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重塑:
清華大學文物建筑明齋門廳室內空間設計營造研究2
陳虹羽1, 楊揚2,楊毅1,楊勝1
1 昆明理??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昆明 650504
2 無預設建筑設計工作室,上海 200085
3 明齋建筑門廳的空間營造與記憶重塑過程
3.1 “記憶重塑”的設計觀
3.1.1 設計緣起
“歷史建筑”是一個模糊的大概念”[9]。我們必須謹慎對待歷史留下的文物建筑。現代國際主流文物建筑 (文化遺產) 保護和修復理論認為,主動干預對象行為的目的是將認識歷史的最重要物證真實且完整呈現供人類為了發展去反顧歷史,不是懷舊不敬畏傳統亦不美化歷史。約翰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盞明燈》中強調現狀保護,將建筑遺產視為前人的“勞動”成果,呼吁需欣捍衛前人的勞動本身;反對風格推測且天衣無縫的修復,認為這是對原本的作品的一種異化[10]。布蘭迪在《修復理論》中認同了拉斯金的理念,認為保護需以尊重他人的勞動為前提進行,其次才能談到文獻性信息的保護與重建。《威尼斯憲章》作為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強調了必須對各個時代為同一古跡建筑物所做的正當貢獻必須予以尊重,進一步奠定建筑遺產的保護規則。
清華大學中的三座宿舍“明齋”、“新齋”、“善齋”三齋,均以《大學》三綱領(明德、新民、至善)命名。清華禮堂內“人文日新”的牌匾中的“人文”二字,象征著清華大學“人文日新”的精神,不斷喚起人們對清華辦校精神的追憶:是現實與歷史的統一,也是人文與科學的統一。明齋門廳的空間設計與營造闡釋了“記憶重塑”的設計觀。從設計者在檔案館找到楊廷寶先生當年的圖紙開始(圖3),成為了這次設計的突破口。在天津基泰公司設計的圖紙上,發現了門廳所在位置,在楊廷寶先生一開始做校園規劃設計時,是一個過街通道,并不是社科院現在的門廳(圖4)。
圖03 明齋宿舍各層平面圖
圖4 明齋宿舍模型復原圖
那么設計者的選擇是什么?是維持現狀,修修補補,還是恢復過去。如果修修補補、恢復過去,變成過街通道,就得拆除入口的門和臺階,就不能作為門廳來使用。門廳恢復在原來的東西兩側,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幾乎100%的恢復明齋初始的狀態,但會對建筑現在的管理和使用帶來麻煩:“需要設東西兩個可以進入的門廳(原門廳位置),設置兩套與之配合的前臺傳達室和門禁系統。人從一層的東邊到達西邊,需要通過過街樓出建筑,進入過街樓,然后再進入建筑,還需要設置更多的門禁和刷卡系統,給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②
如果一處歷史建筑做到完美修復,卻影響到現狀的使用,不能聯結現實與歷史的記憶,是有問題的。誠然,“中國文物建筑保護長期存在爭議并影響發展的問題是關于“原狀”和“現狀” 的定義、判斷標準以及維修后應當達到的效果。對待文物建筑的態度應該“恢復原狀”或是“保存現狀”、應該“整舊如舊”或是“整舊如新”[11]。如果沒有尊重建筑初始的形態,修繕的意義在哪兒、或者說建筑學的貢獻在哪?根據上述思考,設計者認為要在修繕的過程中遵從文物建筑的基礎價值,保留歷史建筑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形成有的放矢的積極干預。
3.1.2 設計決策
在以上思考的基礎上,設計者做出了一個在滿足現狀使用基礎上,同時能夠讓人感受到歷史風貌的決策:尊重當下基礎上恢復當年建成時的空間感受。保證現狀使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恢復作為過街樓的歷史風貌。通過一種透明的空間介質來串聯當下使用管理和空間通透的雙重要求;同時例舉了幾項對本項修繕項目的價值判斷細則:
①文物價值:修繕如何保留明齋特定歷史時期文化、藝術、城市建筑發展的實物的傳承價值。
②功能價值:明齋門廳作為清華大學社科院一樓重要的辦公節點空間,除了滿足日常教師上班所需,是不是可以起到的其他功能價值。
③可持續發展 (人文的、教育的、社會與經濟等多方面) 價值。
④歷史追溯與時代發展價值(把握當下與歷史的聯結)。
通過上述價值判斷,設計者提到了羅文塔爾的《往昔是異鄉》一書,羅文塔爾在書中以大量案例為核心強調了過去與現在的關系。書里明確說明了我們不能夢想和過去一樣,應討論如何將過去和當下連接起來。設計者強調自己的想法與書中的觀點何其相似,在設計過程中他仔細考慮了如何保護明齋內部空間原真性以及如何對其進行保護與修繕的問題。傳統的原真性包括建筑的初始狀態及后來對它的修繕,經時間的沖刷所留下的有價值的歷史信息,最大限度保證遺產真實性的重要實現手段是在修復中保留歲月在建筑遺產中留下的痕跡[12]。如何通過現代手法使人們回到過去,追溯門廳作為過街樓通道的使用歷史并且保留現在的社科院門廳功能是本次修繕改造的主要目的。
在干預決策的過程中,歷史上明齋作為清華園中重要的實物的價值以及其在各時期設計、改造變化的歷程決定了應采取何種態度的重要依據。因此,設計采取一種折中的空間營造手法,既要使門廳部分變得通透,讓門廳作為過街樓的歷史狀態以通過現代化的手法得以還原,又要使其尊重原始傳統布局情況下滿足現代門廳的使用功能,完善修繕價值。對待現狀的使用與歷史的印記,讓人可以接觸到“歲月的痕跡”,喚起歷史記憶。
3.2 與記憶對話的空間營造邏輯
3.2.1 喚起回憶的過街通道
在門廳的空間營造中,需要面對既要保留社科院辦公大樓,既要成為承接道路兩側的功能空間的空間格局。僅僅作為門廳,就無法解決使用過程中的不便性,也無法恢復這個場所作為過街通道的歷史記憶節點空間。
為了將歷史延續到空間場所,將“喚起回憶的過街通道”重新呈現,設計首先尊重場所歷史精神,延續通道的實用性。將通道作為記憶聯結的空間把通透性做足,在結合建筑外立面的協調統一的情況下、綜合考慮未來新使用功能的要求, 滿足明齋門廳作為過街樓的歷史以及當代意義,恢復門廳作為過街通道的感受,在整理好使用功能、流線和空間使用要求下,把門廳前后兩個門(木門和另一側金屬防盜門)拆除,然后將兩扇門設為南邊自動推拉門,北面平開門(因消防疏散,不能兩側均為自動門)。另外設置人臉識別系統,方便下班時間后社科院辦公的人員進行使用。通道功能被完整保留,也不影響作為辦公門廳的獨立性(圖05、圖06)。
圖05 改造前門廳平面圖
圖06 改造后門廳平面圖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 吳衛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