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紀念日。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多位同仁有參加浙東運河申遺工作親歷。回憶過往,展望未來,本公眾號編輯部特組織推出一批紀念文章,以期共同努力,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出時代新風貌。
浙東運河史與申遺回顧
卞晉平
邱志榮、陳鵬兒先生專著《浙東運河史》的出版,適逢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際。這是獻給大運河申遺成功的一份厚禮,對于深化大運河的研究和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邱志榮、陳鵬兒著《浙東運河史》(上卷)
2006 年以來,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一直在關注并積極推動中國大運河的保護和申遺工作。2008 年 6 月,我陪同陳奎元副主席率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到大運河浙江段進行跟蹤調研,首次來到紹興。在紹興,聽取了市政府及水利部門對浙東運河保護情況的介紹,并實地考察了浙東運河的現狀。當大家看到,浙東運河水網密布,航運暢通,古老質樸、悠長的纖道蜿蜒在水中,一座座風格迥異的古石橋如詩如畫,特別它還是隋唐運河、京杭運河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一致認為浙東運河會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增光添彩,建議國家文物局將浙東運河納入中國大運河申遺行列。
2008年6月22日全國政協陳魁元一行考察紹興運河園(前排陳魁元副主席,陪同人邱志榮)
2012 年 4 月,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再次來到紹興進行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深入調研。浙東運河經過按照世界遺產標準進行保護和整治后,水質明顯提高,環境更加優美,煙柳成行,江花怒放,青山隱隱,綠水悠悠,使人置身于“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應接不暇”的境地,我們對大運河申遺成功更加充滿了信心。
2012年全國政協文史委一行考察紹興運河園
2013 年底,中國水利學會、中國文物學會在浙江紹興舉辦“中國大運河水利遺產保護與利用戰略論壇”,紹興市水利局和文物局承辦了本次會議,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作為支持單位參加了會議。這是一次高層次的學術會議,為大運河學術研討和申遺工作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同時,由分屬不同部委、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術團體自覺地走到一起,共同研究大運河保護與發展的全局性問題,之后,又專題出版論文集,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實踐證明也是成功的。
得益于全國政協組織大運河考察調研活動,我有機會幾次來到紹興,浙東運河以及這里的人文、歷史、現狀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本人對大運河的研究甚淺,學問有限。謹據所知,先秦至今見諸記載的古運河有三:一為《水經·濟水注》所記的陳蔡間運河,古稱鴻溝,早已湮廢不存;二為《左傳》記:“吳城邗,溝通江淮。”隋代重開,成為隋唐運河及京杭運河之一段;第三條即為先秦古籍,經東漢初人整理的《越絕書》所載:“山陰故水道,出東郭,從郡陽春亭,去縣五十里。”山陰故水道是浙東運河的主體部分,歷經 2500 年之久至今保存完好,并且仍在發揮著重要的灌溉、排澇和水運等作用,名副其實成為我國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地處中國大運河的南端。
浙東運河見證了越地的歷史,孕育了寧紹的文明,是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動脈和標志性水運水利工程。浙江能成為魚米之鄉和經濟發達地區,當與長盛不衰的運河之綜合功能發揮息息相關。
浙東運河是文化傳播與繁榮的滋生之地,兼具江南和海洋文化的雙重特質,浙江之所以地靈人杰,能成為文物之邦,運河有著重要的促進與融合作用。
浙東運河不但是我國南北地區商貿經濟的承運之地,也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形成海上絲綢之路,享譽全球。
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累,使這一地區的有識之士和民眾都對運河文化有著良好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其一,這里的同仁們很重視文化、歷史和學術研究,在水和運河上有著高品位的學術成果和出過諸多專著,而本書的兩位著作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二,較早開展了水環境整治,20 世紀末以來就以環城河、古運河保護整治聞名全國。這已不只是停留在參與運河申遺的層面,更上升到對水環境、對歷史文化的珍視和自覺保護意識之上。
其三,這里的運河水域整治工程,做到了與文化、景觀的很好傳承與融合,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動靜聚散與豐富多彩,建成了一批可以傳世的精品工程,富有地方特色,受到了社會的交口贊譽。
運河史可由多方專家學者來寫,因為涉及多學科、多行業、多地區,博大而精深,而我們在開展多年的大運河申遺工作中比較一致地認識到,運河遺產的性質和核心構成是“水利工程體系”,因此,由各地一些有專門研究和豐富實踐的水利人來寫區域的運河史自然是很適宜的。
此書的特點是學術與實踐并重,既高雅又接地氣,對今后大運河保護與研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最后,我要對本書的兩位作者以及辛勤耕耘在運河研究園地上的其他學者們表達我深深的敬意。我相信,隨著運河本體和活態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 將會有更多研究區域運河史的著作問世,我們的中國大運河一定會以更加豐富多彩的中華特色文化形象卓然于世。
2014 年 6 月于北京
(本文作者曾任全國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本序刊登于邱志榮、陳鵬兒著《浙東運河史》(上卷),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戴秀麗
審核:壹之
總期:760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