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戛納,楊冪罕見的“安分隨時”。內娛的“紅毯女王”“話題女王”,那幾天最出圈的熱搜是:“楊冪給章子怡讓鏡頭”。
跟去戛納如同回家的章子怡相比,在戛納的楊冪很明顯地有一種局促感。無論粉絲怎么夸他姐“謙遜、低調、情商高”,我看到的都是一種不在自己舒適區的緊張,和不知未來何在的落寞。
和戛納的情況遙相呼應的是,楊冪今年下大力氣“轉型”的三部劇,一部接一部撲街,一部比一部更慘。
連姐最為人稱道的美貌都一并撲了,《月紅篇》中她面無表情,眼中無光,整張臉似乎都寫著“我想睡覺”幾個大字。網友說“應該改名狐妖老紅娘”。
當然劇集撲了還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劇似乎撲都沒撲出什么水花。除了粉絲還在不知疲倦地刷數據,路人似乎連罵都懶得罵了。
曾經無論她說什么,做什么,都是話題中心。罵她的,夸她的都一樣多。有楊冪的地方就有爭議,有流量。
她是世俗意義上的強者,見風使舵左右逢源,非常懂得如何玩轉這個圈子,明白如何迎合大眾情緒。她的角色或許不行,但“搞事業,戒情緒,人間清醒”的大女主人設,比任何一個明星都端得穩。
這樣的楊冪曾經一度很吸粉,那種極度的強大和穩定,像一支銳利的箭一樣,令人免于自耗,高效、心無旁騖地接近目標。
也不知是什么時候,風向開始悄悄地變了。
楊冪曾經是靈過的。
看她當年的微博,一些小情緒,小細節,跟男藝人明目張膽的撩騷,還有一些小女人式的嬌嗲,愛意,正如她自稱的“小狐貍”,非常生動且撩人。
2006年的《神雕俠侶》里,楊冪飾演的郭襄也驚艷到了我。當然不能說她那時候演技有多好,但有一種原生態的生動。2006年的楊冪,大眼睛blingbling的,渾然天成的靈動,聰明,可愛。
那時候她眼睛里是有情緒的。是傷心,驚訝還是開心,只看靜態圖都能看得出來。
后來演《仙劍奇俠傳》的唐雪見,《宮》里的洛晴川,都有這種原生態的靈動。最后一次看到她靈氣一閃,是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此后就是不斷地重復。這些年里,她看似演了很多角色,但其實內核高度雷同:獨立,自信,聰明,努力,還有,漂亮。
那些角色好像是從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差不多的劇情,差不多的人物,連表情和對話都差不多,她幾乎不需要動用情感,只需要動用慣性。
粉絲總把鍋推到嘉行頭上,其實有一拍即合的因素。楊冪本人本來也不是那種精耕細作的藝術家型演員。
和很多“厚積薄發”式的演員不同,楊冪童星出道,很早就接觸到了演藝圈。還在上高中的2005年,就被《王昭君》劇組挑中出演王昭君,2006年就接了《神雕俠侶》飾演郭襄;2009年大學剛畢業,被《仙劍奇俠3》劇組邀請演唐雪見,2011年,《宮》讓她紅透中國,成了“85后一姐”——直到那時,她也才25歲。
演《王昭君》的時候她才17歲,還沒畢業,選角導演評價她“玉腮香凝,巧笑若兮,美目盼兮”
此后就是長紅不衰的十多年。這期間她名利雙收,當了老板,成了資本。這十多年,她幾乎一直是一路狂奔的姿態。
09年拍《仙劍》的時候,楊冪還同時拍攝著李少紅導演的《紅樓夢》,在里面扮演晴雯。那段時間她一直在北京和橫店之間來回跑,當時采訪的時候她說“人格快分裂了”,根本沒時間休息。
此后十余年,她就一直處在這種高負荷狀態下。無論誰找她拍戲,她都照單全收。2010年,她拍了11部影視作品“昨天溫柔賢良,今天個性叛逆,明天熱情奔放,后天殺手”。
2012年,10部;2013年,3部(其中有兩部是《小時代》,拍《小時代》的時候她已經懷孕,堅持全程拍完)。
