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卡在「想法」,太容易把情緒跟想法搞混。
我們的文化中,「情緒」經常是被壓抑或推開的。
你考第一名很開心的時候,媽媽教你要謙虛,你學到興奮與喜悅不可以太張揚,
當你工作受到挫折悲傷的時候,朋友告訴你不要想那么多,你學會要壓抑脆弱與悲傷。
小時候我們的照顧者(大多數是媽媽)對我們情緒的回應,會形塑出我們長大后面對自己情緒的樣子,我們學到的總是情緒是危險、不好的。
「感受情緒」對我們來說變得好難,而我們總是被情緒控制
但情緒需要被關照,我們可以透過情緒三角的概念來練習接觸自己的情緒,理論提到以下概念:
防御機制,抑制情緒,核心情緒
1.核心情緒:被事情所引發的內在真實感受,不容易被覺察到,通常有悲傷、害怕、恐懼、厭惡。
2.抑制情緒:因為核心情緒常常被視為危險的,所以抑制情緒是用來壓抑要冒出來的核心情緒用的,通常是「焦慮」,所以焦慮的時候很多人會「斷線」,感覺不到其他情緒。
3.防衛機制:這個概念或許大家有聽過,可以理解為,用來不用去感受核心情緒跟抑制情緒的方式,可能是你的一些合理化的想法,又或是某些轉移目標的事情。
[舉例來說]
小時候功課沒有寫完(核心情緒:害怕)而大哭(表達核心情緒),結果被媽媽狠揍一頓,如果這樣類似的經驗常常發生,自然而然,你會連結起來
「核心情緒=被罵、不可以的、有危險」
那么你就會學著壓抑,長大后當你感受到核心情緒時,你會很快地用一些方式來逃避或是轉移目標。(如果當時媽媽是以「好啦不要害怕,我們一起寫好它!」的態度來回應你的核心情緒,那人生可能就會不一樣喔)
但是好消息是,大腦對于情緒的反應是可以學習的
所以當生命中有幸可以遇到「貴人」,可以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有不一樣的新經驗時,
就可以學到因應情緒的新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步驟照顧自己的情緒:
1.發現自己的防衛機制:這是過去用來保護自己,不要太快接觸核心情緒的方式,你可以嘗試去發現自己有哪些防衛機制,比如否定、轉移目標、假裝沒看到、或是想像事情沒有那么糟。
2.安撫自己:因為大腦會認為核心情緒是緊張的,所以我們身體會很快地有反應,你可能會感到焦慮、心跳加速、雙手發抖等等(抑制情緒出現),這時候你可以告訴自己,現在不一定是危險的,我長大了可以保護自己,或是嘗試深呼吸、雙手環抱自己拍拍的動作。
3.覺察核心情緒:等安撫好自己稍微冷靜下來后,你可以感受一下核心情緒是什么,是害怕?脆弱?悲傷?恐懼?興奮?并且嘗試去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核心情緒出現時,我們下意識的會想要快點「過去」、「忘記」,但如果我們總是假裝沒事,不去感受時,我們是沒有機會讓這些情緒go through的
當你越可以覺察自己的核心情緒,你就越能跟自己靠近,也越有機會去改變過去事件對你的影響。
如果下一次,你因為某些事情感到焦慮到不行時,安撫自己,嘗試覺察核心情緒、用身體去感覺,試著自己關照自己的情緒。
接觸真實情緒時可能不會是好受的, 但是當情緒好好的被看見跟照顧時,它是可以過去的。
認識情緒變化三角──是情緒,還是想法?
是情緒,還是想法?
「『被拋棄』不是一種情緒,」我想幫助丹尼更覺察自己的情緒,「試著去感受一下,當你被拋棄時,是什么感覺?」
不管在諮商室,或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看到大家把「情緒」和「想法」混淆在一起。
個案常常告訴我:「我感覺不被重視」、「我感覺很不公平」、「我感覺生活一團混亂」、「我感覺不被愛」。但是,如果你仔細讀這些句子,會發現這些都不是「情緒」,而是「想法」。如果你的伴侶不重視你,會有哪些感覺?大概會感到生氣或悲傷吧。如果老板對你做了一件很不公平的事,你會有哪些情緒?如果生活一團混亂,是哪些感覺?如果你覺得沒有人愛你、關心你,會有什么情緒?
