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倫敦,這座古老但卻充滿活力的城市,憑借與眾不同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踏進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盡情漂流在流動的歷史長河之中。無論是宏偉的歷史遺跡、豐富的文化藝術,還是獨特的城市風情,都令人心馳神往。
無論是歷史、文化、藝術,都能讓你找到屬于你的那份專屬體驗。還在等什么?趕快步入正題,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精彩的英倫之旅吧!
威斯敏斯特宮
每年英國國會開幕大典上,步兵代表團成員都會身著17世紀服裝,仔細巡查威斯敏斯特宮地窖。這項儀式是為了讓人們記住1605年火藥陰謀時期人們面臨的危險。當時,天主教徒蓋伊·福克斯及其追隨者意圖炸毀信奉新教的英國政權所在地。
▲威斯敏斯特大廳入口
威斯敏斯特大廳建于11世紀理查德二世時期,用于宮廷娛樂,是威斯敏斯特宮中唯一在1512年和1834年兩次災難性火災中保存下來的建筑。幾個世紀以來,威斯敏斯特大廳一直是處理國家大事的中樞機構,如今用來舉行重要儀式。
1834年,威斯敏斯特宮再次化為灰燼,這一次,威斯敏斯特大廳再次幸免于難。國會新址由查爾斯·巴里爵士設計,為了向附近的西敏寺致敬,他設計了新哥特式風格的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宮殿遭德軍炮彈轟炸,嚴重受損。1948年至1950年,人們嚴格按照查爾斯·巴里爵士的設計圖,對宮殿進行了修復工作。整個建筑的中心是那間巨大的八邊形圣史蒂芬房間,可以通過正門進入,它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杰作。從這里出發有兩條走廊:北邊的走廊通向上議院,南邊的走廊通向下議院。上議院建于1847年,房間面積338平方米,非常華麗,里面有一個富麗堂皇的新哥特式寶座,每年11月國會開幕式上,女王都坐在上面發表演講。另一端,下議院面積295平方米,與圣史蒂芬禮拜堂的風格一致。議員們按排就座,多數黨和少數黨分別坐在大廳兩邊。國會會議期間,象征王權的權杖放在房間中央的桌子上。桌子下面有一塊紅毯,上面有兩條紅線,它們間隔兩把劍長的距離。眾議院議員不能越過界線,以防爭論演變,惡化成混亂。
▲威斯敏斯特宮的哥特式風格尖頂
該建筑由查爾斯·巴里爵士在19世紀早期設計,里面有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房間。
威斯敏斯特大廳建于1097年,但其金碧輝煌的屋頂是14世紀建造的。大廳占地約1500平方米,最初用于舉行加冕儀式宴會。幾個世紀以來,它被用于處理國家審判案件,如裁決托馬斯·莫爾爵士以及火藥陰謀同謀者。這種時候,里面到處都是小販和貨物,大廳便會成為倫敦社會生活的中心。如今,最重要的公共儀式都在此舉行,如197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即位25周年紀念活動、1995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紀念儀式,以及一年后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與兩院的會晤均在此地進行。
▲理查德一世騎馬的雕像
這座雕像是1860年建的,位于威斯敏斯特宮東側。理查德一世在1199年戰亂中身亡。
▲放置典雅雕像的壁龕
這些新哥特式裝飾點綴著威斯敏斯特宮外觀,采用這種風格是為了向附近的西敏寺致敬。
威斯敏斯特宮最北邊矗立著“大本鐘”,人們喜歡用這個名字稱呼這座鐘樓,“大本鐘”也已成為倫敦的標志性建筑。鐘樓于1859年落成,呈新哥特式建筑風格特色,得名于其重達14噸的報時鐘。鐘樓的每個方向都有一座鐘,四座鐘的直徑都是7.93米。鐘樓高98.15米,要走334級臺階才可到達頂端。從鐘樓頂俯瞰,可以看到一座具有哥特式尖頂的宏偉建筑杰作——西敏寺,其建筑過程橫跨13—16世紀。
▲威斯敏斯特宮與大本鐘
威斯敏斯特宮的北面矗立著世界上最著名的鐘樓——“大本鐘”(Big Ben)。“大本鐘”這個名字最初是給這個重達14噸的大鐘起的,1859年安置好以后,大鐘便一直不間斷報時。
西敏寺
西敏寺最初是本篤會修道院,1065年被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并入威斯敏斯特宮。一年后,征服者威廉贏得黑斯廷斯戰役的勝利后抵達倫敦,于西敏寺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但1298年的一場大火將其夷為平地。
不久后,亨利三世便命令亨利·德雷恩設計一座新建筑。當時正是法國哥特式建筑的黃金時期,于是德雷恩跨越英吉利海峽,探索沙特爾大教堂和亞眠主教座堂這些偉大建筑的奧秘。回英后,他設計了一座帶有大窗戶的非凡建筑,但不幸的是,這些窗戶現在都已被毀了。
中殿占地5255平方米,高34.15米,是英國最大的中殿。它直通祭壇,懺悔者愛德華就埋葬在這里。南側的走廊通向牧師會禮堂前的大回廊,這間禮堂是八角形的,拱頂由單柱支撐,英國國會最初便是在這里召開的。
▲南耳堂的詩人角
南耳堂的詩人角是英國歷史上最重要作家的墓地,也是修道院最受歡迎的地方之一。第一位被埋葬的作家是杰弗里·喬叟,威廉·莎士比亞于1616年死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1740年被轉移到這里。喬治·拜倫勛爵一生聲名狼藉,直到1969年,也就是他去世100多年后,才獲準進入西敏寺墓地。
