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國經濟常常有個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被反復拉出來說道,然而根據《劍橋民國史》的統計,所謂黃金十年期間的工業增長率,與北洋時期歷年間的工業增長率基本持平。
因此所謂黃金十年,不過是中國的工業規模過小,而正常增長的年份而已。
日本的榜樣
而1931年日本侵略者占領東三省后,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才是快速發展工業。到了1939年東北的工業投資率已經高達29%,而民國整個時期最高工業投資率大概5%。1939-1941年間日本在東北大量投資,建立起了一大批礦山和重工業,當地的工業規模以9.9%的年均增長率擴張。
在日本的大力投資下,僅占中國人口10%的東北地區,工業產量一度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而這其中重工業占全國的比例,更是超過六成!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日本侵略者,它整支軍隊擁有的兵員數量、飛機數量都還不如東北軍。而到了1937年,它已經能迅速動員百萬之眾赴華參戰!中日兩國的軍力差距,其實就是從1931年日本侵占東三省后才開始拉開的!
日本在1931年-1937年間的經濟建設,真的是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之所以解放戰爭中,東北的得失決定國共的命運,正是因為東北是中國的工業基地。
民國抗戰時期讓人一言難盡的工業發展
民國時期的飛機制造廠
平心而論,民國在抗戰開始時的工業基礎確實不行。
而抗戰中國統區占國土面積四分之三,但是這里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只占有全國工廠的6%,全部產業工人的7%,工業總投資、發電量都只占全國的4%。不過這一比例也恰恰說明,民國的工業毫無梯度,集中建設在沿海省份。
而這一布局也說明,民國的工業是外向型的,所以工廠都建在便于出口的沿海地區。畢竟貧窮的民國國民,也消耗不起多少工業品。
隨著民國政府西遷重慶,民國政府終于開始對西部地區進行一些工業的開發和投資。由于民國政府獲得了蘇、美兩國大量的援助資金和機器,所以國統區的工業產量還是獲得了較大的提升,1945年相對于1938年工業產量增加了四倍之多。
但是拉通來看,民國在西部發展工業的成果實在是不彰,民國的工業品產出遠遠不能滿足國統區的需求。控制著七七事變前一半人口的國統區主要工業品產出量,歷經八年時間發展,最高的也僅僅是達到戰前全國水平的12%。
1944年國統區棉紗、棉布、面粉的產量,僅僅為戰前的5.3%、8.8%、5.3%。雖說1944年有豫湘桂大潰敗的影響,但是國統區1939新廠開設投資便達到了巔峰,而1940年工業投資便一路下降。1943年9月以后國統區工業便陷入了危機,這導致1944年國統區僅有928家工廠開工,占國統區工廠總數不過18%!
換句話說,在蘇聯提供援助的期間,國統區的投資年值達到了最大值,其后美國援助雖然規模更大,但是國統區的工業投資卻下降了。出現這一情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民國向蘇聯出口礦石和工業原材料,償還蘇聯的貸款,因此國統區掀起了一波投資建廠的熱潮。
Roscoe Turner上校向中國籍女飛行員Miss Hilda Yen贈送飛機“中國精神”號 1939 年華盛頓特區
美國對民國的援助更加全面,而這也是國統區工業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美國援助的糧食和商品利潤更大,所以大量資金從工業中抽出,轉投到了美國飛機運來的這些更賺錢的貨物里。
囤積居奇和投機代替了正常的工業投資,這其中的代表就是買辦資產階級出身的四大家族。
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四大家族大肆囤積居奇和投機,這使得國統區的小工廠根本沒錢可賺紛紛倒斃,這其中不乏鋼鐵、化工這些與軍事密切相關的工廠!而四大家族利用自己聚集的財富,又不斷地在民生必需品上開設新廠兼并民營企業,使得國統區民用工業被這幾大家族壟斷,這也為日后國統區的物價飛天積累了因果。
1948年上海為阻止銀行出現黃金擠兌,軍隊封鎖道路
1944年國統區高達86%的投資投進了商業和投機中,一邊四大家族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從民國銀行獲得了絕大部分貸款去投機,而另一邊民國政府提供給工廠主們的貸款卻遠低于1939年,這直接導致民營資本82%的工廠在1944年關閉!
