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紹了志愿軍使用的國產輕武器,本篇介紹志愿軍使用的國產重武器。
火箭筒
51式火箭筒,是新中國軍工單位根據志愿軍繳獲的,美制88.9mm超級巴祖卡火箭筒仿制而成。該火箭筒在志愿軍進入朝鮮不到一年的時間中便仿制完成,顯示新中國軍工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有了長足的進步。
使用51式火箭筒或是超級巴祖卡的志愿軍戰士。
51式火箭筒為志愿軍單兵提供了與聯軍坦克面對面較量的能力,英勇的志愿軍憑借著手中的51式火箭筒書寫了輝煌的戰果。
像是在文登川阻擊戰中,志愿軍68軍204師610團反坦克大隊用51式火箭筒一戰成名!
1951年10月12日,美軍第2師在第一天進攻失利后,一口氣糾集了48輛坦克沿著末楊公路直撲610團據守的文登川。610團以第一天相同戰術成功將美軍的步兵和坦克分割開來。失去步兵掩護的美軍坦克,成了610團反坦克大隊51式火箭筒的靶子。
在當天的戰斗中,610團的反坦克大隊和團炮兵群相互配合機動作戰,一舉取得擊毀美軍坦克10輛,擊傷8輛的驕人戰績。戰至10月20日,204師所部共擊毀美軍坦克28輛、擊傷8輛,成功地守住了文登川陣地,為粉碎美軍的秋季攻勢做出了重大貢獻。
無后坐力炮
52式57mm無后坐力炮(照片上),根據美制M18無后坐力炮(照片下)仿制的。
這件國造武器算是國共合作的產物,民國仿制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造出了新的輕便三腳架,代替原本笨重的勃朗寧M1917A1重機槍三腳架。這使得全炮重量下降了6.8公斤只重22公斤,完全可以一個人將全套裝備背著走,52式無后坐力炮因此機動性大大提高。
志愿軍使用52式無后坐力炮進行反坦克作戰,這一畫面應該是1978年老電影《堅守文登川》的劇照。現實中這種無后坐力炮在朝鮮戰場上反裝甲能力有些貧弱,畢竟它只有57mm,彈重才兩公斤,美軍的中型坦克正面是無法擊穿的。
所以在電影里,志愿軍也是攻擊美軍坦克的側面和尾部,只是效果不像電影中那么好。志愿軍單兵在文登川之戰中毀傷美軍坦克,主要還是靠威力更大的51式火箭筒。
不過這種輕便的無后坐力炮,用來攻擊固定的火力點還是非常有效的武器,所以志愿軍進攻時很喜歡使用這款武器。到了相持階段作戰時,志愿軍已經越來越有美軍和蘇軍的范了。
52式無后坐力炮比51式火箭筒畢竟威力小了很多,這也是無后坐力炮相對火箭筒的通病。同樣重量的火箭筒和無后坐力炮,在單兵手中絕對是火箭筒威力更大,這也是為何最終人民軍隊淘汰了無后坐力炮,而大力發展單兵火箭筒的原因。
迫擊炮
31式60mm迫擊炮,因為是民國31年(1942年)定型,所以被命名為31式。該炮由位于今天重慶江北縣的,第五十兵工廠制造。
第五十兵工廠很值得說道一下,該廠是原廣東第二兵器制造廠,第五十兵工廠是其抗戰內遷后的新名。原本的廣東第二兵器制造廠本來設備能生產75mm山炮和野戰炮,可是民國政府認為其能生產的都是一戰笨重落后的火炮,于是在廣東第二兵器制造廠組裝了三門75mm炮后,就勒令該廠停產,拆除了其設備解雇了其技術人員。
然而國軍面對的日軍,它裝備最多的野戰炮就是三八式75mm野炮,該炮于明治38年定型量產,也就是公元1905年便已經服役。
民國的建軍理念就是今天印度的建軍理念,只要最先進的看不上最正確的。
不過這款31式60mm迫擊炮,對于志愿軍來說是朝鮮山地作戰的神器,它輕便的優點使得志愿軍穿插部隊,面對美軍的據點時擁有了一定的火力壓制能力。在電影《水門橋》中,志愿軍使用它對美軍在水門橋沒有堅固頂蓋的工事進行轟擊效果還不錯,為志愿軍能炸毀水門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民造20式82mm迫擊炮,于民國20年(1932年)定型而得名。這是生產出民24重機槍的金陵兵工廠的又一杰作,是當時世界上仿制法國布朗德81mm迫擊炮潮流下的產物。據說當年為了防止日本軍隊繳獲這種迫擊炮炮彈,反過來轟擊國軍,所以故意制成了82mm,比日本同樣仿自布朗德迫擊炮的九七式曲射步兵炮口徑大了1mm。
20式82mm迫擊炮作為志愿軍的主力迫擊炮,涌現出了一大批神炮手。而這其中唐章洪(照片右邊迫擊炮手)是他們的杰出代表。他在上甘嶺戰役中發射了數千發82mm迫擊炮炮彈,擊斃敵軍420余人。因為在上甘嶺戰役中的杰出表現,他被授予了特等功。
整個朝鮮戰爭期間,唐章洪參戰上百次,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兩次。
這種迫擊炮不清楚是哪種迫擊炮,應該是81mm或82mm的迫擊炮。志愿軍在坑道作戰中,由于條件限制經常這樣使用迫擊炮。
53式迫擊炮(82mm),該炮是根據前面在史林探秘:手握利器拒虎狼——蘇制火炮篇中提到的蘇制PM-37型82毫米迫擊炮仿制而成。蘇制PM-37型82毫米迫擊炮,比民造20式82mm迫擊炮射程遠炮彈威力大,所以在1953年新中國仿制了該炮。
由于1953年才制成,所以它可能并沒有趕上朝鮮戰爭,但是在其后駐扎在朝鮮的志愿軍(1958年全部撤出朝鮮)中大量裝備。
照片中的這門53式迫擊炮參加了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因為該炮全重高達50公斤以上,所以在高原作戰時對于單兵來說還是過于沉重了。不過它比印軍裝備的同樣級別的迫擊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也算是彌補了它重量上的缺陷。
畢竟重量決定威力和射程。
國造三十三式迫擊炮(120mm),民國33年(1945年)定型而得名。
120mm迫擊炮最早在民國軍隊里是東北軍裝備的最多,而且也能自制。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關東軍繳獲了東北軍的120mm迫擊炮測試后十分滿意,所以仿制了這種大口徑迫擊炮。但是不知為何日軍并未大量裝備部隊,直到1942年才另外定型了同為120mm口徑的2式中迫擊炮,作為野戰炮和山炮的替代品大量裝備部隊。
這種大口徑迫擊炮,是抗戰時期民國兵工廠能造的最大口徑火炮。不過由于出場的太晚,所以它沒趕上抗戰。
下一篇再繼續介紹志愿軍使用的國產重武器。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