13世紀以來,西敏寺經歷了多次翻修,還另外修建了其他建筑結構。較為重要的改造當屬1506年增建的拱形天花板以及18世紀修建的新哥特式外觀建筑,包括兩座68米高的細長鐘樓。外部的重建工作持續了25年之久,到1998年才結束。主入口上方壁龕里添置了雕塑,它們代表的是現代基督教殉道者,他們曾飽受20世紀宗教迫害。
▲位于西敏寺中殿的唱詩班座位
唱詩班座位由愛德華·布洛爾在19世紀中葉設計,具有維多利亞時期哥特式風格,位于西敏寺中殿。中殿高34.15米,當屬英格蘭最高的殿堂。
英格蘭和大不列顛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都是在西敏寺慶祝的。除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七世之外,從征服者威廉起,英國所有君主都是在西敏寺加冕登基的。1953年6月2日,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禮上,西敏寺容納了8200人。
加冕寶座于1307年由橡木制成,當時愛德華一世執政。裝飾品中融入了國王的畫像,畫像中他站在一頭獅子上,周圍是植物和鳥類的圖案。寶座的下方有一個儲柜用來存放斯昆石。斯昆石是蘇格蘭歷代國王加冕時使用的一塊砂巖,1296年被人從蘇格蘭帶回來,一直存放在威斯敏斯特宮,長達700年之久。直到1996年11月13日,約翰·梅杰首相在交接儀式上將其物歸原主。
▲圣愛德華教堂的加冕寶座
圣愛德華教堂的加冕寶座于1307年由橡木制成,當時愛德華一世執政。上面裝飾著樹葉、鳥類和動物的圖案,靠背上是君主站在獅子身上的圖案。
西敏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宗教意義。國王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會決裂,但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卻改變了這座修道院的地位,并授予其“皇家特處”的稱號,將修道院歸于君主的管轄之下。因此,它的政治地位大有提升。與之相鄰的圣瑪格麗特教堂也獲得了同樣的地位。它建于11世紀,300年后按照垂直式哥特式風格重建。直到今天,圣瑪格麗特教堂仍是“下議院的教區教堂”,代表教會和國會的結合。
18世紀末之前,西敏寺一直是皇家墓地所在地。16世紀初為埋葬亨利七世建造了都鐸式風格的圣母教堂,堪稱杰作。教堂中心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大理石墓,非常華麗,1605年由雕刻家馬克西米利安·科爾特雕刻而成。旁邊是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的墓,瑪麗一世也被稱為“血腥瑪麗”或“蘇格蘭的瑪麗”。她曾將伊麗莎白囚禁在倫敦塔,1558年被伊麗莎白斬首。
除歷代君主外,英國歷史上很多著名的人物都葬在西敏寺,共計3300人。詩人角有很多詩人的葬禮紀念碑,如杰弗里·喬叟、威廉·莎士比亞、查爾斯·狄更斯、拉迪亞德·吉卜林和喬治·拜倫等,這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其他地方還有政治家,以及像查爾斯·達爾文和艾薩克·牛頓這樣的科學家,像勞倫斯·奧利維這樣的演員和國家英雄。圣喬治教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的紀念地。
▲西敏寺眾多漂亮窗戶中的一扇
西敏寺的玻璃許多都是過去兩個世紀建造的。這棟建筑里有許多藝術品。修道院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皇家雕像。
唯一一位有幸在英國最重要的教堂墓地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普通公民是托馬斯·帕爾。1653年,國王查理一世將這項榮譽賜予他的臣民以示紀念,因為據說帕爾壽命高達153歲零9個月,一生經歷了10位君主的統治。
▲西敏寺的正面
西敏寺正面為樸素的哥特式風格。塔樓高68米,整個建筑占地2970平方米。1066年圣誕節,征服者威廉成為第一位在此加冕的統治者。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加冕典禮當天,西敏寺容納了8200人。
結語
倫敦之旅即將落下帷幕,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泰晤士河邊的悠閑漫步,眺望宏偉的威斯敏斯宮,聆聽大本鐘的鐘聲,感受西敏寺莊嚴肅穆的氣息,倫敦每一處都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但卻又不失現代都市的活力。
然而,時光匆匆,轉眼間就要告別這座美麗的城市。雖然心中充滿了不舍,但還有許多城市等待我們去探索。
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次的旅程,歡迎與我們互動,在評論區打出你喜歡的城市,下期很快到來!
圖文內容來源于:
《世界瑰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典藏》
關注公眾號:大美科學
神秘且浪漫的莫斯科
06-03熱文
材料報國的“工作狂” ——葛昌純
05-31熱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