2014年,她和當時的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嘉行傳媒,2016年,嘉行傳媒與尚世影業簽下了業績對賭協議。約定2015年至2017年三年間,嘉行傳媒累計稅后凈利潤要達到3.1億,若低于這個數字,嘉行必須以年收益率15%回購尚世影業持有的嘉行股票。
雖然楊冪本人并沒有正面承認這個對賭協議,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那幾年她非常拼。2015-2017年的三年間,她馬不停蹄地接拍了22部影視作品和綜藝,包括2017年爆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終于贏了這場賭局。這三年間,嘉行的估值翻了200倍,從2500萬到50億。
根據豆瓣作品列表,2015-2017年,楊冪接拍各種影視作品+綜藝,總共有22部之多(包括配音,友情出演等,此處不完全截圖)
她整個人像一部高效的機器一樣,目標明確地,推著自己一步一步往頂流的方向走。
但強度這么大的工作,對人肯定是有損耗的。
一方面是身體的損耗。年初《人物》專訪里,楊冪多年好友說,那時候(2010年)她們沒時間見面,只能打電話,每次接起電話都是楊冪說自己胃疼,沒時間吃飯,餓過勁兒了,過幾日再來電話,就是急性腸胃炎去醫院了——那一年,楊冪共打了12次吊瓶,平均一個月一次,都是因為感冒、發燒或腸胃炎。為了節省時間,她只能在凌晨12點收工后,掛急診,掛一夜的水,睡一兩個小時,再繼續開工。
10年她才25歲,且工作量還不如后來幾年大……可見她這些年,一直是在這樣透支自己的身體。
另一方面是情緒的損耗。為了讓自己更高效地前行,她需要戒掉情緒。一是情緒其實對身體能量消耗還蠻大的;其次,當一個人內耗的時候,往往會行動力不足。
年初《人物》對楊冪的專訪中,楊冪提到過“戒掉情緒”:
“她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把藝人比作一朵花,她的隱私,她的社交,包括她的情緒和態度,都是花朵邊上的枝蔓和刺。成為藝人,代價是把那些枝枝蔓蔓全都扒掉,所有的葉子、刺都清理干凈,即便只剩孤零零的花束,‘你就得那樣干,你就得挺直了腰板,插在花瓶里,長在花園里,那樣開著?!?/p>
被問及“是不是會不生動”,楊冪說“也有好處”。
讓我有點想不通的是,她完全沒必要這么著急,因為她其實沒有什么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像娛樂圈里某些人,拼命拍戲往往是為了還債,楊冪沒有債務,她童星出道,家庭也不錯,應該早就屬于不差錢的那種。而且那時候她還那么年輕。
支撐著她的那股“勁”,可能是她反復提到過的“被換掉”。她多次提起之前臨時被劇組換掉的經歷,那種心情‘太恐怖了’,所以有了機會就想好好把握。
楊冪爸爸說,她被劇組臨時換掉之后,首先不是傷心,而是思考自己怎樣才能“不被換掉”。
做為北京出身還不錯,從小就混劇組的姑娘,她和其他混演藝圈的人眼界不一樣。她從一開始想要的就是【議價權】。
動輒被換掉的恐懼,演不好被扇耳光的屈辱,對于別人來講,可能都是成功之前的必經之路,咬咬牙也能挺過來。心高氣傲的楊冪不行。她從一開始就在琢磨,怎么成為有決定權的人。
她清楚地知道,“表演”只是龐大的影視工廠中的一環。她要表演背后的那些東西,但她又不想苦哈哈地修煉表演。先不說她做得到做不到,她當年肯定是等不及。
她用透支自己的方式,迫不及待地想成為有資格落座的人。快一點,再快一點。
當名利像雪片一樣向她飛來的時候,我不知道她有沒有暗自贊許過自己的聰明。別人用笨方法爬山的時候,她找到了一條離山頂最近的路。
一路高歌猛進,直到某天走到某一個必須要過的渡口,猛然發現自己需要船了。
下笨功夫的人,一直都在修這艘船,一路零敲碎打,到了這里反而能順利過河。
楊冪不行,她得重新造一艘船。這是她欠下的功課。
問題就是,失去了初心之后,這艘船還能造得成嗎?
