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支付變得越來越便捷,各種快捷支付讓我們已經不記得,上次帶現金出門是什么時候。
然而,重讀《賣炭翁》這個故事,你就會意識到帶現金出門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小時候會覺得《賣炭翁》里面老人很慘,都凍得瑟瑟發抖,竟然還期盼著雪再下大一點,再多一尺厚。
因為,只有這樣他炭才賣得出去。而這種情況還不是最糟糕的。
更糟心的是,他辛苦燒炭賣炭,最終卻沒能換來錢,只換來半匹紅紗一丈綾。對于窮人而言,這兩件物品毫無用處,賣不出去又不能做成衣服穿,無法解決溫飽。
我們對賣炭翁更多是同情,他是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縮影,也是當今社會中,無法跟上時代的老年人的縮影。
現在,我們出門不帶現金已是常態。但對于很多老人來說,現金仍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
讓我們回到《賣炭翁》中,那位老人為什么要在南山耗費一年的時間燒制木炭?即使手被燒得烏黑,衣服破爛不堪,他也不肯放棄這份工作。
原因很簡單:他需要這份工作來維持生計。
在當下,很多老人面臨類似的生活困境。
他們大部分不愿意麻煩子女,而有退休金的老人也只是少部分。
他們在自家地里種些蔬果,然后拿到集市上去賣。
但問題來了:他們沒有手機,或者使用的是功能簡單的老年機。面對各種電子支付,他們往往無所適從,弄不懂學不會。
那這種情況下,他們又怎么做買賣呢?
為保證交易順利進行,他們只能帶現金出門。那么,只有遇到這樣的人,才有交易的機會。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偏遠地區的農村,在城市中也屢見不鮮。
很久以前,我在早市買菜時,一個賣菜的阿姨拉著我小聲說:“姑娘,能現金支付嗎?”
當我疑惑不解,阿姨解釋道:“收款碼是女兒的,你掃碼后錢都到她那里去了,我一分都拿不到。”
聽完這些,我心里五味雜陳。又陸續詢問其他幾位老人,我發現他們的收款碼也大多是子女的,自己的屈指可數。好一點的子女會把收益給老人,有的則直接以此為借口不給生活費。
仔細想想,這些老人和賣炭翁有什么區別?
在人工智能化的時代,出門掃掃碼已是常態。可是,那些跟不上節奏的老人呢?他們顯得格格不入,真的非常容易被這個社會淘汰。
正如《光明日報》所說,老年人過得體面,生活的便捷是社會正義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真的非常建議大家帶點現金身上。
當你遇到如《賣炭翁》一樣的老人時,身上的現金可以幫助他們。
畢竟,善良是這個社會最大的美德。
#深度好文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