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這樣生活》、《我們一起推理吧》、《逃離城市計劃》、《角落的夜晚》……小紅書的自制微綜藝大多時長較短,邀請站內KOL作為嘉賓,內容聚焦生活方式,頗具平臺風格。
但可惜的是,這些節目不溫不火,不管是站內熱度還是站外熱度,都難以和長視頻平臺出品的綜藝抗衡,也讓這類自制綜藝一直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
不同以往,這次《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微綜藝,在小紅書站內掀起了極高的話題度,直接推動章小蕙直播間的熱度斷層第一。
依舊是微綜藝的模式,聚焦女性美妝的內容,為何這檔節目被看到了?
撫平打工人焦慮的職場綜藝
《令人心動的Offer》《初入職場的我們》《躍上高階職場》……過往的職場類綜藝總是極為尖銳,懵懂卑微的“打工人”在短時間的實習考察中,需要突破層層挑戰完成職業蛻變,最終逐夢心動offer,而為了增加內容的張力,職場類綜藝也在不斷加碼職場壓力。
分組競爭、通宵準備、加班熬夜的戲碼讓通往offer之路充滿披荊斬棘的英雄色彩。
曾經觀眾是很歡迎這樣的逆襲成功故事的,這類的職場綜藝不僅給了年輕人勇敢攀爬的信心和希望,職場精英的處事態度和工作方式也極具借鑒意義,職場類綜藝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打工寶典”。
但隨著就業環境日漸嚴峻,“打工”不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話題。畢業即失業、毀約應屆生、996、大小休、35歲裁員危機……不管在哪個階段,哪群人,最難就業季不斷刷新,一年“顛”過一年。
“焦慮”才是當下職場打工人的普遍情緒。
打怪升級的職場爽文不再受人們歡迎,調侃職場上誰比誰更慘反而成為了解壓新方式,甚至自媒體都單獨開辟出了“失業博主”賽道。
可以說,當下的打工人太想要一個健康的職場氛圍了。
這樣的情緒使得《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在播出之后,迅速引起了無數打工人的共鳴。
“感到到流淚”、“真的被治愈”、“狠狠羨慕了”、“想去玫瑰編輯部打工了”……翻開節目的評論區,觀眾幾乎無一例外地表達了對老板章小蕙領導風格的認同,以及對節目中呈現的工作氛圍的向往。
《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成為了近幾年難得的可以撫平打工人焦慮的職場綜藝。
在冷眼看來,節目做對了兩點。
一方面,老板轉變了職場上位者的姿態。
以往的職場綜藝里,老板是施壓者和審判者,比如面試中咄咄逼人的追問,述職中一針見血的質疑,為了放大老板的專業性和實習生的懵懂純真,老板與員工之間總是疏離的,職場環境也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而這次,老板章小蕙竟然反向給打工人提供情緒價值。
節目第一期員工的個人述職中,她稱26歲剛畢業就進公司的常思潔為“還是個寶寶”,鼓勵39歲的新人實習生大頭“你是在一個非常好的年齡層”,甚至為從服裝買手轉行做內容編輯的段晨考慮開個買手店,讓她淋漓盡致地發揮所長。
快62歲的章小蕙毫不吝嗇地為年輕的女下屬提供作為“過來人”和“上位者”的經驗。這份經驗并非是說教的、啰嗦的職場PUA,而是一句句“我也經歷過”。
這讓章小蕙這個人物飽滿、豐富,且極富魅力。
另一方面,員工的故事線也在從自我突破轉變為尋求自我實現。
不管是《令人心動的offer》里懵懂的應屆畢業生,還是《躍上高階職場》里面臨職場轉型的“輕熟”職場人,以往的職場綜藝總是將成長等價為職業上的突破和升級。
而《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則在自我突破的基礎之上,洞察到了員工對自我實現的追求。
39歲未婚未育,辭掉9年美妝記者工作的新員工大頭在向老板章小蕙述職的時候說“我想做以后在養老院最有談資最有故事的人。”
而大學畢業就一直呆在玫瑰編輯部的常思潔則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大家都很強,我也很強,我也很想拿第一。”
作為職場媽媽的羅思佳則是堅持全勤化妝的職場ACE,面對職業和家庭這個繞不開的問題,她的回答是“我都要,幸福和美麗的模樣,是我的選擇。”
《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找到了職場綜藝的全新故事和情緒表達。
節目不再只主打“競爭邏輯”,敘事框架給出了“爽文”之外的其他故事線,《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在告訴我們,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對手戲可以在互相間對自我實現的追求中呈現。
綜藝的內容和商業總是互斥嗎?
