素琴傳》,詳細記載素琴之藝術性,據載,司馬承禎斫琴后攜琴同游于自然山水之間,奏琴以“遁世無悶,有托心之所。”
時至今日, 亦有當代文人雅士寄托琴樂,以尋找“托心之所”,排解世事之中的苦悶與憂愁,尋找平心靜氣、和悅心神的心境。
北京保利2024春拍誠意推出明代仲尼式文人素琴三件,大音希聲,不工而工。清素者,以山名桐柏,而桐樹生焉。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道法自然,從素琴中再現明代文人情懷。
1/
鄭正華遞藏:
朱致遠制仲尼式琴
掃碼欣賞此琴演奏曲目
▲Lot6304
明 「赤城朱致遠製」仲尼式琴
RMB: 5,000,000-8,000,000
琴 L:122cm 隱間 L:112.5cm 肩 W:19cm 尾 W:11cm
腹款 :
1. 「赤城朱致遠製」
2. 「明龍丘祝公望脩」
3. 「十然改治」
出版:
1.《大雅清音古琴古樂展古琴介紹之四》,基隆市文化中心,1989 年 5 月
2.《古琴紀事圖錄》,臺北市立國樂團、鴻禧美術館,頁 144-145,2000 年 4 月
3.《漁樵問答—琴簫合奏專輯》,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年
《大雅清音古琴古樂展古琴介紹之四》
基隆市文化中心,1989 年 5 月
演奏專輯《漁樵問答—琴簫合奏》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年
歷代斫琴名家中有朱致遠盛名于元代,并為后世琴人尊崇,所制仲尼式琴形制秀美, 工藝精良,音色出眾,自大明開始便估值價比萬金。
這張仲尼式琴通長122厘米,肩寬19.2 厘米,尾寬13.8 厘米,有效弦長112厘米;琴肩當二徽八分,琴腰居八徽至十一徽;長方形池沼,龍池內納音隆起,左側刻楷書款“赤城朱致遠制”,右側刻楷書“明龍丘祝公望修”,納音為杉木,色深黃,木質古舊;鳳沼左側刻“十然改治”;琴岳尾是紫檀木和紅木的混合,其中紅木為原裝,紫檀大概是明代修復補配所為。
琴體素髹黑漆,琴面流水斷紋間以少量冰片斷紋,琴底流水斷紋,漆質堅硬,漆面由內向外泛出微光,溫潤中透出晶瑩。從琴的形制、斫制工藝、漆面肌理狀態、池沼內題刻的款識等要素判斷,這是一張標準的朱致遠琴,現藏家是民族音樂表演藝術家、教育家鄭正華先生。
此外,南京藝術學院臧卓敏在《唐宋元時期天臺地區文化考略》一文中,充分挖掘了天臺山的古琴文化資源。
從東晉文人孫綽《游天臺山賦》中描述的“玄圣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論至唐代 400 多位詩人游歷、定居天臺山,玄圣與靈仙并列、天人合一的境界確是天臺山真實的寫照 。臧卓敏在文中還記述唐代司馬承禎隱居天臺三十余年,在那里完成了《天隱子》、《坐忘論》、《服氣精義論》等道家論著,明代《永樂琴書集成》記載他作《 素琴傳》,傳中記述了司馬承禎在天臺山彈琴、斫琴的經歷,充分體現了他踐行儒家“和”與道家“天人合一”琴學思想。及至元代,天臺除了朱致遠以外,還有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曾任天臺縣尹,以琴會友,曾作《贈天臺蔡仲玉琴賦》和《送琴生李希敏序》,主張琴樂要“道法自然”、“不工而工”。
現觀朱致遠這張素琴,雖經不同朝代琴家撫彈、研究、修復,依然溫潤內斂,其間所承傳的正是司馬承禎《素琴傳》所追求的“用白賁之全質”與“導和之致”。
1980年,鄭正華在張子謙老師家中習琴
1979年,鄭正華(右)與張子謙老師參加「上海之 春」
