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則令人很心痛的新聞:
“女兒成績一落千丈,媽媽擅自停掉其抗抑郁藥,換成維生素”。
原來,女孩從小被嚴格要求,初三時已出現自殺傾向,但父母無法接受其成績下滑,就鋌而走險,放棄治療。
△來源:《錢江晚報》報道
《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18歲以下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郁休學。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
但即使在抑郁越來越常態化的今天,我總能聽到很多人說:
“什么厭學抑郁,就是怕吃苦”;
“一個孩子能有什么壓力,想想我們那時候”;
又或聲淚俱下,下跪請求孩子:
“求求你,快點好起來吧......”
能理解父母一時的難以接受和諸多壓力,但不要忽略了,最痛苦的,始終是那個受困于病痛和至親的不理解中的孩子。
只有ta,既要面對疾病的痛苦,又要面對世界的眼光。
所以,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
“需要吃藥的是大人,不是孩子。”
為什么呢?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時候,生病的或者病得最重的那個人,不是孩子。
也可能是大人,是整個家。
這也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問題中,常見又可悲的現狀——
“父母生病,孩子吃藥”。
孩子病了,是整個家庭病了
孩子生病后,本來上學就有困難,開學后問題就變得嚴峻了。到了開學報到的日子,有的孩子可能還是去不了學校,有的孩子雖然勉強能去,家長也會擔心他能不能堅持下來。
孩子能不能正常上學,這往往是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家長特別在乎的事情。家長不太懂孩子內在的痛苦,而是更多看外在的行為,看孩子是不是發脾氣、不聽話、忤逆家長,是不是能好好地去上學。孩子能去上學的話,家長就在乎他是不是成績好,會不會被老師告狀。
有一個孩子在我們這住院治療,出院后我幫他梳理整個系統,發現班主任體罰學生特別嚴重。雖然老師并沒有體罰過他,但是他替那些被罰的孩子難過,很憤懣地對我說:“他這樣的人就不配當老師!”孩子媽媽不能理解,被罰的孩子都沒事,怎么你卻不能上學了?這個孩子其實是高度敏感的孩子,他對環境中的風吹草動特別敏感,所以雖然他只是老師體罰的目擊者,卻受到了更大的影響。
還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老師在科學課上布置了一個任務,他不是很理解,就追問老師,但老師忙于整體教學,也沒解答清楚他的疑問。要上下一節課了,別的同學都完成了任務,但他還沒有完成,這時他發現老師給他的解答不對,他就試圖和老師解釋自己的理由,要老師給他更多時間,他想完成這個任務。
但老師著急得上下一節課,沒時間也沒心思聽他解釋,簡單粗暴地批評了他,他當場就情緒崩潰了,大哭不止,站在教室里不動,后面的同學也上不了課。學校找到家長,家長就來找我,家長無法理解,為什么人家都能遵守的規則,就他不能?其實并非孩子故意搗蛋,不肯遵守規則,相反,這個孩子恰恰是太想遵守規則,一板一眼地完全服從老師的要求,導致彈性靈活性不夠,對自己要求太高,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太大,自我情緒調節能力本就不夠強,這時就情緒爆發了。
為什么孩子會抑郁?很多人會說,孩子病了,就是因為有一個什么樣的媽媽,有一個什么樣的爸爸,就是因為學校怎么了、社會怎么了,“父母皆禍害”“都是原生家庭的錯”。這些單一歸因都是不全面、不客觀的。我們的社會習慣了簡單歸因:因為學校課間十分鐘沒了,所以孩子病了;因為爸爸給了他一巴掌,所以孩子病了;因為老師批評他了,所以孩子跳樓了。
孩子病了,我們首先不要說為啥你這么脆弱?怎么別人不病偏你病了?這就是簡單歸因,認為是孩子懶了,沒聽我的話了,意志力不堅強了,所以病了。有的家長會說,“什么抑郁癥,我看是打得輕了”,還有的家長特自我感動,“就是我對他太好了,扔農村去養得皮糙肉厚就好了”。他們自以為是,完全沒辦法理解孩子的痛苦。
還有的家長在另一個極端,認為孩子沒問題,都是沒養好,是爹不好、媽不好。很多媽媽來找我,說:“孩子病得很嚴重,都是我的錯。”我說,你確定都是你一個人的錯?你真的相信憑你一己之力,一個人就可以讓孩子病得這么嚴重?
