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重塑:
清華大學文物建筑明齋門廳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研究3
陳虹羽1, 楊揚2,楊毅1,楊勝1
1 昆明理??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昆明 650504
2 無預設建筑設計工作室,上海 200085
3.2.2 身體記憶的觸覺體驗
作為過街通道的場所記憶,關注的是空間帶給身體的感受。整體設計有意處理地平實和內斂。設計之前原始地面是水磨石的地面,原來的標高相對低矮,給人一種不知不覺進入通道的感受。80年代的社科院門廳地面,在入口增加了高度,用臺階把通道內的高度提高到室內一層,舍棄了過街樓的功能用途,強化了辦公門廳的位置。現在的措施是意圖喚起過街通道的身體感受,通過三四個臺階使通道的標高和室內一層保持一致,將兩邊串連起來。想讓人有在進入通道的同時又一種進入溫馨怡人的感覺,用了造價相對比較低,但是有比較耐磨的厚強化企口復合木地板(企榫涂膠粘結),用40厚C20混凝土抹光找平,之后再素土夯實。這種地板有一種木頭的質感,與室內環境相互匹配。延續門廳作為過街通道的觸覺體驗,一踏入此地就有一種特別的空間意向,激發一種喚起身體記憶的觸感體驗 (圖07、圖08)。
圖07 改造前明齋剖面圖
圖08改造后剖面分析圖
3.2.3 視覺屏蔽與記憶顯現
為加強作為過街樓的記憶顯現,建筑空間營造想突出一種一覽無余、通透明亮的視覺感受。設計時丈量了從進門到出門的兩個不可動的門框高度,發現這兩個高度基本上是平齊的,為了室內視覺因素極簡化,減少室內其它視覺因素,重新設計了吊頂的高度;將出口的門設計為一個平開門以及一個玻璃門,將門框給人的視覺感降到最低,存在感降到最低。需要加強門廳作為通道的感覺,把門框上面的結構藏在吊頂里:即將原始吊頂里的各種電線,橋架網線,監控線路納入新的吊頂中,也將門框、自動門機動部分藏了進去。具體做法為用裝飾石膏板吊頂,用T型輕鋼主龍骨(TB24x38)固定。
除了界面平整,對很多空間元素也進行了視覺遮蔽,例如原本的信報箱是一個金屬的,鐵皮的信報箱跟改造環境不算協調,最后選擇了與地板顏色接近的木色進行改造;由于信報箱的寬度,剛好等于北面門門垛的寬度,這樣的話,從北面看,門垛剛好把信報箱的側面擋住,室內空間更顯通透,突出過街樓通道記憶的感覺,室外的人看到這個門廳的元素越少越好,給人一種通透豁達的感覺(圖09)。
圖09 明齋門廳設計分析圖(圖片來源:楊揚)
3.2.4 呼喚記憶的細部處理方式
在施工完成后的兩個月,不少老校友來到空間內部,重溫門廳作為過街騎樓的歷史記憶,空間的設計不斷解讀出過往的歷史信息,保留住了歷史記憶。對于社科院的教師們來說,新的空間帶來了新的行為模式,通透的空間形象與歷史記憶相疊,既喚起對歷史的追溯,也滿足了現時的空間需要。改造后的明齋玻璃門印刻上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語句,強調了清華“人文日新”的來源;字體通過太陽的照射變化投影到墻上,隨光影變化,實現了“人文日新”的隱喻。 2021年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時,邀請社科學院邀請校老年書畫協會成員李剛軍老師書寫了“明齋”兩個字,用UV油墨③熱壓技術將明齋二字復刻到有懸垂感的紡織品上,制作新的半透明布面在吊頂里安裝了一個自動的可以收起來的一個標識,變的具有的懸浮感混合著人文墨跡的特別做法,為明齋空間增添了一絲文化內涵(圖10、圖11),實為一種呼喚記憶的細部處理方式。
圖10 改造后明齋門廳空間戶外實景圖
圖11 改造后明齋門廳空間室內實景圖
4 結論
清華大學明齋門廳的空間營建凝聚了清華人的歷史記憶,對于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譜寫著人民對城市空間的集體記憶。通過貫徹與歷史對話的精神,再現復活了傳統的記憶,不斷重塑新的價值,從而獲得了豐富的內涵。體現了一種回到傳統中去,同時又不斷更新,開敞透明、不斷喚起記憶的空間場所精神。空間的營造并非屬于一種物質轉化的手法應用過程,對記憶進行重塑或許可以獲得更加積極的空間回應。在存量建筑不斷空間迭代的當下,建筑師更加需要審慎對待建筑的歷史價值,作為聯結空間場所與使用者的紐帶,不斷構建空間場所的歷史記憶,呼喚并重塑場所記憶。讓舊的空間結構獲得新生命,舊有的意義煥發無限的價值,是非常緊迫的。
(全文完)
(參考文獻 略)
責任編輯 | 吳衛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