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楚辭》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還是東方植物美學的集大成者。特邀請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燦撰寫“楚辭里的植物”專欄。
艾草是端午節的時令植物。這種菊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通常高四五尺,互生的葉片呈長卵形,羽狀分裂,葉背有白毛,夏秋之交開淡褐色小花,與蒙古蒿一類的菊科植物,在外形上有時難以辨別。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3期 《端午的艾》
從東北,到云南,各地都有端午采艾做草藥的習俗。從河南的民間故事來看,這一習俗與唐代的黃巢有關。黃巢帶兵打到鄧州,碰到一個婦女拖兒帶女從城里逃了出來。黃巢拔了幾根艾草,讓她回去插在門口,保證安全。第二天正好是端午,黃巢攻破城門,果然對門口掛著艾草的百姓秋毫無犯。此后,端午掛艾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但端午掛艾,有據可考的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荊楚歲時記》載,這天一大早,楚地民眾就采摘艾草,扎成人形,懸掛在大門口。五月被視為惡月,酷暑炎夏,邪氣橫行,毒蟲滋生,疫病極易流行。艾葉隨處可見,生溫熟熱,為純陽之物,可祛疫禳災、驅惡辟邪。
端午節懸掛的艾葉,是新鮮的;晾干之后,就留下來做藥用。艾葉是年份越久越好,類似于陳皮之類。
湖北、浙江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諺語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早在孟子的時代,就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來說明凡事不要事到臨頭再想辦法的道理。
在醫藥類古籍中,艾草又稱“醫草”“灸草”“病草”。有關它的早期文獻,皆與驅邪治病有關。在民間,視艾草為可治百病的神草,或將艾葉揉碎煮水,或置入荷包聞香,或制成艾條熏味。《荊楚歲時記》引《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其藥理效用常被夸大。一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每次有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如非典、新冠等,人們都相信熏艾可以抗疫。家里女性經期疼痛或孕婦胎兒躁動,都可以煮艾葉水喝,達到調經安胎的目的。
在屈原的詩中,艾是惡草,被比喻成讒佞,是作為澤蘭的對立面而存在的:“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大家都把難聞的艾草掛在腰間,反而說芬芳的澤蘭不可隨身佩戴。屈原認為,這是反常的社會現象。此后,蘭艾對比,就成了典故,如唐人張九齡的詩:“蘭艾若不分,安用馨香為。”
比屈原稍早的淳于髡,有一篇《王度記》,寫的禮節制度方面的規范,其中一段文字記載,泡酒材料不同,社會地位也有差異。天子用的是鬯(黑黍和一種叫郁金的香草的混合物),諸侯用的是薰(零陵香),大夫用的是澤蘭,士人用的是蕭(一種蒿草),等級最低的庶人用的是艾。屈原詩歌中,蘭與艾的對比,可能也暗含著等級的意思。
我小時候也不喜歡艾草,是因為它的氣味刺鼻,從來沒有覺得它很香。可我現在就可以接受艾葉的香味了,因為它與屈原有關,與端午有關,與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有關。這個接受,是一個漸變的歷程。
文 | 吳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