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動連星,金鞍別馬鳴。持將五色筆,奪取錦標名。”又是一年高考季!在此摘錄一組古代【送考贈言】詩句,祝愿廣大考生旗開得勝、金榜題名——
官樣文章生筆底,巍然名譽占鰲頭。十年事業(yè)成功早,萬里鹍鵬得志秋。——明·程通
篇章動玉京,墜葉滿前程。——唐·鄭巢
古來才杰士,所嗟遭時難。一鳴從此始,相望青云端。——唐·劉禹錫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許回也賢。——唐·李白
好共大鵬雙奮擊,此行有路到南溟。——宋·李覯
明月層樓雙旅思,青天萬里一云梯。到頭千佛名經(jīng)上,年弟年兄取次題。——宋·卓田
對古今中國學(xué)子來說,科舉和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最主要途徑之一。赴考應(yīng)試,在廣大青年成長階段中的重要性、象征性、儀式感不言而喻。
毋庸置疑,“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學(xué)業(yè)奮斗,歸根結(jié)底,結(jié)果如何,關(guān)鍵取決于考生自己,因為那把通向知識殿堂的鑰匙掌握在學(xué)子的手中。在這過程中,包括父母、親友在內(nèi)的他者,所能做的,無非是意味深長的鼓勵!
那么,什么樣的鼓勵對學(xué)子最有效?個人淺見,榜樣是最有力的鼓勵!為應(yīng)景高考,更重要的是,希望對尚未到達高考階段但將來必然赴考的“學(xué)弟學(xué)妹”們有所啟發(fā)和激勵,在此說一個清代“一門十進士”的案例。
中國古近代常有“世代書香、科舉望族”之現(xiàn)象,一個家族,一代人出一兩個甚至三兩個進士、數(shù)代人出多個進士的科舉盛況,比比皆是,倘若把止步于秀才、舉人或貢士等功名者也算上,那么古代有些“科舉望族”的功名成就,簡直要顛覆今人的想象!
此處重申一下前文觀點:榜樣是最有力的鼓勵!古今科舉望族或書香門第,之所以屢出學(xué)霸或知識大牛,除極少數(shù)是智商超群的優(yōu)質(zhì)基因傳承型天才外,大部分都是家族“書香”榜樣影響、熏陶、鼓勵的結(jié)果!
本文要推介的清代“一門十進士”之家,就是前人樹榜樣、后人爭相仿的科舉望族——河南固始縣的吳氏家族。從清乾隆年間開始至光緒年間,吳家四代人,世代連續(xù),有近十人考中進士——其中還包括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狀元。清代進士的含金量,大概相當于今天的清華北大博士后。您就說吳家讀書人牛不牛吧?
吳烜 題匾
這塊【歲進士】匾額,題寫于清嘉慶六年(1801),題匾人叫吳烜,他是清朝固始縣吳家第二代進士之一,于乾隆五十二年考取進士功名。吳烜也是林則徐的授學(xué)恩師之一。根據(jù)上匾落款,彼時吳烜的身份為“翰林院編修 充武英殿纂修 提督江西學(xué)院”。
我們再看下面這塊【恭慎傳芳】匾額,題寫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題匾人吳其濬,是吳烜之子,他是清朝固始縣吳家第三代進士之一,于清嘉慶二十二年考中一甲第一名進士,成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狀元郎。其題匾落款身份為“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wù) 南書房行走 督學(xué)江西部院”。
吳其濬 題匾
以吳烜、吳其濬父子二進士為歷史視角,我們來盤點一下吳家的所有進士,感悟其間“前人立榜樣、后人爭相仿”的書香門第鼓勵效應(yīng)!
固始吳家人在清代以前登進士榜,可追溯到明代天啟壬戌年(1622)和崇禎庚辰年(1640),吳氏先祖吳大樸、吳孳昌先后考中進士。
此后的一百二十多年,吳家無人考取進士,但先輩的進士榜樣無時無刻不在激勵吳門子弟。后輩學(xué)子繼承了科舉家風,奮力讀書,期間雖無人取得進士功名,但吳家出秀才、舉人就沒有斷過。
明至清改朝換代以來,吳家的書香積累突發(fā)質(zhì)變,吳門子弟就像開了掛一樣,頻頻登錄進士榜。先是吳家清朝第一代進士吳延瑞,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考取進士功名。繼而吳延瑞之子吳湳和吳烜兩兄弟,分別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五十二年(1787)高中進士,他們是吳家的清朝第二代進士。
從吳延瑞到吳湳、吳烜,父子三人間隔十余年,分別考取進士功名,這種段位的家族科舉成就,放眼數(shù)千年科舉史,不會有很多,但也不算罕見。
就像近現(xiàn)代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輩出身名校,子女亦不遑多讓晉升其中,這種現(xiàn)象還是比較多見的。而這正是家中知識榜樣鼓勵和書香環(huán)境影響的結(jié)果!
書香傳承,難就難在幾代人不間斷且高段位地沿襲。固始縣吳家世代書香之所以牛,就在于其進士門風延續(xù)了數(shù)代人!
我們先看吳烜之子吳其彥和吳其濬,他們分別于嘉慶四年(1799)、嘉慶二十二年(1817)考取進士功名。如前述,其中吳其濬還是清代唯一的河南省狀元。再看吳湳之子吳其浚和吳其泰,他們分別是嘉慶十三年(1808)、嘉慶二十五年(1820)的進士。
以上四人,都是吳家的清朝第三代進士。他們無一例外地延續(xù)了祖輩和父輩的榮光。進士對進士,他們作為孫輩,達到了祖父兩輩的同等高度——站在了古代科舉的金字塔尖上!其中吳其濬作為狀元,更是超越了吳門前人。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書香門第的家風傳承,通常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譬如跟固始縣吳家同時期發(fā)軔的另一個科舉望族,被譽為“西江四戴”的江西大余縣戴氏家族,第一代進士戴第元(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進士)、戴均元(乾隆四十年乙末科進士)兄弟二人,通過榜樣效應(yīng),激勵帶動了戴家第二代進士戴心亨(乾隆四十年乙末科進士)、戴衢亨(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狀元)兄弟二人(均為戴第元之子)取得功名,但戴家之后再無第三代進士,戴家書香家風逐漸沒落。
戴均元 題匾
戴衢亨 題匾
戴衢亨 題匾
而固始縣吳家卻神奇地跨過了“三代定律”的制約,吳其濬的兒子吳元炳、侄子吳烈,分別于咸豐十年(1860)、光緒二十九年(1903)代表吳門再取進士功名,他們是清代吳家第四代進士!
行文至此,由衷感嘆:固始縣吳氏家族連續(xù)四代人多人考中進士,這種段位的世代書香,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若算上明代吳家進士二人,則吳門進士達十一人,所謂“一門十進士”的說法,不僅名副其實,甚至略顯保守了。
吳其濬像
凡事皆有可能:若不是科舉制度廢止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朝國祚止步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固始縣吳家科舉望族的“進士奇跡”或仍可延續(xù)。
而吳家書香門第的傳承規(guī)律,也深刻印證了一個的道理:古代科舉也罷,現(xiàn)代高考也好,欲激勵青年人讀書,源自家中長輩的榜樣作用是無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