當我自己“你的感覺如何”時,很常得到的回覆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情緒」。于是越想越多,進入了思考模式,就會離感受情緒越來越遠。
為了更能覺察貼近自己的感受,我開始嘗試跳出自己的想法:「現在觀察到身體有哪些感受?」「身體的哪里感受到悲傷?悲傷是什么樣的感受?」
「嗯……我不知道,我的身體完全沒有感受。」我開始理解,自己對情緒非常的疏離,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身心很分離的狀態,所有情緒都停留在大腦。
「情緒變化三角」這個倒三角形的最下方,稱作「核心情緒」(Core Emotion),不同理論對于哪些情緒屬于核心情緒的說法不一,但基本的核心情緒包含:喜悅、興奮、憤怒、悲傷、厭惡、恐懼。理想狀態上,如果我們成長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和情緒共處,那么在這些核心情緒出現時,我們都能夠去接納、面對與感受。
但是,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學到如何和情緒共處,而是學會把情緒推開。為了不要感受這些核心情緒,我們總是發展出三角形左上方的「防衛機制」(Defense)。如同前面篇章介紹,防衛機制是任何讓你不用去感受情緒的行為或反應。在自己身上,我看到很多正在使用的防衛機制:內心強烈的自我批判、身心分離、不斷理性分析、告訴自己這沒什么……。當他不斷停留在思考模式,就不需要去感受。
倒三角的右上方稱為「抑制情緒」(Inhibitory Emotion),例如「焦慮」就是一種抑制情緒。抑制情緒的目的,也是讓你不用去感受深層的核心情緒。當你開始焦慮,就不用真正去感受底下可能存在的恐懼、悲傷、憤怒。
通常這個情緒變化三角會從左上方開始,看你使用什么防衛機制讓自己不用去感受;當你朝核心情緒更靠近一點,抑制情緒就可能會出現,讓你感受到焦慮。我要幫助丹尼的,是帶著他走到倒三角的最底下,去感受他的核心情緒。
面對情緒,你要做的就是去感受
“要怎麼做才能讓這些痛苦的情緒停止?”
答案:「去感受。」
這個答案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很多人會覺得,當情緒出現時(尤其是那些痛苦與壓迫的情緒),我們必須做些什么去「控制情緒」,或是把情緒「趕走」。但相反的,情緒來臨時,要做的應該是「讓自己去感受」,而不是去控制或改變情緒。情緒來襲時,就像浪潮打向你,必須感受水撲向你的沖擊力和刷洗過身體的感覺。情緒是能量,必須要流動,就像海浪慢慢攀升、撲向你,然后消逝離開。
很多人在面對情緒時一直停留在思考模式,然而當我們開始「想」,用的就是我們的「理性腦」。而情緒在身體里,我們需要用身體去感受,這就是為什么稱它為「感覺」(feeling)。
可以試著去覺察情緒來臨時,身體有哪些感覺。譬如害怕時,你會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或胃絞痛;當好困悲傷時,可能會覺得胸口非常緊繃沉重、全身無力;憤怒時可能會全身緊繃,好像胸口有能量要沖出來;開心喜悅時,可能會感受到身體輕盈、心頭很暖。
覺察到身體的感受,是貼近情緒的第一步。如果你愿意,可以用下列這個活動來覺察自己在不同核心情緒來臨時,身體有哪些感覺。
覺察自己的身體感受
請閉上眼睛,做三次深呼吸。每次呼吸記得吸氣四秒鐘,然后慢慢吐氣八秒鐘。請你回想一個讓你悲傷的事件。如果悲傷程度從零到十,挑一個程度大概是兩分和三分的事件就好。在回想這個事件的過程中,試著去覺察身體出現哪些變化。
接著,做一個非常緩慢的身體掃描,從頭開始,到眼睛、臉頰、脖子、肩膀、胸膛、手臂、腹部、臀部、大腿、小腿、腳掌,去觀察身體每一個部位有哪些感受。整個過程中不需要做任何改變,也不需要評價感受好不好,不用去分析,只需要觀察。
觀察結束后,再做三次深呼吸,每次吸氣四秒鐘、吐氣八秒鐘,讓你回到當下。準備好后,請張開眼睛,在以下空格處填寫你剛剛在悲傷時,觀察到身體有哪些感受。
悲傷時的身體感受:
同樣的,試著回想一個讓你感到以下情緒的事件,照著上面的方法觀察身體,然后填寫觀察到什么。
憤怒時的身體感受:
害怕時的身體感受:
喜悅時的身體感受:
興奮時的身體感受:
厭惡時的身體感受:
如果你發現回想情緒時覺察不到任何身體感受也沒關系,這樣的覺察需要慢慢練習。越練習,越能夠觀察到自己的情緒。你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讓自己少一點思考,每天多花一點時間觀察身體出現哪些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