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公認,當下最重要的科技潮流就是: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地爆炸式發展。這不但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引擎之一,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所以,人工智能之于國家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它對整個ICT大產業(信息和通訊技術)是重要的基石,對企業則是難得一遇的技術紅利和增效工具。
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產業,正經歷著從小模型到大模型、從文本生成到多模態,從專用到通用的歷史進程。步入大模型時代,人工智能不但能感知、記憶,更能進化出思考和行動能力,呈現出井噴發展之勢。一句話,生成式AI讓人工智能真正迎來了“iPhone”時刻。
【千模共舞,toB、toC為何冰火兩重天?】
在“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加持之下,Open AI先后發布了生成式AI模型ChatGPT3.5、4.0,在多場景、跨學科和多用途的任務處理能力表現驚艷,有時其甚至超過人類的智商。最近發布的GPT-4o,不但實現語音助手的相互聊天、人機視頻聊天,還能毫無停頓地接上話題并按照要求變化音色、語調、情感等。Gpt-4o不但智商在線,而且情商表現不俗。
可以說,現在大模型已經成為AI時代的操作系統,成為超大科技平臺企業的標配。國外,一眾科技名企紛紛大手筆投資大模型,谷歌先后推出PaLM 2和Gemini,亞馬遜自研大模型Titan,臉書推出了LLaMA;在國內,BAT、頭條、華為小米等均重金投入大模型,百度文心一言、通義千問、頭條豆包、訊飛星火等一大波大模型如雨后春筍迅速崛起,堪稱“千模共舞”。
但是,人工智能不止to C(面向個人用戶)場景語音助手這一條賽道。大模型落地的to B(面向企業機構)場景中,不乏領跑者。
作為國內領先的企業管理云SaaS公司,金蝶早在2023年就已發布大模型能力平臺“蒼穹GPT”及國內首個財務領域大模型。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指出,“AI將重構體驗、流程和決策,未來每一個企業都需要一個超級管理智能體,每一個員工都需要一個超級智能的AI管理助手?!?/p>
講真,與to B的場景相比,to C的語音助手因為嶄新的智能交互體驗能,讓所有人瞬間能直觀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強悍而更有存在感。但事實上,大多數to C場景的智能助手處境相當尷尬。一句話形容它們的狀態——“快樂并痛著”。
一邊,大模型的確吸引了不少用戶的關注度和流量。另一邊,巨量的軟硬件投入,產品大多面臨虧損。OpenAI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玩家,每年不得不花巨額資金購買英偉達的高性能顯卡。如果說,OpenAI挖到了生成式AI的金礦,那么,它現在的收入還遠遠不能收回向英偉達支付的挖礦用的鏟子錢。
國內智能語音助手們同樣集體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除個別佼佼者外,國內大模型整體落后chatGPT一年左右,在各種對比評測中,有著肉眼可見的差距。另一方面,它們同樣面臨高額硬件顯卡支出和人力成本。競爭激烈、高度內卷,這讓大多企業不敢全面收費,也就很難實現商業閉環。
【金蝶Cosmic打響了to B場景第一槍】
與to C的紅海市場的瘋狂內卷不同,在人工智能to B場景的藍海市場,有頭部企業已經打響了第一槍。
在最近召開的2024年“金蝶云·蒼穹峰會”上,金蝶重磅推出面向未來的企業管理AI新物種——Cosmic智能助手。同時,新一代金蝶云·蒼穹平臺在云原生技術基礎上,增加了數據大模型層,包括數據層、模型層和一體化開發套件,進化成新一代企業級AI平臺。
Cosmic的中文即意為蒼穹,Cosmic助手來自蒼穹平臺賦能,既是交互的超級入口,也是超級AI管理助手。生成式AI的賦能,讓Cosmic擁有了感知、記憶、思考、行動的四個能力。當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營銷、研發、采購、生產、庫存、財稅、人力,全面接入了Cosmic的能力,就能實現更為專業的能力,比如:
面向管理者的數據分析與洞察決策,面向專業員工去完成本崗位的專業能力,面向普通員工提供企業給員工的各種服務能力。生成式AI,讓SaaS產品的體驗更加優越,也讓企業運轉得更流暢、更高效。在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效率方面,效果尤其明顯:
1、財務管理
會計電算化普及之后,從憑證、做賬到報表的生成整個流程已經實現了自動化,但是流程兩頭的工作,如憑證制作和憑證審核,以及后續的財務數據分析,仍需要大量人力參與。Cosmic的多模態審核,可以對大量的票據、圖片、文檔、合同、文本快速審核,審核后還能自動化生成憑證。
在Cosmic聊天界面上,說出或者打出“本期財務情況”,Cosmic助手就會以“摘要”“列表”甚至“圖形”方式,全面展示公司財務狀況。對于運營中的財務風險還會重點標紅,突出顯示。Cosmic助手不再需要復雜的菜單導航過濾,單憑自然語言就能發起業務,可謂財務人員和企業管理者的好幫手。
除了做財務分析,大模型AI的能力,還能進行虛假交易篩查,風險交易篩查。在合同處理前往往需要大量的討論、評審、決策、風險評估工作,Cosmic基于大模型,也會給出專業的參考建議。
2、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是企業管理的關鍵領域。Cosmic將大模型能力用于人力管理,可極大提升管理效率。這次發布的人力智慧JD寫手,可以幫助人力資源部撰寫招聘崗位說明書。在內部管理崗位招聘過程中,平臺能夠推薦最適合的崗位員工或者管理者。大模型甚至可以理解企業員工的各種簡歷、工作經歷,針對內部的職位、可以精準推薦崗位。
