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介紹志愿軍使用的國產武器。
機槍篇
民國仿制的輕機槍型號非常多,但是這些所謂的仿制大多都是用進口零件拼裝而成。像是當時從國外進口的每一挺機槍,出口商都會提供一根做為更換用的備用槍管,而這備用槍管一般都被民國兵工廠拿來拼裝一挺新機槍了。
由于這種操作,使得民國軍隊使用輕機槍都有射速的限制,以免槍管過熱無法持續射擊。
ZB-26捷克輕機槍(7.92mm)因為被民國政府選為了制式機槍,所以它的國產化率在一眾進口機槍里算是比較高的了,它的民國自產品可以勉強視為國產機槍(大概也是唯一一款算是民國產的輕機槍)。
民國的很多兵工廠都生產ZB-26輕機槍,不過這些產品的質量普遍無法得到保證。即便是一個廠的產品,質量也是時好時壞。這與民國自產零件和進口零件混用關系很大,進口零件多的自然品質就好。
志愿軍使用ZB-26輕機槍進行掩護射擊,后勤裝備部門對ZB-26輕機槍,也是盡可能選擇了質量好的交給入朝參戰的部隊。
重機槍篇
與輕機槍不同的是,重機槍在民國國產化率還是比較高的,因為這些重機槍都是清朝時期就已經引進,所以清朝的軍工給后來的民國打下了基礎。
馬克沁重機槍早在清朝就已經引進,清朝一向喜歡模仿自造,所以給這種槍的民國仿制打下了基礎。1889年(光緒十五年),金陵兵工廠便已經成功仿制出了馬克沁重機槍,可惜的是沒有量產。
1935年民國根據德國的MG-08重機槍(馬克沁槍族一員),仿制成功了民24(1935年是民國24年)式重機槍(7.92mm),仿制成功的依舊是金陵兵工廠。
不過這一次,民24重機槍大量生成裝備部隊了。
民24重機槍射速可達每分鐘600發,與日軍的輕重機槍對射時火力優勢非常明顯(九二式重機槍因為彈板供彈,所以實際最高射速只能達到每分鐘200發)。但是由于日軍的火炮優勢,所以民24重機槍往往在國日兩軍交戰不久后,就會被日軍火力打啞。
志愿軍隱蔽在樹林里的馬克沁重機槍陣地。
志愿軍在山頭的馬克沁重機槍陣地。
志愿軍在堅守高地時,使用馬克沁重機槍掃射沖上來的聯軍。旁邊的志愿軍戰士手中的手榴彈,顯然是RPG-43式反坦克手雷,使用這種手雷說明敵軍已經攻到了近前。
志愿軍中的50軍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125挺。
說了仿制自德國的馬克沁重機槍,我們再來看看志愿軍裝備的另一款仿制自美國的馬克沁重機槍。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仿制自馬克沁的美國M1917A1式勃朗寧重機槍(7.62mm),民國的仿制品稱為卅節式重機槍。
早在1921年,漢陽兵工廠就成功仿制出了該槍。由于民國仿造品使用的是黃銅打造的散熱圓筒,所以這槍被戲稱為‘老黃?!?。
勃朗寧進入中國的時間不比馬克沁晚多少,基本上與北洋成立時間(1895年)持平。
這明亮的外殼,顯然是老黃牛。
不過使用這種反光材質制作散熱筒,是不是容易暴露火力點位置呢?
在雪地里發起進攻的志愿軍。
這一挺不知道是卅節式重機槍,還是原版的M1917A1式勃朗寧重機槍。
資料顯示39軍裝備了M1917A1式勃朗寧重機槍168挺,無疑這其中應該包含了一部分民造的老黃牛。
手榴彈篇
木柄手榴彈,這可是志愿軍手中的利器。
從這兩張照片中展示的,抗戰時期民兵攜帶的邊區造木柄手榴彈,我們不難看出木柄手榴彈的規格,在敵后根據地并不統一。其實不但是邊區造的木柄手榴彈規格不統一,就是國軍手里的木柄手榴彈也是規格十分混亂。因為民國政府就沒有規定木柄手榴彈的標準形制,所以各個兵工廠也就按照自己的喜好生產了。
在記錄志愿軍的陣地防守作戰的影像資料里,志愿軍戰士投出木柄手榴彈的畫面歷歷在目。
到了抗美援朝期間,即便國內兵工廠為志愿軍制造木柄手榴彈工藝都有所進步,可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規格。當時的新中國百業待興,也就沒有顧得上對木柄手榴彈統一規格,生產的兵工廠依舊像民國時期一樣,按照自己原來的習慣生產木柄手榴彈送交部隊。
直到1963年,解放軍才有正規統一的制式手榴彈——63式木柄手榴彈。
當然在慶祝勝利時,志愿軍的好伙伴木柄手榴彈也不會缺席的。
志愿軍裝備的國造輕武器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有遺漏還請見諒。下一篇介紹志愿軍裝備的那些國造的大家伙們。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