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曾說: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暗傷,這個傷口不輕易對人顯露,而自己也不敢輕易碰觸。總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讓歲月的青苔覆蓋,不見陽光,不經雨露,以為這樣,有一天傷口會隨著時光淡去。也許真的如此,時間是世上最好的良藥,它可以治愈你的傷口,讓曾經刻骨的愛戀也變得模糊不清。“
或許,時間會讓某些記憶變得模糊不清。但是,時間卻不能治愈所有的創傷。
那些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且從未治愈的創傷,會一直潛伏在自己的潛意識中。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潛意識中有所呈現,那么自己經歷的種種,就成了命中注定。
這樣的觀點,乍一看有一些宿命論。
但是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性格大部分是在關系中逐漸形成的,在六歲左右就會趨于穩定。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六歲之前的這段時光,和父母的關系模式會形成自己內在的關系模式。
以至于自己到了成年,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時,會下意識地把自己代入到與父母的相處模式當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因為人的成長環境會影響性格形成,而性格又決定了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決定自己適合做什么,以及會遇見什么樣的人。
種種因素疊加起來,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走向。
就比如,一個從小被父母否定的人,成年后也會帶著根深蒂固的悲觀態度,去否定身邊的所有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人和事,都只能看到消極的一面,從而進行否定和批判。
這種在童年時期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就決定了成年后自己總是把每一段關系處理得很糟糕。
不幸的關系,就成了命中注定。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
“當你從別人嘴里聽到關于自己的負面評價,并讓這些評價進入你的潛意識時,你就在'內化'它們。負面評價的內化——變'你是'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礎。”
也有人說,你與自己的關系是所有關系的開始。
簡單來說,自己之所以總是會遇到否定的人和事,是因為自己的內心一直存在著一個否定的自己。
自己從內心深處都不喜歡自己,總是以負性的認知去對抗自己的缺點,這樣的態度必然會處理不好任何關系。
你總是認為,遇到一個人生導師就能為自己指點迷津,解開困惑。但是,這樣的人可遇不可求;
你總是認為,遇到一個愛自己的人,就能拯救自己的不幸。但是,你認為的愛不過是你自己內心的期待。
實際上,沒有人能療愈自己童年的創傷,也沒有人能彌補自己曾經的缺失。
只有在自己獨處的時候,學會和自己相處,才是治愈自己最好的解藥。
所謂的愛自己,其實就是讓自己與自己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當自己開始懂得善待自己,并照顧好內心的需求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感到快樂、自信和成就感。而不是用外在的人和事來肯定自己。
就好比我養的一只狗,有人說它是雜交的,不好看,也不夠聰明。但是,無論別人怎么評價它,我還是很喜歡我的狗,這一點不會變。
也就是說,別人的評價改變不了我對狗的態度,也撼動不了我與狗的關系。
如果把狗換成自己,也就明白了,自己與自己的關系是穩固的、堅定的、不隨外界而改變的。
這才是真正的愛自己。而不是以消極的態度去否定自己的缺點,更不是找個人來填補自己的缺失。
學會愛自己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必定是在獨處中實現的。
缺乏與自己的對話,沒有獨處時的思考,是很難真正了解自己的。
要么延續原有的固化模式,要么重塑一個完整的自我。
當我們學會了與自己相處時,也就學會了愛自己,而那些曾經的痛苦將不再是自己的負擔。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