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作為工業和科技愛好者,這個星期我是著實興奮了一把。
第一個 是東部戰區放出來的,確認殲20具有超音速巡航功能。
東部戰區于5月26日在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了關于一段殲-20視頻。
其中提到殲-20具有多種特征:
高隱身性——輕松突破敵防空系統;
高機動性——輕易達到超音速巡航;
高感知性——快速識別目標精確打擊。
這是我國官方首次確認殲20的超音速巡航功能。
第二個新聞是在5月29日,央視網放的消息,
這也應該是這幾天讓人振奮的消息了,殲20的首飛試飛員說,在殲20之外,我們肯定很快有下一代出來。殲20是五代機,再下一代就是六代機了。
現在感覺解放軍要把臺灣統一做成壓倒性軍事優勢的局面。
第三個是無人作戰設備展示, 央視近日曝光的國產無人射擊系統
包括一個地面行走的機器狗,以及在空中飛行的無人機,都可以搭載步槍對敵人進行射擊, 當前還是靠人在后面遙控。
不知道機器狗的電池續航能力能有多久, 如果電池續航能力非常強,戰斗力還會上一個臺階。
這里面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兩種新武器都沒有在俄烏戰場上出現過,俄烏戰場現在被認為是俄羅斯和西方各種新武器的試驗場,但是目前其無人機的運用主要是運用投彈和偵查,還沒有發現可以空中用步槍對地射擊的,另外機械狗就更是沒有見過了。
第四個是比亞迪宣布其 混動技術實現了2000公里以上的續航, B站上面有各種評測,甚至能夠在開著空調的情況下,滿油滿電實現超過2400公里的超長續航,這個數字被很多網友稱之為工業奇跡。
這幾年,中國開始出現一些讓人激動人心的工業品,
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只列民用):
1:2021年4月15日發布的搭載華為自動駕駛的北汽極狐在上海測試的視頻,盡管還達不到完全無人駕駛的水平,但大大超出當時業界水平的無人駕駛,還是在當天迅速引爆了網絡并且讓北汽,長安汽車等相關汽車股票漲停,這幾年各個車企的智駕版本不斷迭代,迅速進步。
2:2023年8月29華為的Mate 60 pro在華為商城上架,這意味著華為實現了芯片自主制造,盡管沒有高調宣傳,但是迅速在全網引起轟動,網絡上到處華為牛逼,遙遙領先的聲音。
3:就是2024年5月28日比亞迪發布的第五代DM技術,官方稱百公里虧電油耗2.9L(虧電油耗意思是混動車從電池電量下降到開始啟動發動機算,而不是從電池滿電開始算油耗),續航全球最長達到2100公里。
這個技術首先搭載在秦L和海豹06兩款車型上,價格很便宜,秦L最低配售價9.98萬,海豹06最低售價也是9.98萬。
當然,其實這兩年突破的民用先進科技遠不止這三個,比如C919商用了,比如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商業運行了,我之前的文章已經列了好多,以后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盤點2020年以來的中國重大科技突破。
說實話,當我看到這個混動續航超過2000公里的時候,其實首先想起的倒不是一向以省油著稱的日系車要完了,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國電動汽車帶來的各種革命性技術進步,用于軍事領域,將會帶來很多巨大的變化。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詞叫做“融會貫通”,意思是人獲取了多方面的知識后 ,可以得到更為全面、系統、透徹的理解。
比如地理和政治,政治和經濟,經濟和人口,人口和養老金,養老金和退休年齡等都有著各種聯系。
而這個道理應用到先進產業,科技和軍事發展也是一樣的,軍用的科技可以用于民用,而民用產業的發展帶來的民用科技進步,同樣也可以用于軍事。
就以這個長距離續航混動技術為例,不只是比亞迪,整個中國電動汽車全行業都在持續進步,國內其他車企的混動續航也都做到了1000多公里了,在追趕領先者比亞迪,這個技術能力正在中國不斷發展。
