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有段時間,昨天文章話題很廣,整理了大家最關心的實操問題,集中回復下:
一、Ax=家庭資產x位數,A是Asset(資產)的意思,A6=家里有幾十萬,A8=幾千萬,還有更具體的如A7.5=500W+,A8.3=3000W+
這里“資產”包含金融資產和不動產(扣掉房貸余額后凈值),絕大部分國人在A5-A6級,力哥粉絲多關注理財,大多級別在A7-A8,極個別A9。
不妨做個小調查——
A5不用花精力搗鼓理財,怎么理都難改底層命運,好好投資自己,抓住機會,拼搏工作,盡快完成原始積累才是王道。
A6理財貢獻也很有限,想逆襲就得下重注風險資產,股票、股基,數字幣等,但投資思路激進就要做好巨虧心理準備。
A7起,積攢的家業就不是一句“哪怕巨虧也能從頭再來”那么輕飄飄的,力哥以前公司小伙伴絕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經過幾年打工+理財收入,普遍到A7級,小寶級別還要更高,不少這一年還在上海上了車。
這階段首要目標是擁有一套一二線還過得去的自住房,其次保險特重要,必須優先配置,避免奮斗中途,一病/意外返貧!
理財要攻守兼備,固收權益都要有,權益繼續占大頭,力哥寫的理財內容,絕大部分都給A7看。
A7.7以上級別(凈資產100萬美元+),在中國就算財富金字塔頂部人群,我昨天文章就有很大參考價值,可以重點考慮資產的全球化配置。
比如名下有閑置的一線老破小,變現幾百個W,配置點海外資產,還有條件搞個不錯的海外身份,給自己留條退路,這兩年我身邊茫茫多魔都土著都在(或有意)這么操作。
下一個分水嶺在A8.2。
A8.2在中國絕大部分地方都能實現基本財富自由,可以放棄打工,靠理財活命,把時間留給能帶來最高情緒價值的事。
但一線房價太高,財務自由標準必須上浮到A8.3-8.4+,因為一線想搞套讓自己住得爽的豪宅,起碼2000W+,3000W+也難言頂豪。
二、大環境不好,社畜該咋辦?
1、茍好,別犯錯,盡量別被裁;
2、有時間有機會搞點副業補貼家用;
3、早點結婚,兩個人搭伙過日子,吃住水電等剛性成本更低,當然得找和自己一樣物欲很低,不太在乎生活品質的對象(尤其女生);
4、別生娃;
5、別買房,買房負債也別太高;
6、多健身,定期體檢,別得大病;
7、轉移注意,放松身心
三、現在一二線能不能上車?要不要割肉?
如非必要(如準備潤或急用錢),現在不是賣房好時機,買家觀望情緒濃厚,真想買的也往死里壓價,賣不出好價錢。
同樣,非必要也不適合買房,房價還沒明確見底信號,未來政策還有進一步優惠放松政策,越早上車越容易被打臉。
非要賣房,最好選擇重磅新政出臺后一個月的窗口期,平價甚至略微降價就容易成交,類似上海最近新政,短期內會炸出大量老破小剛需,如果一有新政就覺得房價上漲有戲,借機抬價,那就慢慢掛吧。
我們這屆政府的風格非常“克制”,穩字當頭,房地產都爛成這樣了,也不是一把王炸盡出,一舉扭轉市場情緒,而是試探性一點點放松,好處是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萬一反響不佳,還有后手,缺點是隔兩個月一個新政,后上車總比前上車更劃算,會進一步加重買家觀望情緒。
后面還能出的刺激政策包括:
1、 全面徹底取消限購,不管任 何戶口,不看社保繳費,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城市買任意多套房,房子就像白菜,完全敞開供應,按這標準,別說北上廣深天津海南,還有很多二線還沒完全放開。
2、取消差別化房貸政策,別說二套房貸提高首付利率,就算10套房貸,貸款條件也和首套房貸一樣優惠,同時大幅提升公積金貸款額度。
另外什么氣球貸、雙周供、先息后本、過橋貸等過去十多年一直被嚴令禁止的買房減壓技巧,也會重新大規模推廣。
3、昨天加拿大央行開了發達國家降息第一槍,后面大概率歐洲央行會跟進,美國降息也是早晚的事,所以下半年,特別是明年,國內繼續降息的空間會再次打開,LPR大概率還會降,越晚上車,房貸壓力越小。
4、對廣州、深圳、成都、天津等依然有較強吸引力的個別一二線,開放買房即可落戶政策,這樣孩子讀書徹底穩了,對外來人員還是有一定吸引力,但北上基本不可能。
5、以上都是需求側刺激,政府自己一分錢不掏,盡變著法子忽悠韭菜掏錢,畢竟現在各地財政壓力都不小。但如果還不行,就輪到大幅降低/返還/停征交易環節稅費,特別是帶有抑制炒房功能的增值稅和所得稅,還有持有環節的滬渝房產稅,不痛不癢開征十多年,根本沒起到調控房價作用,早該取消了。
6、加大對優秀年輕人才的購房補貼力度(僅限新房),既幫開發商去庫存,又爭奪到了優秀人才。
6、最后的王炸就是國家大力收購滯銷樓和老破小,買滯銷樓是直接下場救開發商,但還是帶不起真實樓市成交。更有效的辦法是收購老破小,不給錢,給房票,動遷戶必須再貼錢/貸款,去買新盤。這樣既改善了民眾居住條件,又撬動了消費負債,還幫開發商去庫存,一舉三得。
四、標普500ETF和納指ETF該怎么選?