盡管節目的第一期如此亮眼,但可惜這份優勢并沒有延續到后面的故事中。
從節目第二期開始講述“玫瑰是玫瑰”的選品和活動策劃時,工作流程等真人秀的故事部分被大幅度的削弱,《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在每期短短30分鐘內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現了選品的結果,即羅列了大量的商業品牌,在眼花繚亂的品牌安利中推進對職場故事的講述。
商業屬性過強,且對內容沒有增色,不僅難以立住第一期中亮眼的人物形象,還容易使觀眾產生反感情緒。品牌和直播的推介讓后續的節目更像是一個宣傳片,而非是一個動人的真人秀故事。
這就不得不聊到綜藝行業老生常談的話題,內容和商業總是互斥的嗎?
當然不是。
在冷眼看來,綜藝的內容和商業并不互斥,但與商業強結合的綜藝,要找到合適的敘事邏輯。就像以直播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也要講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成為選品直播過程的幕后記錄。
比如《所有女生的Offer》就將直播帶貨和李佳琦IP結合地很好,節目抓住了李佳琦在談判場上的魅力,并用定制化的綜藝內容將這個特質不斷強化。雙十一大促之前,節目以紀實為風格,全方位地展示主播和商家深度談判的過程,在一開始就能滿足觀眾和受眾的獵奇心理。
到底如何與品牌方博弈,能不能砍價成功,便成了這檔節目最重要的故事線。
之前被“跪舔”的廣告主,這次在李佳琦的砍價攻勢面前,變成委屈巴巴的受氣包,在一次次博弈中節節敗退,實現最大程度的優惠讓步,堪稱“大型爽文”,而用戶也在情緒上頭中產生購買行為,完成從內容到商業的快速轉化。
而比起直接賣貨,“用綜藝塑造個人IP,再用個人IP實現商業化”的路徑,可能更適合《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
相較于《所有女生的Offer》,《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更有特色的是章小蕙和她的員工們,那重點就應該放在優秀女性一起工作的過程上面。
比如節目第二期常思潔、楊霜月、徐文雅在向章小蕙介紹她們以泰式SPA主題選品的玫瑰盒子時,強勢挑戰了章小蕙提出的“不能把同品牌的產品組合在一起”的不成文規則。
這一段就有很多的故事可講,一開始組內對于這個主題和規則的爭論,為了讓章小蕙信服,她們去線下的體驗,和品牌方一步步的確認和壓價等等,都是節目可以延伸出的內容。
又像以媽媽為主題的玫瑰盒子選品提案,徐文雅聽到主題剎那的落淚,大頭一定要送媽媽一支口紅的堅持,本身就有很多的情緒可以挖掘。
再如節目第四期羅思佳、段晨、大頭為“半世紀愛用好物”直播主題準備時,對選品的盤點,對章小蕙歷年經歷和媒體采訪的梳理,對背后化妝師的細節挖掘,在充分而扎實的準備過后將報告呈現在章小蕙面前,處處體現出女性敏感細致的工作能力。
但節目只是用三位員工坐在圓桌面前“拍大腿想點子”的場面來呈現,缺少動人的故事,讓冷眼稍感遺憾。
雖然微綜藝的篇幅有諸多限制,但正是因為短小才更應權衡哪些內容值得被更大篇幅呈現。
實際上,《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所聚焦的“女性+職場”的內容和溫柔、平和、反焦慮的氛圍也正是小紅書直播所主打的調性。
從董潔、章小蕙、伊能靜開始,小紅書開始發掘電商直播,迫切地想要證明自身平臺的商業化能力,同時又想保持住自身平臺的內容特質,即不是單純地賣貨,而是在一場簡單、治愈的直播聊天中,讓用戶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商品。
《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作為這一理念的踐行者,更應延伸符合這個調性的內容,而不是純為一次選品、一場直播所做的幕后紀實。
在冷眼看來,李佳琦的《所有女生的Offer》是吸引觀眾更多關注選品下單,而《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則可以在更深遠的意義上,塑造小紅書直播的調性。
對于綜藝來講,不是講了故事就不能帶貨,而是要講準最適合這一批“貨”的故事。
從衛視節目,到自制節目,再到平臺短綜,綜藝的類型和形態越來越多元,商業化也從To B一步步走向To C,從《章小蕙的玫瑰編輯部》,我們看到了綜藝更為多元的可能性。
當更多的品牌或平臺開始做自制綜藝時,既是證明了綜藝內容本身的活力,也是為綜藝創作者們帶來更多的靈感和思考。
綜藝既需要成為當下人們的“情緒快餐”,也需要尋找多方變現的出路,內容和商業永遠不是互斥的,但在商業變現之前,優質內容永遠是根基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