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NbS近期資訊 | 研究、政策、行業動態、案例等(第27期)

0
分享至


? Joel Pana/TNC Photo Contest 2023

2024 年 Vol. 5

總第 27 期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通訊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Round-up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即保護、養護、恢復、可持續利用和管理天然或經改變的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行動,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 同時提供人類福祉、生態系統服務、恢復力和生物多樣性惠益。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科學部與合作伙伴匯總國內外NbS研究進展、政策與行業動態及實踐案例,編輯發布月度通訊,為關注NbS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信息參考。

01

研 究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in China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中國的發展與實踐》

Ming Luo, Jiayu Cai, Zhiwei Zeng, et al., Nature-based Solutions, 2024年6月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這一概念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的生態危機以及對可持續發展威脅的背景下提出的,并在過去十年中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和應用。文章指出,NbS的原則是人與生態系統之間的互惠關系,完全符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制度、實踐和理念。本文通過闡明NbS的概念、評價標準和綜合效益,追溯了NbS與中國傳統和現代生態文明原則之間的聯系。通過借鑒中國NbS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本文重點針對當前中國NbS應用中面臨的挑戰,提出政策和實施建議。本研究將推動中國NbS的研究與實踐,同時為城市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穎的視角和技術。

相關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772411523000617?ref=pdf_download&fr=RR-2&rr=87ffe6230fba6e55

Biodiversity Loss Reduces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 Storage

《生物多樣性喪失削弱全球陸地碳儲存能力》

Sarah R. Weiskopf, Forest Isbell, Maria Isabel Arce-Plata,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5月22日

本研究預測了不同情境下維管束植物豐富度變化的宏觀生態模型,與生物多樣性及生物量之間關系的經驗數據進行了結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由于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導致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可能會使全球碳儲量損失達7.44-103.14 PgC(十億噸碳)(可持續發展情景:SSP1/RCP2.6)以及10.87-145.95 PgC(化石燃料發展情景:SSP5/RCP8.5)。這一發現揭示了一個正反饋循環:更高水平的氣候變化會引發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而這種生物多樣性喪失又進而導致更多的碳排放,從而加劇氣候變化。反之,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則有助于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7872-7

The Choice of Land-base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Measures Influences Future Global Biodiversity Loss

《基于土地的氣候變化減緩措施的選擇將影響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損失》

Akiko Hirata, Haruka Ohashi, Tomoko Hasegawa, et al.,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4年5月16日

一般認為,氣候減緩能在全球范圍內提供生物多樣性惠益。然而,基于大規模土地使用改造的減緩措施,其影響可能集中在引入這些措施的地區,導致減緩措施與生物多樣性效益出現區域性不匹配。本研究使用綜合模型框架評估了為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氣候目標而大規模部署的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技術(BECCS)以及造林措施對全球和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結果強調,盡管大規模實施基于土地的氣候減緩措施的確能惠及全球生物多樣性。然而,減緩措施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集中在那些對土地使用變化和碳封存貢獻較大的地區。研究表明,需要考慮氣候減緩帶來的惠益在地區之間的不平等問題,并采用那些通過最小化土地使用變化來避免區域生物多樣性損失的緩解方案。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433-4

Carbon Storage Through China’s Planted Forest Expansion

《中國人工造林擴展的碳儲存效益》

Kai Cheng, Haitao Yang, Shengli Tao,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5月15日

中國大面積的人工造林在碳儲存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對氣候變化減緩極為重要。然而,以往的研究并沒有記錄中國人工林面積及其碳儲存的復雜的時空動態。本研究通過超過60萬條地面調查數據、2700多個近地面激光雷達樣地數據和時間序列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揭示了中國人工林從1990年到2020年的發展變化。結果顯示,人工林面積翻了一番,這一趨勢在2000年后進一步加強。這些變化導致中國人工林碳儲存量從1990年的675.6±12.5 Tg C(百萬噸碳)增加到2020年的1873.1±16.2 Tg C,平均年增長率為40 Tg C yr?1。與人工林生長相比,農田、灌叢、草地等轉變為人工林增加了637.2±5.4 Tg C的碳儲存量,占人工造林碳儲存總增量的約53%。這種積極的政策驅動型人工造林擴張促進了碳儲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8546-0

Coastal Blue Carbon Habitats & Climate Change – Recommendations for Enhanced Action Under the UNFCCC

《沿海藍碳棲息地與氣候變化——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加強行動的建議》

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24年5月13日

沿海NbS包括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等藍碳棲息地,是增強沿海韌性的關鍵措施,也是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方法的替代或者重要補充。本政策簡報概述了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屬科學技術咨詢機構第60次會議(SB60)上關于推進沿海NbS的建議和機遇,涉及資金、雄心與適應三個方面。此外,會議鼓勵締約方在2024年6月的海洋與氣候變化對話的沿海韌性主題中,找到加強沿海NbS能力、融資、科學和雄心的額外機遇。

相關鏈接:https://www.wetlands.org/publication/coastal-blue-carbon-habitats-climate-change-recommendations-for-enhanced-action-under-the-unfccc/

