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關鍵詞:寢室生活 -
尊重共同需求、尊重個體差異、尊重自己的真實內心、尊重寢室作為一個共同體,這就是嚴老師推薦的和諧寢室“四步法”。按照這個方法去相處,絕大部分的寢室矛盾都可以避免。寢室不再是不想回去的傷心地,而是一個安全溫暖的大后方。祝你們一室之內,相處愉快。
根據嚴老師的觀察,在大學校園生活中,最影響生活質量和心情 指數的,莫過于寢室關系了。繁重的學習壓力不是最痛苦的,寢室里 的那些事,才是最讓人頭疼的。 有同學在心理課作業中感嘆: “嚴老 師,和室友好好相處,怎么就那么難? ”
從心理上來說,寢室關系問題的發生,在于我們還沒能逐漸熟悉 了解就因上學的緣故住到了一個屋檐下,物理距離的拉近超前于心理 距離的接近。 大家想想看,在自己的家中,和父母的關系那么親密, 自己還有一個獨立房間,到了大學,大家洗漱起居都在同一個空間, 自然就變成了一種挑戰。 大學生活就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即使不考慮 未來工作后與他人合租,戀愛結婚的你也會與另一個人 (還是一個異 性) 生活在一起,大學寢室生活正好讓我們學習與不同生活習慣、節 奏和需求的人共處一室,積累經驗。
面對寢室共同生活的挑戰,嚴老師總結了一個四步攻略,按照這 四個步驟來走,每個人都能成為中國好室友。
一、第一步:把室友當成和你一樣的人,尊重你們的共同需求
首先,大家在寢室的基本需求是什么?不就是讓緊張學習了一整 天的身心好好地休養放松一下嗎?
那有什么因素會造成干擾呢?
也許是聲音。 可能你已經用了消音鍵盤或者是消音墊,可是夜深 人靜的時候,風聲、雨聲、鍵盤聲,聲聲入耳。
也許是光線。 為了趕功課,你只是點亮了一盞小橘燈,可是這黑 暗中的燈光就像隧道盡頭的光亮,光亮刺眼。
也許是氣味。 所謂“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習慣了自己的 味道是不太能聞得出來的,臟衣服、臭襪子,吃剩的外賣餐盒,還有 螺螄粉、榴蓮等氣味大的食物都會影響其他人。
也許是好奇。 在大學,每個人的一天都會發生故事。 也許別人并 不愿意分享,可是“好奇寶寶”的你卻連連發問,刨根問底,家事、 國事、感情事,事事關心,令人厭煩。
如果能避開這些坑,自然就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大家剛搬進同一間寢室,一般都會交流自己喜歡什么、愛好什 么,而往往會忽略告訴對方自己在意什么,或者去了解對方最介意什 么。 有同學在心理課作業中分享她們寢室反其道而行之的經驗: 在制 訂寢室公約的時候,會詢問大家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先坦承各自的 底線,尋找最大公約數,這樣就能避免“踩雷”。
二、第二步:把室友當成和你不一樣的人,尊重你們的個體差異
你可能會發問: “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四個人,生活差異為什么 就那么大呢? ”
因為,你們就是有著各自特點的四個人。
每個人的情緒與行為風格,本來就是不同的。有的人喜快,有的 人喜慢; 有的人性急,有的人求穩; 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斂。
來到大學,不是為了尋找和我們一樣的人,而是學會觀察和了解 不同的人,讓不同性格的人帶給我們成長。
每個人的語言風格也各有特色,語言溝通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 言與身體語言。 不同的人說同一個詞,表達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意思。
還有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差異,比如飲食、衣著、個人衛生習慣 等也是不同的。 不過,這些僅僅只是不同,并不意味著孰優孰劣、誰 對誰錯。
我們強調尊重需求,說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過來看, 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嗎? 我們的生活習慣,能否輕易地套用到室友 身上?