演出琴簫合奏《梅花三弄》
老一代上海琴人
前排左起 : 張子謙、鄧寶森、吳振平、沈仲章、石煥堂、邵大蘇之女
后排左起 : 樊伯炎、陳重、王吉儒、姚丙炎、馮舜欽、胡維禮
此琴為民族音樂家鄭正華家族藏琴。
鄭正華1946 年生于上海,祖籍寧波,少年時期師從笛子演奏大師陸春齡,后又拜師孫裕德學習琴簫合奏, 1963 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團,開始向廣陵派古琴宗師張子謙學習古琴, 兩人亦師亦友,曾在 1979 年“上海音樂之春”琴簫合奏“梅花三弄”。進入 80 年代之后,鄭正華赴溫哥華探親,不巧親戚剛剛回香港,鄭正華靠教授古琴維持生活,最終也是靠古琴技藝獲得移民資格,成為UBC大學民音系教師,并于1983 年成功斫制“龍吟”古琴,1985 年他斫制的另一張琴被加拿大國家博物館收藏。鄭正華先后受邀到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國家博物館,以及臺北、高雄、寧波等地做古琴專場演奏,出版笛、 簫和古琴演奏專輯 12 張,并致力于教學工作,桃李芬芳。
鄭正華攜朱致遠琴至寧波慈城舉辦雅集,2023年
2023 年5 月28日,鄭正華攜朱致遠琴至故鄉寧波慈城舉辦雅集。殊不知此地距離600年前朱致遠斫制此琴的臺州市天臺縣百余公里,該地區自唐宋元至今琴學能夠貫通,除了文獻記載和非物質技藝以外,傳世琴器更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傳承載體了。
2/
典型文人用琴:
明 「海表龍音」仲尼式琴
掃碼欣賞此琴演奏曲目
▲Lot6302
明 「海表龍音」仲尼式琴
RMB: 3,000,000-5,000,000
琴 L:120.5cm 隱間 L:110.5cm 肩 W:18cm 尾 W11cm
款識 :
1. 「海表龍音」
2.「吟濤響松」
? 馮舜欽舊藏
? 鄭正華藏
展覽:
? 臺北古琴藝術節唐宋元明百琴展,2000 年
出版:
1.《大雅清音古琴古樂展 古琴介紹之六》,基隆市文化中心,1989 年 5 月
2.《古琴紀事圖錄》,臺北市立國樂團、鴻禧美術館,頁 142-143,2000 年 4 月
《大雅清音古琴古樂展 古琴介紹之六》,
基隆市文化中心,1989 年 5 月
《古琴紀事圖錄》,臺北市立國樂團、鴻禧美術館,
頁 144-145,2000 年 4 月
此琴仲尼式,琴邊收圓不起角,腰部內收較小,琴體纖細,做工精秀。琴面桐木斫,硬木岳山冠角。徽位螺鈿小巧雅致,星羅井然,文質彬彬。長方形龍池、鳳沼,口沿立壁均貼以赭色斑紋湘妃竹片,細節考究。琴首至肩及尾,形體舒展,比例關系和諧,端莊且秀美。不僅視覺上和顏悅色,音色上古靜潤遠,屬典型的文人用琴。
此琴為馮舜欽先生舊藏并于 70 年代轉讓鄭氏。馮氏之琴事小記,又見沈興順《弦外雜錄》,臺北市立國樂團、鴻禧美術館編,《古琴紀事圖錄》,頁267,2000年。
馮舜欽,生卒年月不詳(1930-1996 左右)。今虞琴社會員、 琴器鑒藏家、海派山水盆景大師,曾任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理事、今虞琴社顧問等職。主要活躍于七十至九十年代,本職工作為電車司機,業余涉獵廣泛,尤精盆景、古董等。
