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巷挖人文,訪民查譜覓古跡
?
三亞市有個天涯區,乃歷史上的天涯鎮而繁衍成區,而天涯鎮的起源卻來自一個名叫天涯的村。
此村為何叫“天涯”?名稱來歷乃來自清雍正年間崖州知府程哲刻“天涯”兩字于村馬嶺下面海邊的一塊巨石上。從此,“天涯”兩字不僅成為此村、鎮、區的名稱,更成為中國哲學與文化史上的一塊碩大的豐碑。于是,天涯,便成為三亞歷史天空中一塊不朽的人文,天涯區也便成為三亞文化的靈魂與核心所在地與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抒情詠志的網紅打卡地。
然而,天涯村的老名卻叫馬嶺村,民間也稱“三間村”,乃由一家人在此開三間旅館而繁衍成村。這家人為何要在此開旅館?那是因為此地為“州治東路第二重關隘”是瓊崖古驛道出崖州東線驛鋪所在地,朝廷在此設置了一個“馬嶺汛營”扼守關隘,由兵營繁衍成村鎮。
而馬嶺又為何成為關隘?
據《崖州志》載:“下馬嶺距城東六十里,周圍三十里,高七十丈。斜峙海灣,僅有一線可行。亂石如屋,聳塞海濱。潮長,不能往來,最宜設伏。有匪常據行劫。過此,有二路人三亞鏡。一度嶺從內地行。險而近。一從海濱行,坦而遠。東北皆黎村,最大者曰過嶺黎,眾至千余戶。嶺西五里有民居七十余戶,馬嶺汛扎駐于此。”又說:“過嶺峒距城東六十里,中有黎村三十余。四面崇山峻嶺,如桶形然,僅有一石門,從馬嶺汛后入石門,兩山對峙,鑿石以通,深達二里。賊若據之,以石塞截門戶,剿之甚難。惟有三小徑可通。”看來此村取名“馬嶺”即來自于此境內有一座名馬嶺的山嶺。
馬嶺,不僅是古崖州府東翼的一座關隘,更是中原文化隕落在天涯的樞紐站。多少文人墨客、遷客騷人過崖始祖,在此留下了他們的人文足跡并詩詞歌賦。
唐朝時,朝廷就在此設了一個“落屯縣”;宋朝時裴氏遷崖始祖唐宰相裴度十四孫,雷州大守裴瑑,就在馬嶺崇山峻嶺中的形勝之地“南漏嶺”下立村并墓葬于此,并遺有南宋貶臣曹泳特在南漏村裴氏祖籍地建“懷高堂”記錄;馬嶺,還有南宋末年著名的“三巴大王”陳明甫,不僅屯兵于此留下了“馬蹄井” 等遺址,而且還在下馬嶺的海邊“鑿石”養殖玳瑁,并在馬嶺對面的兩座東西海島上操練水軍。天涯區海面上的這兩座東島與西島,其古名為東西“玳瑁洲”,其名稱來歷就有可能緣自陳明甫在此繁殖“玳瑁卵”。因為西島周邊的已被列入國保天然珊瑚礁區,是海南野生玳瑁天然棲息地,唐朝時就被列入貢品。當然還有,明末清初,南明總兵崖城人王熀將軍,在馬嶺下面的一條水溝邊“燒旗明志”史訊。這條水溝便被更名為燒旗溝,水溝的入海處的這個碼頭就成為“燒旗港”,這也就是西沙碼頭官名“肖旗港”的前世之名。
更有,從馬嶺汛后入石門,兩山對峙,鑿石以通,深達二里的“石門”,為何演變成為“文門”,而成為三亞美麗鄉村第一村文門村的“村脈”?由此而承載著三亞,山與海、黎與漢、古與今、蠻荒與文明、封閉與開發的吐苦納新與鳳凰涅槃的象征!
太多的人文軼事都淹沒在馬嶺崇山峻嶺的這條蜿蜒起伏的海邊古道上,讓我沉思。
非常感謝崖州區的相關部門的邀請,今天我將抵達天涯區行一次三天兩晚的人文之旅,走村串巷挖人文,訪民查譜覓古跡。
且讓我以明朝崖州第一才子嶺南大儒鐘芳,出崖州過瓊州逐鹿中原,在過境馬嶺古驛站時吟的一首《珠崖》詩,來作本序文的結尾吧。詩日:
前代珠崖郡,于今少竄臣。
山橫天有障,地盡海無垠。
異種二生谷,殊言五等人。
淳風傳古昔,力作自相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