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威爾伍德說過這樣一句話:
“期望常是一種微妙的暴力,因為這是要求別人順從我們的意志?!?/strong>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外界的人和事上,那么大概率的結(jié)果就是自己的期待會落空。
一旦自己期待的那些人和事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那么,期待就會轉(zhuǎn)變成失望、怨恨和痛苦。
這對自己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微妙的暴力呢?
在所有的關系里,對別人有所期待原本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心理。
一段好的關系,雙方必然會懂得相互滿足對方的合理期待。
然而,期待一旦變成了強制性,超出了對方的意愿和承受范圍,就變成了一種微妙的暴力。
施暴的人是自己,受害的人同樣也是自己。
在一段關系里,當你對別人充滿了期待,得到的卻是對方的無視或忽視,你就會感到不滿、生氣或是憤怒。
實際上,這些期待只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投射。簡單來說,這是自己的人生課題,與別人無關。
而且,從小我們接受的一個普遍性認知就是人情世故,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有所回應。
但是,如果自己一直局限在這樣的認知里,就難以避免地會對別人有所期待,并要求對方有所回報。
但是,如果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有所期待的關系轉(zhuǎn)變?yōu)椤拔以鯓訉Υ齽e人是我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至于別人對我的回應,真誠也好,背叛也罷,那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
學會了課題分離,才能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受限于已有的認知里。
就像“如果對方能夠付出,我才能給予回應?!斑@只是一種建立在條件上的交換關系。
但是,愛本身就是一種出于本能的行為,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最原始的情感。而要求對方的回報或許就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缺失。
就好比,我養(yǎng)了一只狗,我只想單純地愛著這個生命并心甘情愿地對它好,就像一個母親會本能地愛護著自己的孩子一樣,而不會要求它能為我做什么。僅僅是看著這個生命健康、快樂地跑跳,我就能從中感受到幸福。
或許愛本身就是這樣,沒有那么多的理由,我只想本能地對它好,并愿意為它付出,而不求它的回報。
當這個生命感受到了愛,它會主動以它的方式來回應我的愛意。這樣的愛完全是出于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不是以強制性的方式(比如期待或互換)來實現(xiàn)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愛別人,愛的其實是自己在這個人身上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和情感等等。其實,自己真正在意的還是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而期待的本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涵蓋了自己的需要,希望對方能做些什么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一旦期待落空,就變成了對自己的一種殘忍。因為,痛苦和受傷的那個人是自己。
況且,讓別人來填補自己內(nèi)心的缺失,是永遠無法填滿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等著別人做出改變,而是要由自己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主動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才能更好地成為完整的自己。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