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腳下是源頭,“一鐘雙音震寰宇”。隨州不僅是聞名四海的炎帝故里,還是讓人心馳神往的編鐘古樂之鄉。6月2日,農歷四月廿六炎帝華誕甲辰年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將在隨州舉行,甲辰年尋根節延續“去歌舞,興禮樂”之風,邀四海來賓共賞鐘鼓齊鳴,金聲玉振。
每年尋根節的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古樸莊嚴的禮儀,鐘鼓齊鳴的樂舞,訴說著禮樂文明傳承千年的魅力。泱泱華夏,禮儀之邦,在時光的洪流中,“禮”“樂”逐漸互為融合、相互調和,形成了禮樂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禮運》中描述,最初的禮,是從飲食開始的,以食物祭祀敬畏神明。音樂,則是中國先民溝通天地神人的一種方式。古人依材制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稱之為“八音”,“八音之樂”由此而來。
中華漢詩舞研究所所長、甲辰年拜謁炎帝神農大典禮儀指導穆蘭介紹說,甲辰年尋根節祭祀大典以“八音之樂”來呈現典雅純凈、和諧莊重的正聲雅音。
而禮樂文化之中,最能體現古樂恢弘氣勢的,非編鐘、編磬莫屬。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編磬最早見于商周,是慶典、祭祀的重要樂器。編磬常與編鐘相配,合奏“金石之聲”,其音響魅力“近之則鐘聲洪亮,遠之則磬音清脆”。
“今年的尋根節祭祀大典將重點突出鐘鼓齊鳴,金聲玉振。編鐘就屬于金聲,編磬就是玉振。此外,在9項儀程和禮樂表演中也會重點突出編鐘樂器,讓編鐘雄渾深沉的樂聲,激蕩人心,震撼寰宇。”穆蘭說。
炎帝神農削木為琴,戰國曾侯乙鑄銅為鐘,編鐘禮樂與炎帝神農文化在隨州交相輝映,形成了貫通史前部落融合、商周方國融合和隋唐民族融合的禮樂文化。
“曾侯乙墓的發現,讓我們了解了西周禮樂文明達到頂峰。最近曾侯乙編鐘在申請人類記憶遺產,很有可能申遺成功,這將震撼國內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在做客炎帝神農文化高端訪談時如是說。
(長江云新聞記者 張燃 周科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