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即使放眼整個世界,桂林的名氣都是不容小覷的。在很多人心目中,桂林是山水交融的完美范本,是世外桃源的真實寫照,也是所謂的一生必去。
然而很少人知道,桂林石刻也堪稱甲天下。
正是因為自然風光聞名,自東晉以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慕名來到桂林,登山臨水,把轉瞬即逝的靈感刻入山石,留下數(shù)不勝數(shù)的傳世詩文和經(jīng)典碑刻。
比如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是怎么來的?歷史上有很多版本。有人說是因為郭沫若,有人說是“桂林山川甲天下”的一音之轉。
一直到1983年,桂林文物工作者偶然在獨秀峰發(fā)現(xiàn)一塊南宋石刻,“桂林山水甲天下”七個大字赫然在目。人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8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這句話。第一次吟出它的,是一個宦游到桂林的寧波人——王正功。
除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還有2500多件摩崖石刻、造像、散碑,分布在桂林市中心及周圍的獨秀峰、疊彩山、伏波山等30多處名山洞府,使得桂林成為全國石刻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
其中僅宋碑就有484件,因此有“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說。
在這些石刻中,最負盛名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由龍隱洞、龍隱巖兩處石刻組成的桂海碑林。今天就帶你們看看桂海碑林。
所謂桂海碑林,桂海指的就是桂林,而碑林自然是說這里碑刻如林。
可不要搞混了,現(xiàn)在很多人提到桂海碑林,總是下意識聯(lián)想到桂海碑林博物館。而實際意義上,桂海碑林指的是龍隱巖、龍隱洞兩處摩崖石刻群,博物館則是在此基礎上興建的。
作為桂林石刻文化的典型代表,桂海碑林在小東江畔七星公園月牙山瑤光峰南麓的龍隱洞、龍隱巖石灰?guī)r峰嶺上。此處“壁無完石”,碑刻如林。
曾有人統(tǒng)計,桂海碑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件、民族關系等,非常全面。形式有詩詞、曲賦、銘文、對聯(lián)、圖像等。書體楷、草、隸、篆俱全。
很神奇吧?參觀桂海碑林的感覺,就像是有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撫摸著滄桑的崖壁,在對你緩緩道來過去的故事。
在故事里,是最最輝煌的唐宋時期,小東江水流充沛,文人墨客慕名前來。
他們乘著小舟沿小東江順流而下,從南口進入龍隱洞中,再舍舟登岸,拾級而上到龍隱巖。一路上山美水美,他們可以欣賞風景、可以舉杯對飲、可以吹奏絲竹管弦,等到興致來了,便以石刻留下證據(jù)。
比如這幅“北宋孫沔等四人題名”,是龍隱巖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
孫沔是狄青平定壯族儂智高反宋起義的將領之一。石刻刻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是該歷史事件的重要佐證,很是珍貴。
刻于巖洞頂部的“天碑”,需要仰頭才能觀賞,是一件刻石工藝難度極高的石刻。它記錄了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靜江知府方滋等人的一次春社活動。
再有這幅《元祐黨籍》。《元祐黨籍》是北宋黨爭的實物例證,極具史料價值。當時,權相蔡京以恢復王安石新法為名排除異己,把司馬光等人列為"元祐奸黨",親書碑文,徽宗下詔全國郡縣立碑。崇寧四年(1105)徽宗以星變?yōu)橛桑略t毀碑。慶元四年(1198),靜江府司理饒祖堯與元祐黨人梁燾的曾孫梁律將其刻于龍隱巖。目前全國僅存兩件。