當我真的去理解媽媽的時候,媽媽就會放下防御,說出心里話。很多人都說是媽媽的錯,旁人也這樣說,爸爸也這樣說,最后媽媽就變成罪人了。其實,總體而言女性照顧孩子多些,活干得越多就越容易出錯。
單一的歸因會帶來什么呢?他們會繼續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的病會更嚴重。
心理問題很復雜,一般認為是生物易感性、成長環境和社會系統的綜合因素造成的。一個孩子病了,往往是整個家庭病了,是更大的系統出了問題。家庭里那個最脆弱的、最不成熟的往往就是孩子,孩子會承擔整個家庭的病。
家庭的問題,我們要從縱軸和橫軸來看。縱軸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累積的創傷有很多種,比如天生高敏感的孩子,對環境的要求更高,這時父母養育孩子遇到的挑戰就更大,就更難養好;比如父母從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也有累積很多創傷。這些創傷就像定時炸彈,一直不解決的話,早晚會有炸掉的風險存在。
橫軸包括社會、時代、家庭的發展和變故。一些重大的社會歷史變化,可能給后代留下創傷,時間越長就越難解決,三年新冠疫情就屬于這樣的變化。這樣的集體性創傷,公開談論,影響會減少,越不談,影響就會變得越深遠、越嚴重。
我媽媽小時候見過日本人端著槍掃蕩,對日本人有很深的仇恨,但是帶著仇恨生活是痛苦的。我跟德國朋友說起這個情況,他們建議我帶媽媽去趟日本,也許有助于她化解心結。后來,我帶著已經年過八十的媽媽去了日本旅游,她發現其實現在的日本人挺好的。與仇恨和解之后,媽媽變得柔和了,再看“抗日神劇”的反應都變了。
另外,家人突然去世、遭遇校園霸凌、父母失業等等,也都屬于橫軸上的變化。橫軸的變化其實可以解釋為什么得抑郁癥的孩子變得更多了——整個社會的壓力變得更大了。
哈佛大學的格蘭特實驗
前段時間,《人物》公眾號發表了一篇《孩子抑郁癥離開后》,刺痛了無數父母的心。
女孩小酒的母親半夏,在孩子離開后一點點梳理出了她生病的痕跡。她發現從很早開始,小酒就出現了隱晦或明顯的軀體化癥狀,而卻因為各種原因,被忽視,導致疾病被長時間掩蓋。
小酒在第一次試圖跳樓前寫下的(來源:《人物》公眾號》
對于更多的家長來說,在這趟教育旅程中,我們如何從頭開始避免讓孩子陷入這樣的悲劇境地,如何幫助他們從小到大都保持較高的幸福感?
哈佛大學的一項「格蘭特實驗」,就發現了獲得幸福的秘密。
這個實驗從1938年開始,在長達86年的時間里,跟蹤了724個人的一生,包括268名哈佛大學本科學生,和456名波士頓附近貧困家庭的年輕人,了解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狀況。
作為當今學術史上最長久的幸福研究,學者收集了關于身心健康的大量數據,長達幾萬頁。
研究的主導者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伯特·瓦爾丁格
經過幾代研究人員的堅持不懈,他們成功跟蹤這些年輕人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各個階層,成為了工人、律師、專家、醫生、有的成為酒鬼,有人患了精神分裂。
真相開始浮出水面——
真正影響幸福的不是財富、名望或更加努力的工作。而是擁有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那些保持溫暖關系的人會活得更久、更快樂,而孤獨的人往往會更早去世。
「孤獨會殺人,它和吸煙或酗酒一樣強大」。
同時研究也發現,那些壽命更長、身體健康的人會避免過度吸煙和飲酒。而那些擁有強大社會支持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精神衰退的程度也較少。
尤其對于父母來說,研究人員發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警醒:艱難的童年可以跨越數十年,在中年及以后的身體里崩潰。
哈佛公報對這個研究的報道
甚至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格蘭特研究也提供了一個關于婚姻幸福的視角。
研究發現,如果在80多歲時,婚姻關系依然溫暖和睦,對自己的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知道對方在關鍵時刻能指望得上,那么你的記憶力就不容易衰退。
而反過來,那些覺得無法信任自己的另一半的人,記憶力會更早表現出衰退,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身體上的痛苦。
當然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著從不拌嘴,而是他們堅信在關鍵時刻對方能靠得住,那這些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劑。
學會接納孩子,是做父母的第一課
下面幾個方法,可以試試。
1. 傾聽孩子的聲音
有句話說:小孩最深刻的需要,是他們的父母可以認真傾聽。
看過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分享。
他治療過一個小姑娘,每次小姑娘在他跟前,都能吐露心聲,癥狀有所緩解。
但隔一周再來,又變成了之前的憂郁模樣。
后來才發現癥結在她的父母身上。
她父母比較強勢,總是打斷孩子說話,好多次,孩子都話到嘴邊又咽回去。
久而久之,也就不愿開口。
身為父母,我們肩負指引孩子前行的重任,但也不能忘記,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別讓她們把委屈窩在心里。
2. 觀察身邊的環境
網友@Ating分享說:
“如果孩子抑郁嚴重,可以考慮他身邊的環境是不是有問題。
我侄女小學抑郁,說什么都不肯去上學。
一開始,家人以為是孩子學習壓力大,不愿意讀書而已。
后來經過心理咨詢師的開導,才知道,原來侄女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已經有一兩年時間了。”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說:
“兒童生來具有的各種本能和反射,能被環境發展成多種多樣的習慣,從而發展成多種多樣的品格。”
除卻家庭,學校便是影響孩子最多的環境。
當孩子抑郁找不到頭緒時,多觀察觀察他身邊的情況,也許能找到問題所在。
3. 給孩子一點時間
抑郁不像感冒,吃了藥睡一覺就好了,它需要一個過程,來慢慢愈合。
我認識的一個心理咨詢師,也陪著女兒熬了將近一年,才漸漸好起來。
她說:
“有些家長,帶孩子來咨詢一兩次,就會反問,怎么還沒有效果?雖然可以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還是希望大家能對孩子耐心一點。”
抑郁沒有特效藥。
唯一有效的就是父母的關愛與支持。
給孩子一點時間,陪他慢慢度過這個難關,時間會給你答案。
預約咨詢:+V drmxinli
電話:4008202621
拿破侖曾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便是父母。
大多父母,習慣性地關注孩子身體上的疾病多一點。
殊不知,孩子也有情緒,也是獨立個體,也會有心里生病的時候。
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必要時,給與孩子支持與引導,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也祝我們的孩子,能夠內心強大,不懼風雨,向陽而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