粉絲的追捧和世俗的成功給她打造了一個舒適的真空地帶。她從來不談論演技,別人也很難用“演技”來刺傷她或評價她,因為“演技”應該帶來的東西,她其實都有了,甚至她擁有的更多。
當她終于可以平心靜氣地,有尊嚴地去談論“演技”這回事,她早已成了一個世俗的成功者。而“世俗的成功”幾乎是創作的天敵。
對于創作者而言,情緒越是澎湃激烈復雜,表達的效果越好。所以說“文章憎命達”,當一個人生活太順遂太自洽了,情緒就消失了,就搞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屏蔽掉情緒更是創作的死穴——誰會跟一個只會說漂亮話的AI共情?
偏偏現在的楊冪,過得太好了,也太會屏蔽情緒了。
楊冪提到自己之前拍戲都是一遍過。“沒有任何人給她意見,也沒有人跟她商量、討論這場戲應該怎么設計,她更不可能主動開口跟導演說,能再來一條嗎?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她似乎也覺得挺好,挺舒服,就算有問題,也不知道該怎么改變”——就是李少紅導演曾經評價她的“想過腦子都不知道該怎么過”。
我很懷疑現在還是否有人跟她說真話。她確實有改變的決心,也很愿意付出努力,甚至找表演老師都要找“那個最要麻煩我的人”。但我同樣看到了導演們面對一個成功頂流時的小心翼翼。
《火鍋》的導演丁晟給楊冪發去劇本之后“心里有些打鼓”,甚至提出漂染頭發的時候都擔心影響她拍其他戲?!豆枮I》導演則一直不停地鼓勵她,專訪中提到楊冪拍完一場戲來求反饋,導演夸道:“沒見過在鏡頭前鼻涕能流那么長的”,我看到覺得好笑,感覺導演是真沒什么可夸了??墒菞顑邕€真信了。
不知道他們是有意迎合還是面對成功者的濾鏡。但確定的是,現在的楊冪注定不會是一張白紙,也不會再有導演像指導新人一樣,毫無保留地,甚至用打碎她的方式,指出她表演上的很多問題。
況且她現在幾乎是下意識要掩飾掉很多自己的脆弱。《人物》中被問及后悔去嘉行么,她反復強調“不要把她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如果沒有你自己當時的懦弱也好,你的自以為是也好,也不會說有今天,更何況我今天不后悔。”
“既然決定往前走,我們就不回頭。”
這種“落子無悔”很楊冪。我其實也理解:動輒流露情緒,尤其是女性動輒流露情緒,是一種“弱”的表現,這種“弱”會讓人不信任。此前十余年,楊冪一直試圖屏蔽掉自己的這種“弱”,沒道理現在又重回舊路。
就算她確實有改變的決心,也很難改變自己現在的心態。她太想要成為,也太享受成為一個“成功者”了,她不想有任何成功之外的枝枝蔓蔓。包括情緒,她都只要對自己有用的一種。
但戒掉情緒只是一句聽上去很爽的雞湯,人不可能沒有情緒。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其實是被壓抑在身體的某處了。慢慢地,它會對人形成反噬。
每個人都是五光十色的。做為一個生命體,我們會體驗到各種能量,就像是通過舌頭,嘗到各種各樣的味道。
拒絕這些生命的味道,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人。
那些最優秀的創造者,其實多數都是不太會掩飾,或者不介意流露情緒的人。比如梁朝偉,到現在也依然是一個羞澀大男孩;張曼玉,是可以在年過半百的時候,敢重新上臺搖滾的人;章子怡,是從不掩飾自己野心的人……一個有生命力的演員,最需要的,不是聰明,而是真實。
楊冪現在就是太缺這種“真實”了。這么久的目標導向,像機器人一樣的高速運轉,讓她早就把人的感知屏蔽在外;加上長紅多年,她早就脫離了被打擊的處境。在內娛,誰見了她不得叫聲“冪姐”?
她面對外界聲音時,應該是有一絲傲慢,有一點不屑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楊冪多一些低谷期也不是壞事。低谷期的時候,會有很多“不可控”,打碎她刀槍不入的外殼。
人需要這些小心和脆弱的。
很多人因為總是擔心流露出情緒被視為弱者,所以容易走上另一個極端,就是完全屏蔽掉情緒……但當一個人放棄“真實”的時候,某一天一定會發現自己失去的更多。
如果楊冪執著在演技上有所突破,那就祝她享受自己的情緒,包括接二連三撲街后的無力,和在戛納的小心翼翼。這些“失控”才是生命真正的養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