道瓊斯30工業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富時羅素2000指數是美股最具代表性的四個指數,對應A股的近似指數為——
道瓊斯=上證50/A50
標普=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
納指=創業板指數
羅素=中證1000指數+中證2000指數
這個對標和以前不一樣了,過去標普就對應滬深300,羅素就對應中證1000,但過去這些年A股拼命融資上新,年年雄踞全球IPO榜首,現在A股上市公司數量都超過美股了。
對中國股民來說,這個超越一點不值得自豪,反而非常諷刺,非常羞愧,甚至令人感到憤怒。
美股一直寬進嚴出,平均每年有上百家垃圾股被退市,A股卻是寬進寬出,名義上有發審委嚴格把關,實際上大量上市公司財報注水,從政府到券商到律所到會計師事務所,養活了一大幫只賺錢不負責也不承擔風險的既得利益蛀蟲。
后來搞了不倫不類的注冊制改革,到頭來,最終還是政府官員拍腦袋說了算,而非六親不認的法規標準說了算,結果問題更嚴重。
這個A股頑疾由來已久,導致很多老股民喜歡炒ST。
畢竟過去相當長時間,ST公司沒有多少退市風險,卻有殼資源炒作題材,充滿一夜暴富的可能性,相當于股市中潛在收益/風險最高的板塊。
今年小盤股/低價股泥沙俱下,很多過去喜歡在ST里搏漲停的投機派股民虧得哇哇叫,怒斥監管不該這樣“劫貧濟富”。
監管正本清源,本沒有錯。
股票漲跌無眼,風險自擔,虧了活該,也沒啥好抱怨的。
問題在于,這些下三濫的詐騙公司當初怎么欺詐上市的?上市后又是怎么一而再再而三蒙混過關,不被退市的?
最后可能也就普華永道這種外資軟蛋被往死里罰,更多當初的利益相關方,如何追責,還股民公道?
這種制度性腐敗,不能都怪某個官員或金融機構/從業者的貪婪,沒法深究,說深了都是雷區……
說回正題,這4個美股代表性指數中,最適合普通股民的是標普500和納斯達克。
沒必要兩個都投,因為兩者重倉股高度一致,都是微軟、蘋果、英偉達、亞馬遜、Meta、谷歌、特斯拉這些知名科技巨頭。
區別是納指只有100個成分股,巨頭持股更集中,有40%+,標普撒網更大,巨頭持股比例30%左右。
類似于513050中概互聯ETF和164906中國互聯LOF的區別。
科技股持股更集中,往往也意味著波動更大。
所以一般推薦平衡性/穩健性投資者優選標普500,進取型/激進型投資者優選納指100。
還有人說,之前把納指ETF換倉到納指科技ETF,體感更好,那是因為科技ETF巨頭持倉更集中,這幾家巨頭占比70%+,這些年漲得最猛的就是這些巨頭,自然表現更優異。
但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巴菲特最近減倉蘋果了,說明老頭也覺得科技股這波漲得有點過。
美股長期投資回報率高于A股毋庸置疑,但不代表美股永遠漲不會跌,閃崩起來也是蠻嚇人的,短期要注意風險,或者采取慢慢定投的方式積攢籌碼。
還有其他什么問題,隨便問,凡我判斷勉強能上墻的,所知盡答。
要是被遁了就當我沒說,別再追問了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