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55篇原創文章 -
近日我看了施蟄存先生講如何讀書的一篇文章,他把閱讀和吃菜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原話是:「好比吃菜,青少年時期是為了追求美味,中年以后就要注意到營養價值。」
他的意思是,中年以后讀書就不能像青少年時期一樣用感情讀書了,而是多用理性。
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隨著年紀漸長,我才發現好書多到讀不完,即使不眠不休也讀不了多少本好書,于是不得不有所取舍。像小說類,不管是言情、武俠、盜墓還是歷史小說,我都很少讀了。
因為小說中的人物已經不像青少年時期那樣對我有那么大的影響,多讀幾遍他們也不能跟我合二而一。
比如以前讀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我只關心書中的武功和愛情故事,還有惡人什么時候才得到報應。
后來再讀才看到《笑傲江湖》也跟現實生活一樣,是一個活生生的江湖,除了愛恨情仇,還有人情世故,自己身邊也有像東方不敗,令狐沖,林平之等這樣的人。
那么應該怎樣跟他們相處?假如你是東方不敗,你會不會跟陸大有動手?顯然不會,因為級別不夠。
可是在生活中,你為什么總是跟陸大有們較勁,爭論不休呢?可見你并沒有分清楚誰才有資格做自己的敵人,誰才是自己的朋友。
讀書,如果只是為了追求刺激的情節,或者用來消遣,就容易陷入像追劇一樣的陷阱里被書本牽著鼻子走,一本接著一本地閱讀,卻沒有多大的收獲。
當我換了一種理性的眼光去讀書,雖然少了些許感動,但是卻主動吸取了書中的營養,并以審視的目光去看待一本書。
比如我不再關注書中有哪些優美的句子,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書中有哪些觀點值得思考,我能從中收獲哪些有用的東西。
這種近乎功利的閱讀一般不太受人歡迎,我也一度鄙視如此讀書的人,認為這般閱讀不算真正的讀書,沒想到多年之后我竟變成了多年前討厭的那一類人。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我也接受了這種讀書方式,現在看來確實比較理性。 這三四年來,我低價賣掉和拿給圖書館的書不少于1000本,這是多抓魚兩個微信賬號的賣書記錄:
盡管處理掉的這些書是我前幾年精心挑選的,可是確定三五年內不可能讀到之后,也只能舍棄,把心思放在更值得閱讀的書上。
而留下的一些書,則是當前理性選擇的結果,這也讓我認真審視往后的閱讀之路。
說是理性,說白了還是偏功利性。
我讀商業書是為了工作,讀古詩是為了陶冶情操,讀西方哲學是為了更好地思考,讀人物傳記是為了向偉人學習一樣……凡此種種,都帶有功利心,而不是單純為了消遣。
我想,閱讀對于每個成年人而言,都帶有一定的目的,即使那些窮經皓首的教授,表面看上去無欲無求,實際上也只是為了一碗飯而已。
這么一想,倒也坦然了,畢竟對于吾等平凡人,每天拿出大量時間閱讀只為了消磨時光,說出來是要被人笑話的。
特別是年過三十,需要爭分奪秒掙錢養家糊口的人,總是像青少年時期那樣任性讀書,未免有浪費時間之嫌,還不如讓自己變得理性一些,讀對當下有用的書。
比如我看到一些育兒博主,沒有認真讀過幾本書卻在拼命育兒,其實除了寫幾句沒有營養的雞湯句子,就是曬娃而已。
你有那么多時間,為什么不去讀一讀烏莎·戈斯瓦米的《兒童心理學》,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
說到底,你還是不肯多花時間去讀讓自己難受卻有收獲的書,而是隨心去讀讓自己快樂的書,美其名曰「讀書是私事」而感性地讀書,認為自己讀什么書別人管不著。
別人確實管不著,可你就不能管好自己嗎?什么書該讀,什么書不適合讀,就不能理性去選擇?
早在三五年前,我也陷入了遇到好書就讀的怪圈,不管是選書買書還是讀書,都是憑一己感覺,完全按照自己想當然去做,卻沒有想過讀書的方向在哪里。
當發現自己年紀大了,精力大不如前時才意識到該收心了,于是冷靜坐下來思考讀哪些書更合適,舍去不必讀的書,明確了讀書的范圍——這也算是一種理性讀書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