因善于修補老琴,尤其是拍面、剎音問題,故常于琴壇名家 間訪游,如沈仲章、姚丙炎、胡維禮等。并活躍于雅集, 如月集、新年雅集等。更是多有幫助琴友的舉動,如替南方琴 友費閔渠等訂購的琴弦,并告知上弦須知。1980 年今虞琴社正式復社時,馮先生也積極參與。又由于彼時琴人手中所擁有的琴供需不匹配,馮先生于七十年代起,就在收藏老琴 之余,發展了中間介紹買賣老琴及周邊器用的副業,經手大量名琴, 曾售琴與沈仲章等。馮氏藏琴于八十年代開始散佚, 部分重器流落海外,復又回流,如北宋名琴「虞廷清韻」。
馮氏之琴事小記,見沈興順〈弦外雜錄〉(《古琴紀事圖錄》,頁 267,臺北市立國樂團,2000 年)。
《古琴紀事圖錄》,頁 267,臺北市立國樂團、鴻禧美術館編,2000 年
3/
閩派琴家家族傳珍:
明 「光化二年」仲尼式琴
掃碼欣賞此琴演奏曲目
▲Lot6303
明 「光化二年」仲尼式琴
RMB:1,000,000-1,200,000
琴L:123cm 隱間L:114.8cm 肩W:19cm 尾W:13.5cm
款識:「松雪齋」
腹款:
1.「光化二年」 2.「升」
1. 陳琴趣舊藏,1947-1984 年
2. 陳長林舊藏,1984-2007 年
3. 北京榮寶,2007 秋,lot813
此琴仲尼式。螺鈿為徽,月下撫琴時隱隱生輝,如蘊星光。形制規整,線條爽朗挺拔比例關系得當。肩起二徽半,腰至八徽和十一徽間,上承南宋風格,又肩聳而不狹。龍池鳳沼為長方形。龍池刻雙鉤「光化二年」款,鳳沼刻「升」字款。琴底板刻「松雪齋」款。經 CT 探看,歷史蘊積的漆層掩蓋下,琴軫下方刻篆書六字,揣讀為「澂虛簃第五琴」。
「簃」,樓閣邊相連小屋名也。「澂虛簃」主人自然是精通琴器原理甚至擅于演奏的文人雅士。歷史記載總有殘缺,明代以「澂」為號的琴界人物自然很少。 虞山琴派創建人嚴天池(1547-1625) ,名瀓,字道澈, 號天池。 主持編寫了《松弦館琴譜》,被琴界奉為正宗,虞山琴派由此名揚海內。 自明至清,虞山琴派主要琴譜有十幾種之多。 此派崇尚「音必當正律,重音而輕辭」,其特點可概括為清、微、澹、遠四字,琴曲風格為「清微淡遠,博大和平」,歷來為琴史所推崇。 所謂「澂虛簃」的主人,會不會是嚴澂此公? 姑且言之,以質大雅。
琴器髹飾工藝歷來尚素,琴體髹黑漆。工藝如同其形制一樣,灰漆工藝法度森嚴,鹿角霜灰胎均勻的覆蓋在胎體 之上,稜角線條挺拔、硬朗,灰漆質地堅實,漆色精潤剔透。琴體表面發流水斷,斷紋平整無劍鋒,撫彈無礙。
澂虛簃第五琴 (corona panel CT 照片 )
陳長林先生使用該琴演奏《流水》,1987年1月
陳長林回憶此琴家藏淵源,2007年
此琴為閩派琴家陳長林家傳藏琴。
陳長林,1932 年7月生,曾用名陳長齡、陳長令,福建福州人,古琴理論家、演奏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系中國琴會常務理事、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武漢音樂學院客座教授。1946年隨父親陳琴趣和表姨吳子美兩位閩派琴家學習古琴。1951年加入今虞琴社,1956 年加入北京古琴研究會,又向吳景略、張子謙、查阜西等名家學習,在閩派基礎上兼習各家之長。
據陳長林回憶,此琴是其父閩派琴家陳琴趣于1947年賣掉多年收藏的許多珍貴古錢幣籌款在福州買到,以供撫弄。陳氏寶藏此琴經 60 年。
于演奏家而言, 音色是對一張琴相對最為重要的要求。此琴一至七弦;散、泛、按三種音色;上下三淮,皆和諧統一、剛柔合度、陰陽清朗、勻整通達。其【散音】純正質樸、沉靜文雅、聲聲勻整。【泛音】 鮮活有致、氣韻生動,如泉水潺潺、松風遠沸。【按音】韻致細膩傳神、起伏自然,如白云悠悠、空山寂寂。
@北京保利 2024春季拍賣
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