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到底能帶來什么樣的變數?他能教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提升他們的成績嗎?答案是能,還是央視認可的程度!
過去幾個月,AI幾乎成為了國外股市里的印鈔機。因為被認定能取代一定人工生產力,降本增效,顯卡廠商、軟件廠商的市值全都翻倍上漲,很多國外富豪做夢都要笑開花。
而在國內,AI卻不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樣子。而是展現出了更有教育意義的一面。很多國產企業都嘗試把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注入到AI中,讓它更能理解中文,用更加生動的方式來傳承文化。網易旗下的《逆水寒》手游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
昨天(6月3日)中國最權威的兩家媒體:新華社和央視都報道了這款開放世界MMO游戲,其重點就是AI結合游戲內容,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你可能好奇,游戲是娛樂,怎么會承擔起教學和育人的責任?實際上,這是一次年輕人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雙向奔赴。
《逆水寒》手游是一款應用了網易伏羲人工智能的游戲。和很多AI工具一樣,它能學習,也能生成。像是掃描動作,聯想詞匯等都不成問題。
央視的報道中,主要就是展示了掃描生成動作的功能。玩家通過拍攝視頻,用游戲自帶的人工智能分析動作、聲音、表情等,在游戲中還原動作。一些高難度的京劇動作和唱腔都能直接復刻到游戲里了。
如果只是把現實數字化,其實隨便一個AI產品都能做,為什么專門要挑選《逆水寒》手游來報道呢?
其實動作掃描,只是《逆水寒》手游對于AI應用的一個非常小的部分。伏羲是國產AI,它除了一些基礎功能,還懂得中文,并且學習了大量的古典文學著作等。
在《逆水寒》手游里,官方書寫了大量復雜的背景故事以及人設,并且交給AI去學習,讓這些AI能直接扮演古代人物。在日常游戲過程中,玩家可以和他們自由聊天對話,而這些NPC會準確地復述自己學到的歷史,甚至聊得開心,還會談起故事背景里的家長里短,和其他NPC的關系等。
達成這種堪比穿越的體驗,前提是不能輕易出戲。為此,《逆水寒》手游的官方加入了海量的傳統文化元素,游戲場景、人物著裝,都大量參考宋代文獻和名畫,還原程度相當之高。
到了那些傳統節慶的日子里,《逆水寒》手游還會安排符合節慶習俗的活動。像是今年春節,官方就組織了“打春牛”“打鐵花”“舞龍”和“醒獅”等民俗活動。
此外,官方還把非遺文化元素直接引入游戲。這其中包括河北省蔚縣剪紙藝術家周淑英老師親自設計的“剪紙”主題時裝;民族舞大師楊麗萍親自指導的“舞龍”演出;師承黃飛鴻第七代傳人的葉仲銘親自監修并擔任動捕的“醒獅”演出,以及秦淮燈彩非遺傳承人陸敏老師親手設計的彩燈主題裝飾和時裝等。
這些名師大家設計的內容,既保證了美觀性,也保證了有源可尋,有證可查。玩家在游戲里玩的開心,對這些傳統藝術也會產生興趣,進而就有機會用業余時間補充相關知識,達成傳統文化的傳遞。
而很多玩家在游戲外深入了解知識的渠道,往往是基于“二創”這種游戲圈獨特的文化。而在這方面,《逆水寒》手游應用的AI功能幫了大忙。
在引入了AI生成、模擬功能后。《逆水寒》手游的視頻工具可以做到用AI運鏡,依靠文字生成人設、畫面、鏡頭等高階玩法。前面提到的動作掃描也是成為了文化大染缸,不管是網紅舞蹈、標志性動作還是專業舞蹈,AI都能輕易掃描下來,方便玩家翻拍各種整活視頻,以及幫玩家把創意落地。
在短視頻平臺,《逆水寒》手游的二創視頻擁有突破千億的播放量。因為游戲主題就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可探究,再加上官方經常引入傳統文化元素,讓這些二創中充滿了各種探討文化,追尋民俗出處的內容。
無論是什么文明,沒有年輕人感興趣和繼承以后,都會逐漸被遺忘。而《逆水寒》手游通過重視傳統文化并且將其結合AI這樣的生產工具,成功地讓傳統文化融入到了年輕人興趣中的一環。這或許也是新華社和央視點贊它的最根本原因吧。不知道在座各位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