The Past and Future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China

《中國生態恢復的演化與未來》

Binbin V. Li, Shuyao Wu, Fangyuan Hua, et al., Current Biology, 2024年5月6日

數十年來,得益于其制定政策和動員資金資源的能力,中國實施了大規模的生態恢復項目。本文總結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生態系統恢復方法的主要演變,重點關注恢復的根本動機、生態系統管理方法和融資機制。盡管在早期的幾十年里,中國的恢復努力主要以提供特定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為導向,近年來更強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恢復。相應地,基于科學證據和恢復實踐經驗,重點恢復的生態系統、方法和融資機制也顯著地多樣化。文章強調了中國恢復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指出了未來改善恢復效果的方向,涉及目標設定、監測、利益相關方參與、適應性管理、氣候變化韌性以及融資等方面。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3.057

A Global Evidence Map of Human Well-Being and Biodiversity Co-Benefits and Trade-Offs of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基于自然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下人類福祉與生物多樣性共同利益和權衡的全球證據圖》

Charlotte H. Chang, James T. Erbaugh, Paola Fajardo, et al., arXiv.Org, 2024年4月30日

TNC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和大學合作,發布了一份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NCS)下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共同利益和權衡(NCS的共同影響)的全球證據圖。研究采用大語言模型評估了超過200萬篇文章,發現了超過25萬篇與NCS共同影響相關的文章。研究從這一龐大而分散的文獻集中提取了如研究地點、物種及其他關鍵變量等相關數據,創建了NCS共同影響的全球證據圖。在過去三十年中,NCS共同影響的證據增加了大約十倍,不過一些證據最為豐富的路徑具有較少的減排潛力。研究發現以往的文章通常考察多種NCS路徑,它們指出NCS路徑具有互補性,并且每條NCS路徑通常與兩種以上的共同影響相關。最后,研究指出NCS共同影響的證據往往與NCS重點區域不匹配——一些NCS減緩潛力高的國家發布的關于NCS實施的廣泛共同影響的研究很少。本文提供了研究NCS共同影響的新方法和數據,為全球NCS研究和行動提供了見解。

相關鏈接:https://arxiv.org/abs/2405.00079

Global Trends and Scenarios for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1900 to 2050

《1900年至2050年陸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全球趨勢與預測》

Henrique M. Pereira, Inês S. Martins, Isabel M. D. Rosa, et al., Science, 2024年4月25日

本研究基于廣泛的模型比較,評估了土地利用和氣候變化的歷史重建和未來情景中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趨勢。研究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在20世紀僅由于土地利用變化就下降了2%到11%,食物和木材生產等供給性生態系統服務的數量增加了數倍,而授粉、碳封存等調節性服務則略微減少。研究認為,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政策很可能減緩由土地利用變化和供應性服務需求所導致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同時緩解或解決調節性服務減少這一現象。到21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可能成為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研究呼吁重新制定相關政策以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

相關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3441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北方防沙帶生態屏障建設中的應用》

羅明,劉世梁,高巖等,生態學報, 2024年4月23日

本文以北方防沙帶生態屏障帶建設為例,深入分析了NbS與生態屏障之間的耦合關系,指出二者在解決重大社會挑戰、系統思維、生態本位、多目標協同、空間匹配和過程管理方面具有相同的目標。生態屏障建設以模式-過程-尺度為理論基礎,并以服務-價值-福祉的總體目標為指導。同時,文章提出了保護-恢復-管理計劃體系的邏輯框架,促進生態保護和恢復工作。此外,文章分析了內蒙古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和新疆阿克蘇河流域柯柯牙生態治理工程兩個北方防沙帶的實際案例,并提出加強在生態保護和恢復背景下NbS元素耦合機制的研究、探索應用NbS概念和技術的全生命周期的方法以及有效性評估方法、促進生態改善與食品安全、水安全、經濟發展等多重社會挑戰的協同等未來的研究方向。

相關鏈接:https://www.ecologica.cn/stxb/article/abstract/stxb202310062139?st=search

Carbon Fluxes of China’s Coastal Wetlands and Impacts of Reclamation and Restoration

《中國海濱濕地的碳通量及開墾與修復活動對其的影響》

Weizhi Lu, Jingfeng Xiao, Haiqiang Guo, et al.,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4年4月13日

本研究選擇15個中國主要的鹽沼和紅樹林站點,開展“自然-干擾-修復”藍碳濕地碳通量的聯合對比分析。研究發現,紅樹林和鹽沼總初級生產力(GPP)受不同的環境因素影響:鹽沼主要受溫度影響,而溫度、降水和太陽輻射在紅樹林中共同占據主導地位。同時,人類開墾和恢復對沿海濕地的碳通量都有重大影響。采用蒙特卡洛算法計算中國自然藍碳生態系統碳吸收速率約為1 Tg C yr?1。從1985年到2020年中國濱海開墾導致約3720 Gg C(千噸碳)的碳損失,而我國2021-2025年間實施的紅樹林修復活動可能使濱海濕地實現碳通量從源向匯的轉折,凈碳增益為73 Gg C。該研究為推進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匯計量、評估和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持與理論支撐。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111/gcb.17280

