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開國上將共10人,分別為:張愛萍、鐘期光、唐亮、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葉飛、韋國清、許世友、傅秋濤。
其中,鐘期光、唐亮、傅秋濤主要是負責政工后勤工作,剩下的7位都是我軍一流的名將。
一、張愛萍上將
張愛萍將軍在紅三軍團時期就負有盛名,除了因為他作戰勇猛,還因為他是我軍有名的儒將,文化素養很高,能出水平很不錯的詩集。
抗戰爆發后,毛主席對他寄予厚望,任命他為江浙省委軍委書記,當時上海剛剛淪陷,主席要他在滬寧杭等淪陷區組織敵后游擊戰,可惜當時形勢過于復雜,張愛萍很快就被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調走了,不然他的成就不可限量。
之后張愛萍被老戰友彭雪楓要到了河南,但由于意見分歧,他很快就只身前往里津浦路東(彭雪楓留在路西),僅用了3個月時間組建起了皖東北根據地,之后又和南下的黃克誠部一起開辟了蘇北抗日根據地,他的個人才能和戰略眼光在此期間展露無遺,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是一位非常有謀略和膽識的將軍。
張愛萍此期間歷任新四軍3師副師長(師長為黃克誠),4師師長(彭雪楓將軍病逝后接替)。
可惜的是,解放戰爭初期,張愛萍在擔任華中區軍區副司令員期間(司令員為張鼎丞,粟裕為張愛萍為副司令員),因車禍事故頭部受了重傷,不得不離開部隊到蘇聯養傷,因此遺憾地錯過了解放戰爭,不然他在華野一定會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回國后,張愛萍被任命為華東海軍的首任司令員兼政委,成了我國海軍事業最初的奠基者,他創建華東海軍的日子,后來被中央確定為中國人民海軍的生日。他指揮的一江山島戰役,在我軍的軍史上也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二、陳士榘上將
陳士榘上將是我軍參謀型將領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有不少具體指揮的經驗。紅軍時期他就曾任軍參謀長,抗戰初期,他是115師343旅參謀長(旅長為陳光),進入山東后,他又擔任115師參謀長,協助羅榮桓、陳光等同志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協助陳毅、粟裕兩位首長的軍事工作。
華野的重要戰役,他基本都有參加。華野七月分兵后,他和唐亮率領西線兵團挺進中原,即著名的“陳唐兵團”。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他策動何基灃、張克俠起義,堵死了黃百韜的退路;第二階段,他率領華野部隊南下支援中野,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第三階段,風雪陳官莊圍殲杜聿明,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一種說法是,第三階段粟裕將軍病倒,圍殲工作就是陳士榘代替指揮的,但這種說法是有爭議的。
淮海戰役后,華野改編為三野,下轄4個兵團,兵團司令分別為: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葉飛。和四野的劉亞樓上將一樣,陳士榘也完成了從野戰軍參謀長到兵團司令員的轉變,對于他們來說,這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宋時輪上將
在宋時輪上將的軍事生涯中,有兩點是最受人矚目的,一個是他非常擅長的阻擊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他指揮梁山阻擊戰策應劉鄧;豫東戰役中,為保障主力奪取開封,他在桃林崗阻擊蔣軍整編第5軍五天五夜;濟南戰役中,粟裕還想讓他擔任阻擊任務,他要求這次一定打主攻;淮海戰役中,他統一指揮3個縱隊,進行了著名的徐東阻擊戰。
“排炮不動,必是10縱”,宋時輪擅長阻擊的威名不僅在我軍有口皆碑,在國軍中也是人盡皆知。
另一個就是他在抗美援朝期間,率領志愿軍9兵團參加了著名的長津湖戰役,此戰我軍在遭遇嚴寒,凍傷減員,兵力不足等惡劣條件下,與當時世界一流的美第10軍進行了直接的較量,迫使這支美國王牌部隊經歷了他們有史以來“最長的退卻”,此戰是第二次戰役中的焦點,此戰之后,“聯合國軍”被全部趕出半島東北。