而國統區工業在抗戰時期,出現了一個更加離譜的現象。
都說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然而國統區農業品與工業品出現了利潤倒掛,從事工業成品生產的利潤,居然遠遠低于出售農產品的商業利潤!這是由于國統區采取的限制工業品價格政策,例如1941年國統區原棉價格比1940年上升了13%, 這使得出售原棉的利潤超過出售棉紗和棉布!
本來限定工業品價格對于平民無疑是有利的,但是在國統區這種限制價格的政策,卻成為了四大家族斂財的工具!
四大家族一邊限定了工業品價格,一邊卻囤積農產品走私外國工業品牟取暴利。老老實實經營工業的企業主,最終把自己口袋里的錢都送進了四大家族的口袋中。這種模式下誰經營工業誰傻子,而民生產品工廠的大量倒閉,又助推了四大家族走私的外國商品的價格。為了自己的利益,四大家族不斷持續這種騷操作,中國自產的民生工業品被他們各種打壓,這使得社會財富向他們這一小撮人集中。
不過由于國統區限制工業品價格,這使得國統區比敵后根據地,在一項數據上要好看的多。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為代表的敵后根據地的工業發展
本身敵后根據地相比于國統區工業更加落后,所以依賴從國統區獲得工業品的敵后根據地,自然工業品價格更加高昂。而且從皖南事變后,國統區便對敵后根據地實行商品禁運,這無疑進一步助推了工業品在敵后根據地的價格。
與國統區相鄰的陜甘寧邊區對此感受最為深刻,1938年陜甘寧邊區的棉布產量僅僅為7370匹(一匹為25㎡),由于自身沒有什么棉花產量,所以陜甘寧邊區嚴重依賴從國統區獲得棉布。
為了從國統區購買物品,在敵后根據地里控制區域最為穩定的陜甘寧邊區,從1941年開始不得不大幅提高谷物稅,以便用糧食從國統區換取工業品。但是到了1944年,谷物稅便開始穩步下降了。
這是因為陜甘寧邊區進行了大生產運動,自身的工業品自給率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1944年陜甘寧邊區已經年產皮棉300萬斤,棉籽600萬斤。陜甘寧的棉布產量,1942年上升到45000匹,到1944年達到了105000匹,比1938年的7370匹,整整增加了13倍以上!陜甘寧邊區的布匹不但能自給自足,還能走私到國統區去換取亟需的物品!
不僅僅是棉布,在被國統區封鎖的幾年間,陜甘寧邊區開發出了一批鹽、煤、油氣礦產;建立起了各種灌溉設施、牧場,家畜的存欄量明顯增加;大量軍工、民生、能源企業,雖然它們有些顯得很原始,但確實解決了陜甘寧邊區有沒有的問題。
認真打毛線的八路軍大叔,這種全民全軍參與鑄就了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奇跡
陜甘寧邊區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它全面調動了整個陜甘寧邊區軍民的積極性。由此也可見經濟發展中,政權的組織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啊。
在南泥灣進行大生產的王震359旅
由于缺乏相關資料,這里僅能列出陜甘寧邊區的工業發展情況。作為唯一個控制地區穩定的敵后根據地,陜甘寧邊區在發展工業上有比之其它敵后根據地的特殊優勢。不過,陜甘寧邊區這個優勢對比起國統區來,顯然就不值一提了。
而敵后各個根據地,無疑在軍工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到1944年,華北敵后各個根據地已經解決了自產槍支彈藥的問題;而到1944年底時,各個敵后根據地解決了自產迫擊炮炮彈,以及生產日制92步兵炮炮彈的難題。1945年大反攻中,八路軍、新四軍能迅速拔除大量的日軍據點,正是依賴敵后兵工廠源源不斷輸送來的炮彈。
對比陜甘寧邊區取得的成就,擁有更好發展工業資源的國統區,實在是沒法比啊!從抗戰時期的工業發展情況,就能看出國共兩黨在統合資源辦事上的巨大差距。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