比如,有位同學在寢室里習慣隨手拿用別人的生活用品,紙巾、 洗發水之類的,久而久之,大家對此頗有意見。 她感到困惑不解,對 室友說: “我可以用你們的洗發水,你們也可以用我的呀,何必分得 那么清楚呢? ”這是她的個人生活習慣,由此可見,她的個人邊界感 比較模糊。 但是,這是她自己認可的思維,不一定別人也認可。 以前 和其他人相處的有效模式,也未必就能適用于和眼前人的相處中。
學習了解差異,達成平衡,是大學里的必修課。
三、第三步:把自己當成自己,尊重自己的獨特內心
有一些同學遇到這樣的困擾:室友們都喜歡看美劇,自己沒看 過,覺得無法融入大家,心情特別沉重; 室友們都是學生干部或者社 團骨干,一天到晚忙得熱火朝天,只有自己是閑人一個,與他們沒有 共同話題,感到壓力重重。
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活成別人的樣子嗎?
我們是否在寢室關系上有一種觀念:“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
如果我連同寢室的室友都不能成為好朋友,我怎么能和其他人成為朋 友呢?
其實寢室相處的核心在于生活上能夠協調一致,個人的興趣愛 好、前途發展方向是不是特別契合,倒也不必強求。
寢室關系是一種怎樣的人際關系呢? 它其實是一種相對松散自由 的人際關系。 所以,雖然大家相處一室,卻不必把自己和室友捆綁在 一起。 說不定,你的知己在隔壁、在對門,甚至在其他樓層呢。
四種人際關系示意圖
當你不知所措、寡言少語的時候,室友也不知道該如何交流互 動,擔心你心情不好又不敢找你說話。
而當你尋找到自己的天地、活得光彩照人的時候,你是自帶光環 的,自然能吸引他人的目光。 室友們會好奇,今天的你經歷了什么, 發生了什么? 他們也想聽聽你的故事。 這不就有共同話題了嗎?
四、第四步:用“我們”代替“你我”,尊重寢室作為一個共同體
不少同學來咨詢室聊過這樣的苦惱:“寢室里有人習慣晚睡,溝 通不了,輔導員也沒轍。 其他室友感到很憤怒,也很苦惱,但是實在 沒有辦法。 ”
嚴老師能體會同學們想早睡的心情,同時也請同學設身處地地想 一想,你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其他人是不是也有晚睡晚起的權利? 你 怨室友睡得晚,室友也沒責怪你起得早。 目前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說 明雙方都有抵觸情緒,還沒有找到各自需求的一個平衡點。
共同體的意思,是需求得以兼顧,情感得以互通。
安排好作息時間,到底是照顧一個人的想法,還是大家共同的義 務? 如果你認為要依照你的想法,那么你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 你被對方欺負了; 如果你認為這是你們共同的義務,那么你會把對方 的感受和需求一起考慮。 你會思考如何能兼顧雙方的需求。 如果希望 室友能夠稍微調整晚睡的習慣,自己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是否需要給 室友一些補償?
“我被對方反駁了”是一種情緒,感覺我受傷了;“我們意見不一 致”是一個問題,我們需要解決。 兩種心態,你選哪種?
嚴老師比較擔心的是同學們在人際交往中習慣性選擇受害者心 態,其實我們更需要共同體心態。 在學校里如此,進入社會更是如 此。 你會面對與公司同事在工作上的合作,也會和外人合租,甚至你 和愛人的生活中,肯定也會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 不是每個問題都有 是非對錯,也不是每個問題都一定有一方受到了損失或者是受害者, 而另一方就是問題的來源或是麻煩制造者。
也有同學會說:“嚴老師,關于作息時間安排,其實我們是有約 在先的,當時對方是同意的呀。 ”那么,建議你可以再去了解一下, 是什么原因讓對方違反了事先說好的約定,他的需求和處境到底是怎 樣的?
尊重共同需求、尊重個體差異、尊重自己的真實內心、尊重寢室 作為一個共同體,這就是嚴老師推薦的和諧寢室“四步法”。 按照這 個方法去相處,絕大部分的寢室矛盾都可以避免。 寢室不再是不想回 去的傷心地,而是一個安全溫暖的大后方。 祝你們一室之內,相處 愉快。
本文節選自|《成長總是從心開始:寫給大學生的36個心智錦囊》
作者|嚴亮 許倚華 著
About us
主編:鹿|本期編輯:流星雨
投稿/商務合作/咨詢
微信后臺留言or 郵箱:wmsygsdr@163.com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