固態電池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以后量產了會讓純電的續航能力更強。
汽車上的長續航技術(純電也好,混動也好),如果其實現小型化和大型化,以及同級別技術移植都是有用途的。
比如我軍廣泛使用的山貓全地形車,車比較小巧,可以裝步兵,也可以運送傷員,還可以當物資運送車,想一下前線彈藥武器消耗量大,靠戰士們人工步行運送耗時耗力,而且一個人只能帶幾十公斤,而這個山貓車運物資就給力多了,運送物資到前線后,再順便運幾個傷員下來。
試想一下,如果這個車續航能干到兩三千公里不用加油,那對前線可就太有用了。
同樣的,機械狗,小型無人機,如果也能應用小型化的長續航技術,
一條狗能持續跑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如果考慮到靜止和運動結合,一條機械狗能夠持續續航幾天, 一個班的士兵控制十幾條機械狗在對方陣地長時間巡視和獵殺,這就太可怕了。
同樣的,現在的純電小型無人機不是電池不耐用么,飛個半小時就沒電了,如果能實現DM動力技術小型化,小型無人機滯空時間也能夠達到幾個小時甚至10個小時以上,那戰斗力也會極大的提升。
基本上一個班的無人機,就能保證對方陣地上二十四小時頭上有無人機巡視投彈和射擊了。
如果這個技術能夠大型化,用于幾十噸重的坦克,裝甲車輛,這些車輛耗油量極大,對于后勤運輸是非常大的挑戰,
但如果有了長續航技術,一箱油能跑上千公里,那將帶來作戰能力極大的提升,也會大大減輕后勤壓力。
同樣的,電動汽車技術帶來不僅僅是長續航技術,都說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這個長續航技術就是上半場電動化技術發展帶來的結果,不只是混動,未來固態電池等新電池技術突破,純電續航里程也會不斷進步,現在國內市面上已經出現了純電1000公里的車型。
而作為下半場的智能化也會大大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
而我一直覺得汽車的無人駕駛是人工智能最為重要,最有價值的應用領域。
為什么這樣認為,我有幾個理由,
其一是汽車無人駕駛是屬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性應用。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出來最成熟的兩個領域就是語音對話,以及視覺分析(包括現在到處都是的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等等)。
像蘋果的Siri語音技術,就是2011年10月隨著iphone 4S一起發布的,到今天已經十幾年了。
而視覺AI就更不用說了,各種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等我們幾乎天天都用的到,我前天就用了幾個銀行的APP操作轉賬等事宜,而銀行APP就要求對我進行人臉識別確保是本人,這個方便就是來自視覺AI的突破,不然我就得去銀行柜臺辦理了。
而在汽車無人駕駛里面,非常顯然這兩個技術都用的到,而且還是影響消費者體驗的核心功能。 語音 AI用于汽車理解車主的命令以及和車主對話, 視覺AI則用于汽車識別周邊情況搞無人駕駛等 。
第二是汽車實現無人駕駛,對社會運行規則的改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
中國交通事故每年都要死幾萬人,2023年的統計公報說我國每萬車死亡人數是1.38人,換言之每1億輛車每年就要死亡1.38萬人。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只要是開車或者坐車上路,都面臨著交通事故的威脅。
深圳屬于全國對于道路交通管理非常嚴格的城市了,在斑馬線人行橫道上停車,被逮到要罰2000人民幣,不禮讓行人也要罰款,后排不系安全帶也罰款,泥頭車/大貨車也被嚴格管控行駛范圍。
但是即使這樣,查詢深圳市2023年統計公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313起,死亡196人,受傷1342人。竟然有超過1500人死傷!