光緒二十年(1894),中國近代維新變革領袖、書法家康有為來桂講學。此為康有為訪讀《元祐黨籍》石刻后的題刻。戊戌變法失敗后,該石刻被視為"逆跡"遭毀,可惜了。
可見除了題詩作賦記敘雅集,這些石刻也記錄了重大的歷史時刻。不僅是藝術,同時石刻也讓我們觸摸到了歷史的脈絡。
詩文之外,還有繪畫。這幅觀音自畫像,是康熙四年(1665)刻。細看觀音像額上有慧眼,螺髻上有三個小化佛,唇上有胡須,是男相觀音。
石刻采用陽文線刻法,線條精細流暢,圓潤自如。人物眉目傳神、栩栩如生,是一件繪畫和刻石技藝完美結合的作品。如今看來,仍然覺得震撼,不知先人們到底用了多少心力方才完成。
在龍隱巖走走,入眼皆是密密麻麻的石刻,將一個個歷史橫截面生動展示在了今人眼前,好似一座露天博物館。不由帶上了敬畏之心,越走越是小心翼翼。
清朝的書法家王靜山在游覽桂林時,以超凡的技藝和奇思妙想,在龍隱巖刻了一個高約70厘米、寬82厘米的“佛"字草書。這個佛字歷經(jīng)百年,吸引來無數(shù)游人的濃厚興趣與贊揚。
遠望,它似乎如一個梳著發(fā)髻的老者,雙手拿香,虔誠地跪著燒香拜佛,祈盼佛主的佑護。筆畫間卻也隱約可見香煙繚繞。近看,卻是一個僅僅四筆而揮就的一個“佛”字。字形和字義之間的神行意蘊,真是絕妙,堪稱絕妙!
巖內(nèi)“高而明”,所以冬暖夏涼,難怪會有這許多石刻留存。也幸而歷代碑文歷經(jīng)千年、櫛風沐雨,仍然保存完好,留給我們觀瞻的機會。
石刻群中,不乏眾多經(jīng)典精品,比如李渤、范成大之詩詞;顏真卿、黃庭堅之書法;元晦、朱熹之文賦;吳道子、米芾之丹青作品等。
我搜桂海碑林的資料時,看到這一句,詩情與山水同在,歷史與歲月共存,深以為然。
看碑林不同于瀏覽山水,要一幅幅慢慢看來,慢慢了解其背后的歷史。看累了石碑,也可以走到龍隱巖外,看幽靜的走廊旁綠樹延伸,調(diào)皮的猴子怡然自得。
傳說龍隱巖過去曾是老龍隱居的地方,我信這地方必然與眾不同,才會留下如此精彩的石刻。
或者去看看桂海碑林博物館,里面有一處碑閣叫做“拓園”,集中陳列了桂林市遷移或者復制的散碑、名碑拓件50余件。
其中包括李渤的《南溪山詩并序》、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等詩文。米芾《自畫像》則是至今所能見到的米芾書畫作品中,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書法作品和唯一的繪畫作品。
宋刻《靜江府城池圖》,反映了南宋末年桂林城池規(guī)模和城市格局的平面圖。其對城中的山、水、城、池、門等均作了詳實標識,繪圖符號達36種之多,開符號化繪制地圖之先河。
這幅是清刻《五代釋貫休畫十六尊者像》,人物刻畫十分細致。
還能看到關于傳拓技藝的一些小科普,很有收獲。
在桂海碑林博物館,有一個仿古的亭子叫做“禊亭”。
亭中安放著一件“曲水流觴”石雕文物。“曲水流觴”也是古時上巳節(jié)所玩的一種游戲,據(jù)史書記載,這源于周代的“曲水之宴”,風雅!
逛完桂海碑林,對桂林多了很多新的了解、也多了更深的喜愛。
旅游攻略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龍隱路1號
開放時間:9:00-17:00
門票:包含在七星景區(qū)內(nèi),七星景區(qū)門票55元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云計劃月度優(yōu)質(zhì)賬號、百家榜創(chuàng)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知名旅游博主、優(yōu)質(zhì)旅游領域創(chuàng)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視頻博主。
新浪微博:@琰棱 https://weibo.com/u/1797944415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