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自上映以來,在華文地區爆紅,票房屢破紀錄,坊間更加掀起一股到九龍寨城公園打卡的熱潮。港產電影票房大賣,再度證明香港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區政府應該汲取經驗,積極發展富有地區特色的旅游體驗,落實“香港無處不旅游”的理念。
《九龍城寨之圍城》改編自余詠良(余兒)創作的香港小說《九龍城寨》,故事結合20世紀70至80年代的時空背景,講述從越南偷渡而來的青年陳洛軍走投無路,被迫闖入當時風聲鶴唳的法外之地九龍城寨生活,引發各種恩怨情仇。電影耗資三億港元,不單只請來洪金寶、郭富城、古天樂、林峯等橫跨數代港人回憶的巨星,還交由金像獎最佳導演鄭保瑞執導,堪稱是近年港產電影史上最華麗的陣容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拍攝團隊分別在屏山公立達德學校與西貢成豐片場搭建臨時場景,高度還原九龍城寨場景,以加強觀眾的代入感,令人贊嘆不已。
隨著電影大熱,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公開地表示,政府正聯絡相關人士尋求合作,研究作較長期的展覽,將部分拍攝場景呈現出來讓市民觀賞,又透露計劃成立專班,匯聚政府內部及業界專家,共同就未來重要的項目作深入討論及落實推展,以樹立“無處不旅游”的概念。文體旅局主動出擊,為旅客帶來更多、更新、更多元化的旅游體驗,自然值得高興,但筆者認為,政府要思考電影取得空前成功,除了臺前幕后人員的用心付出之外,還不外乎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成功塑造出別樹一格的“港味”。
近年社會有聲音批評港英時代的文化產物,但他們忽略了,就連在小紅書“火出圈”的舊油麻地警署,抑或麥當勞道,都或多或少帶有類似的歷史背景。前者采用愛德華時代的建筑風格,后者則以第六代港督麥當奴爵士命名。
而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并非香港獨有。以天津市為例,若然回顧歷史,當地曾經被群雄割據,成為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美國、俄羅斯、奧地利等國的租界地。由于云集海外名流,天津也成為不少北洋軍閥、富商巨賈、文化名人的聚居地,有著“名人故居之都”的美譽。正因為這段獨特歷史,天津市文旅局在推廣當地旅游時亦多番強調其中西文化交匯的特色。
的確,盛事經濟促使香港今年首4個月訪港旅客總數達到1462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然而,盛事開支龐大,再加上主辦方不時改變舉辦地點,吸引新的客源,一旦特區政府財政赤字加速惡化,恐怕難以長期維持這個來之不易的優勢。無可否認的是,單憑盛事是不足以持續地將“人氣”變成“財氣”,政府還要善用香港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更多獨特兼可持續的旅游體驗。
《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成功正好是一個經典事例。要知道,香港是一個糅合中西文化的現代化城市,更被國家明確支持,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不能“斬腳趾避沙蟲”,反而,要思考如何以內地視角出發,以“新思路、新方法”重新發揚本土特色。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