上圖中,人事部在人力管理時,僅需一句篩選指令,Cosmic就能幫助篩選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并將候選人的入選理由和詳細資料列表顯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這種沒有過多外界干擾的人工智能選拔機制,無疑更加公平,更有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3、提高開發效率
編程具有一定門檻。去年,生成式AI的眾多功能中,ChatGPT的AI編程讓很多開發者驚嘆,而低代碼和零代碼也是ERP行業的未來趨勢。金蝶因為連續兩年在低代碼、零代碼領域被IDC評為市場第一,收獲了很多客戶和合作伙伴。
這次,借助生成式AI的編程能力,Cosmic助手實現了更高效的編程體驗。
上圖中,對于實時的數據統計需求,用戶只需輸入兩行需求文本,很快就能生產代碼,并統計出結果,大幅提升了開發速度和效率,解放了開發人員陷入日常查詢的瑣碎需求。此外,Cosmic還能自動修復或者優化代碼,大大提高了開發效率和代碼質量。
【AI落地to B賽道,需要這三張牌】
與傳統的ERP相比,以上三個場景的AI功能會讓很多人眼前一亮!簡潔直達結果的界面,專業而豐富的結果,與去年ChatGPT的橫空面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在技術差距不大的今天,金蝶還能以Cosmic在企業級AI賽道風生水起,打響to B第一槍?其實這正是AI落地to B賽道、所需要的三張牌。
首先,金蝶在專業領域的大數據優勢。人工智能三大要素:大數據,算法和算力。在大數據方面,Cosmic基于金蝶超過740萬家企業的實踐場景沉淀和萬億級訓練數據,具備了聽說讀寫的感知能力、能積累并利用管理經驗的記憶能力、能理解并計劃的思考能力以及能調動系統并實現的行動能力。
其次,金蝶將人工智能落地各個場景?!安荒苈涞氐娜斯ぶ悄芏际撬A髅ァ?,人工智能更需要知行合一,只有落地到具體場景,AI的能力才能迅速爆發。目前,Cosmic覆蓋財務、人力、供應鏈等多種業務場景,并致力于“讓人人都有一個AI管理助手”;同時,Cosmic也將AI全線賦能金蝶面向大、中、小市場的各類SaaS產品。
最后,金蝶善于利用他山之石,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全球范圍內,很多AI公司(如OpenAI)開放了接口,有的甚至開源了算法。在國內也不乏深度耕耘者,比如騰訊常年耕耘在大模型的底層,在語音識別、圖像、視頻多模態方面頗多成果。金蝶已經與騰訊建立了多年合作,騰訊為其提供基礎大模型能力。當底層AI能力與金蝶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的專業能力完美結合,Cosmic助手爆發出驚人的能力。
【結束語: to C的AI軍備競賽兩大誤區、to B如何避免?】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超高速發展,to C市場的通用大模型在紅海廝殺。我認為其背后可能是AI行業普遍存在的誤區:
一個誤區是唯硬件論。在大模型領域有句名言“大力出奇跡”,這句話一直被某些大企業奉為圭臬。這些巨頭通過大量購置、提前囤積先進的GPU提升數據訓練速度,希望用硬件投入的差距,成為阻擋后來者的護城河。
另一個誤區是片面追求超大模型和通用模型,導致場景落地能力差。很多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很優秀,但在垂直領域、細分場景的數據集明顯不足,甚至常常出現特定場景表現不佳的情形。這樣的大模型可能是語言專家,卻常常不是行業專家和問題解決專家。
要知道,人工智能并不只有通用大模型,智能助手也不是只能服務to C人群。而在to B市場,自動駕駛、數字孿生、服務于各行各業的機器人都方興未艾,人工智能生態更受關注。就像當年iPhone的火爆,并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成功,iOS應用生態也功不可沒。
AI競爭并非一場比誰能把模型做得更“大”,燒錢更“多”的軍備競賽。在to B領域,更適合走專業化、場景化的部署路線。當越來越多企業進入大模型AI助手的競爭,金蝶打響to B第一槍,用差異化的思維,憑借專業市場的優勢,破解了生成式大模型和AI助手的場景困局。
據說,ChatGPT訓練的數據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Token,金蝶在企業市場數據規模只用到百億左右,是OpenAI的千分之一。但恰是這千分之一的不同,讓金蝶在專業市場的表現絲毫不遜色大模型!小投入、大產出,用專業能力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金蝶Cosmic未來的經濟效益無疑更優。
生成式AI不只有to C場景,to B場景也是另一片廣袤無垠的星辰大海。我相信AI助手、生成式大模型在to B領域還是一片藍海。而打響to B第一槍的金蝶正成為這片藍海中為數不多的執棋者,而眾多中國企業客戶也將從這場創新競賽中深刻受益。
雄觀,資深新經濟觀察家、知名意見領袖,國內首個嚴肅科技脫口秀“雄辯”主講人、十大科技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藍港等著名互聯網公司負責相關營銷工作,參與5次IPO,橫跨行業主要領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熱點快評,發布于微信、微博、頭條、百度,各大門戶及科技博客、媒體社群、短視頻等30+全部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最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FT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