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影記】行攝日照06:九仙山孫臏書院景區
九仙山歷來為魯東南名山,臥龍居仙,離奇傳神。歷史上許多名士騷客,常會于此,吟詩論文,贊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明代禮部侍郎翁正春贊為“真齊魯間最圣地也”。
九仙山風景名勝區中心部位,靴石村附近,有一處孫臏書院,以此為中心,這一帶景區便統稱為孫臏書院。
來到孫臏書院景區,首先路過山腳下的九仙湖。湖水清澈碧綠,四周綠樹成蔭。湖中的木棧道,曲曲折折,供游人休閑,算是一處不錯的景觀:
這里,便是孫臏書院景區的入門牌坊:
拾級而上,登高便見九仙山名地抱犢峰。
抱犢峰位于孫臏書屋西崖,整座峰勢呈“山”字形,一側主次峰一大一小,小的比作“犢”,被大的抱于懷中,故名“抱犢”。其東西北三面坡緩可攀,而南面則壁立千仞,氣勢巍峨。
抱犢峰主峰名天書頂,峰頂平緩,有石腳印、石椅子等。傳說石腳印為孫臏當年所踩,石椅子是孫臏讀書之座椅。
抱犢峰前平地一角,路邊有一“地泉”,一口一米多高的井,水與井口齊平,地泉,形狀就像平地筑起的一口井,常年有水并溢滿井口,水質清澈甘甜,口味勝于礦泉水。
這里不僅有“地泉”,還有一處“天泉”,它位于孫臏書院西側、抱犢峰東側半山腰處,原名漏泉,又名智慧泉。泉水從從懸崖石縫里涓涓流出,常年不斷,大旱之年亦不絕流。傳說孫臏飲此泉水,越發耳聰目明,故又曰“智泉”或“智慧泉”。
孫臏書院亦稱九仙書院,靴谷書院,坐落在九仙山風景區倉敖嶺西麓抱犢峰下,始建年代無考,相傳此為齊國軍事家孫臏聚徒講學之處。
據說戰國時期孫臏在統帥齊軍取得馬陵大捷之后,便辭去齊國軍師,開始浪跡山林。當他來到九仙山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并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臏兵法》。至清代時,書院已荒廢,僅存遺址。一九九六年修復了孫臏讀書院遺址,并重塑了孫臏像,開辟了孫臏書院游覽區。
孫臏書屋建在半山腰上,正堂為石墻、原木屋頂,屋內陳設了孫臏塑像。書屋平臺以下,筑55級石階至谷底,以供游人登臨瞻仰。此處巒峰疊翠,松濤陣陣,環境優雅,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意蘊深邃的游覽境地:
走過孫臏書屋,逐漸登高進入景區深處,但見林木蒼翠,滿眼郁郁蔥蔥。
沿著景區的木棧道逐級而上,在氣喘吁吁的同時,也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景:
九仙山山勢峭拔,風景秀麗,孫臏書院景區一帶雖然算不上其中最為美麗的山峰,卻也是令人稱奇。
你看,這幾柱山峰陡然而立、雄偉壯觀、氣勢磅礴,足以讓人嘆為觀止:
遠觀這一片的抱犢峰、筆架山,具象逼真;
倉敖嶺下、山巔之中,巨石林立,蔚為大觀:
特別聲明:
本網媒“生眼觀景”凡是標注“原創”的作品,皆為本人原作、業經網編審核通過的原創作品,包括文字與圖片,其版權及使用權歸筆者本人所有。
近來發現有人竟然將本人原創整篇文章竊為己作,原封不動地照搬到別處發表,如在“網易號”已發現數次剽竊本人文章;還有人將本媒所發的圖片下載,用于自己的作品。對于這些侵權行為,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
在此特意聲明:未經本人授權或許可,任何人不得將本媒所發圖、文用作己用!否則,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