不僅僅是死亡,受傷的人里面相信也有終身殘疾的。
而智能駕駛的應用,技術每進步一些,就會減少一些傷亡。
嚴格管理也會減少交通事故發生,比如這些年的酒駕和醉駕定罪,讓老百姓拍手稱快,大大的減少了交通事故,但我認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靠技術進步。
5月31日余承東在發布問界M7的新版本時,發布了一個數據說問界新M7從2023年9月到2024年5月已經主動避免可能碰撞次數高達8萬多次,我相信這一定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
前段時間問界 的一個追尾事故在網上 鬧的沸沸揚揚, 老實說我這里面有各個廠家因為 互相 競 爭而炒作 的因素 ,但我卻樂見這種關于安全的話題作為重點,
因為其一說明老百姓對于智駕減少傷亡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就是對智駕本身就有很高的安全期待和要求,
其二這種關注和炒作,會進一步刺激和推動相關車企提升智能駕駛技術,最終受益的是廣大消費者。
以后這種電動化和智能化進一步從乘用車向大貨車,泥頭車等商用車擴散,會更加幫助減少傷亡,因為大貨車,泥頭車這些大型車輛可以說是馬路殺手。
我這么說吧,殘酷的講,在此時此刻的今天健康生活的中國人,按照2023年的萬車死亡率,未來十年會有幾十萬人因為交通事故而死去,
但因為我國車企的工程師們在瘋狂內卷中不斷研發新技術,智駕技術在競爭中不斷升級,則這幾十萬人中非常多的人會因為我國車企智能駕駛技術的進步而在未來避免可能的交通事故。
除此之外,還有個社會價值就是我一直講的對全社會交通運輸市場帶來的改變,想一下全國幾百萬輛乃至上千萬輛出租車和網約車實現無人駕駛,以及上千萬輛各種物流運輸車輛實現無人駕駛,司機將從長時間的疲勞工作中解放出來,實現車輛為主人賺錢。
當然這里面會不會造成工作崗位減少的問題,這個另外再討論。
第三是無人駕駛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場
這個就不多說了, 光是中國市場2023年就賣出了 3000萬輛汽車,想一下智駕 系統 帶來的溢價毫 無疑問 會得到很大 的利益 回報,更不要說還有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
第四是全球宣傳效應
因為汽車無人駕駛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外國旅行者來到中國,當看到滿大街的無人駕駛汽車,包括出租車,網約車,這種遠遠領先其母國的震撼感會是前所未有的,會在腦海里樹立起中國是先進科技國家的印象,
而其之前其本國媒體長時間負面宣傳帶來的印象,將會在巨大沖擊下煙消云散。
這就跟當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批出國的,不管是高層官員還是社會精英,一到西方都震驚的徹底顛覆了原有的認識,幾十年的資本主義水深火熱教育,一瞬間就被沖擊垮了,甚至又產生了盲目自卑和崇拜的思想。
最后,汽車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后,毫無疑問可以有軍事用途,也會帶來極大的軍事革命變革。
電動汽車的“意外”結果---智能化
我想我國剛開始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時,可能最先想到的,或者說最主要動力還是降低對石油的進口依賴,保證我國的經濟安全,
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比如最早恐怕很想有人意識到電動化的架構更適合搞智能化,因為智能化需要汽車響應速度快,而且更多智能設備會帶來耗電量提升。
燃油車的蓄電池容量本來就小,放久了電量還會下降,而且 駐車情況下還要支撐遠程OTA升級,支撐傳感器,芯片 ,攝像頭(比如哨兵模式) 等繼續工作 ,支撐遠程空調開啟 這些實在有些為難,除非啟動燃油發動機。
所以搞電動汽車還帶來了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效果。
像美國搞人工智能的領先車企就是特斯拉,而不是傳統的通用,福特。
再比如本文提到的搞電動化帶來車輛長 續航技術的 突破等等。
搞先進科技,感覺中國由于這十年在芯片技術,電動汽車技術,無人機技術等突破,在出現各領域技術逐漸綜合化,各種交匯的態勢。
像華為一個做ICT的,怎么就跑去做車了呢,就是因為華為在人工智能,芯片等技術等方面有優勢;
像比亞迪,其燃油車的底盤,發動機,變速箱,總體設計并不比奇瑞,吉利,長城之類的強,但怎么就在電動汽車領域脫穎而出了呢?其在電池,混動能源技術領域有優勢。
像做無人機的大疆,現在也在搞汽車智能駕駛方案,因為其在視覺和人工智能技術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所以行業發展趨勢,注定了我們每個人都去關注本行業之外的其他產業發展也非常重要,搞不好哪天其他行業的新技術,就能應用于本行業呢?
像我國軍事技術,可以想象的未來一定還會突飛猛進,因為不少民用產業技術走在前面了,會反過來拉動軍事技術發展。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