在群星璀璨的三野,能被人們記住并不容易,宋時輪憑借他的戰功做到了。另外,在抗戰期間,宋時輪和鄧華一起,率領八路軍第4縱隊開赴冀東,支援冀東暴動,也是非常有名的歷史事件。
四、葉飛上將
葉飛上將的一生堪稱傳奇,他早年間在閩東活動,參加過地下工作,單獨領導一塊革命根據地,這樣的成績是非常突出的。
被編入新四軍后,他一直是陳毅、粟裕麾下最重要、最得力的干將,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每一仗都有他的身影。論資歷、論才能、論威望,他都堪稱華野眾將的“老大哥”。
上海戰役后,葉飛率領華野10兵團挺進附件,先后解放福州、漳州、廈門,創福建軍區,擔任軍區司令員。
金門戰役后,葉飛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地方工作,在主持福建省工作期間,建立了第一批新興工業基地,并大力發展農業、交通運輸、水利電力和文化教育事業。
57年,韓先楚調任福州軍區司令員,葉飛擔任政委,前者負責軍事,后者負責建設。但在58年炮擊金門時,毛主席依舊點名讓已經擔任省委書記的葉飛來具體指揮,此戰了卻了葉飛將軍多年來的一樁夙愿。
五、許世友上將
許世友上將以他獨特的性格和小說般傳奇的經歷聞名于世,很多人因此反而忽略了許世友在軍事上的貢獻,這是喧賓奪主。
許世友在紅軍時期就以能打著稱,原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晚年寫回憶錄時,對許世友的勇猛非常稱道,比如“紅十二師的三十四團(團長許世友)和七十三師的二一九團(團長韓亮臣)都是善于打硬仗、惡仗的部隊。”
“漫川關突圍,是關系我軍生死存亡的一仗。許世友那個團立了大功,二一九團打得也不錯。幸虧敵人剛到,合圍圈不夠嚴密,我軍決心果斷,行動迅速,利用夜間突圍奏效,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戰局最吃緊時,我到大面山二十五師的陣地去看過,陳海松、許世友在那里指揮,部隊真是殺紅了眼。每天要對付敵人五,六次以上的沖鋒,從天亮打到天黑,大刀砍卷了,刺刀捅彎了,陣前敵人的尸首一堆——堆的,臭不可聞。這是關系川陜革命根據地生死存亡的——場血戰,不拼命不行啊!”
許世友將軍是打硬仗、惡仗出身的,作戰風格彪悍勇猛,有萬夫不當之勇。抗戰時期,他率部在山東“打紅了膠東的半邊天”,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濟南戰役攻城總指揮,8天時間攻克濟南。
尤其被人稱道的是,1979年他以73歲高齡指揮了廣西方向的邊境自衛還擊戰,頗有廉頗雖老尚能張弓的風范。
六、王建安上將
王建安紅軍時期和許世友是搭檔,兩人一個是紅四軍軍長,一個是紅四軍政委。
王建安“軍政兼優”,這是非常難得的,很多人只知道王建安在政工上的成績,卻不知道他在軍事上同樣富有才華。
抗戰期間,王建安是我軍第一批開赴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高級將領,39年6月擔任山東縱隊副指揮(張經武為指揮,黎玉為政委),這是我軍在山東最基礎、最原始的武裝力量。
1942年后,王建安擔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后又擔任魯中軍區司令員。
他在解放戰爭中表現也非常突出,萊蕪、孟良崮、沙土集、豫東、濟南,在淮海戰役中,他的很多建議都被中央軍委和粟裕采納,正因如此,華野改編為三野后,他能成為4大兵團司令員中的一位。
七、韋國清上將
韋國清上將的軍事生涯有兩件事最有名,一個是他領導部隊從山東南下,組建蘇北兵團,擔任蘇北戰場的作戰任務,在遠離主力的戰場堅持作戰2年多。
另一件事就是他在建國后率領軍事顧問團前往越南,幫助胡志明等人進行抗法戰爭。這期間,韋國清是軍事顧問團團長,陳賡是中央代表,韋國清留在越南的時間的更長一些,他參加指揮了越軍的邊界戰役、西北戰役和奠邊府戰役,和胡志明等人的私交非常好。
史料記載,1955年,已經轉入地方工作的韋國清不在授銜名單中,胡志明親自向主席建議:“為取得奠邊府大捷立下大功的韋國清同志應該評上將。”
韋國清在1977年擔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算是開國上將中職務比較高的將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