Maximiz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hinese Forests Through Optimal Management

《通過優化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森林的固碳潛力》

Zhen Yu, Shirong Liu, Haikui Li,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4月11日

本研究采用基于過程的陸地生態系統動態模型(Dynamic Land Ecosystem Model),使用了涵蓋約415000個永久樣地的國家森林清查數據,預測從2020年到2100年生物量碳儲量將增加13.6±1.5 PgC,通過增加木材產品庫和森林管理的時空優化將分別額外提升碳匯0.6~2.0 PgC和2.3±0.03 PgC。研究發現,由于缺乏森林樹種動態變化統計并忽視了采伐的影響,統計模型在長期預測中可能會存在較大偏差。值得注意的是,忽視采伐對森林年齡的影響可能導致碳匯峰值時間提前10到30年。研究結果強調了迅速實施最優森林管理策略以增強固碳能力的迫切必要性。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7143-5

Meta-Analysis Shows the Impa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通過薈萃分析顯示生態恢復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Tiehu He, Weixin Ding, Xiaoli Che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3月26日

本研究利用 253 篇文章匯編的數據集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以量化生態恢復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森林和草地恢復分別增加了 90.0% 和 30.8% 的甲烷吸收量,相反,濕地恢復增加了 544.4% 的甲烷排放量;濕地恢復則減少了 68.6% 的氧化亞氮排放,而森林和草地恢復則沒有顯著影響;濕地恢復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凈吸收量,恢復后約四年內從二氧化碳凈源轉變為凈匯,恢復后的森林生態系統二氧化碳凈交換量隨生態恢復過程中時間的增加而減少,造林和再造林地從二氧化碳凈源轉變為凈匯大約需要3-5年,而砍伐和火災后造林地的轉變約需 6-13 年。總體而言,森林、草地和濕地恢復同與之對照的生態系統相比,全球變暖潛勢分別降低了 327.7%、157.7% 和 62.0%,植樹造林、重新造林、恢復濕地,以及通過禁牧、降低放牧強度或將耕地轉化為草地來恢復退化的草地,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相關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6991-5

02

國 際

中法達成加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保護合作的聯合聲明及自然保護領域合作的合作協議

2024年5月7日

中法兩國重申對保護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的特殊責任和共同雄心,通過了《中法關于就生物多樣性與海洋加強合作的聯合聲明:昆明-蒙特利爾到尼斯》。兩國將在養護、保護和修復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多邊主義、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撈、防止污染、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14進行融資、發展海洋相關科學知識、海運綠色化、藍色經濟等多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同時,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與法國生物多樣性局達成中法《關于自然保護領域合作的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中法雙方將在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濕地保護修復以及科普宣教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合作,推動分享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各類自然公園管理方面的最佳實踐和相關經驗。

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xjpdfsxjxgsfw/zxxx/202405/t20240507_11293819.shtml

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40507/561233.html

美國國際保護基金會法案獲批

2024年4月16日

美國國際保護基金會法案(United States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Act of 2024)已獲得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和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的批準。這項法案將建立一個保護基金會,運用政府、私營部門和慈善捐助資金,支持全球范圍內負責保護區管理工作的本土社區和人民,為保護區提供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效益,并確保在保護區周圍生活和工作的社區掌握自己的未來。美國國際保護基金會將資助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增加私人和慈善資本的流動,與美國政府投資協調,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和自然、安全和保障產生變革性的影響。

相關鏈接: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8th-congress/senate-bill/618/text

英國政府宣布將大幅提升植樹造林補貼

2024年3月18日

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Defra)和林業委員會宣布將大幅提高英國植樹造林補貼(EWCO)的金額,以鼓勵農民和土地管理者在最適宜的地方植樹造林,同時保護最富生產力的農田用于糧食生產。新政策下,農民和土地管理者可以為造林帶來的公共利益獲得每公頃最多11600英鎊的補貼,較目前增加了45%。而如果土地符合新的低敏感性土地補貼條件,每公頃最高補貼金額可增加到12700英鎊。標準成本補貼金額將保持在每公頃最高10200英鎊。這既是英國政府為實現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的關鍵舉措,也是政府重視NbS,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突出作用的表現。

相關鏈接: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payment-rates-increased-to-benefit-farmers-land-managers-trees

國 內

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3)》

2024年5月15日

5月15日,生態環境部編制的《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3)》在“全國低碳日”上正式公布。報告從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系統、區域格局和保障機制建設等六方面全面總結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印發以來我國各重點領域在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中取得的進展與成效。報告指出,2022年以來,我國積極完善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已有24個省(區、市)正式印發了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12個重點領域制定了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文件80份,為提升氣候韌性提供了重要指導。同時,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洋、農業、衛生健康等重點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提升氣候韌性、有效防范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鏈接:https://www.eco.gov.cn/news_info/69842.html

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國家標準八月一日起施行

2024年5月15日

自然資源部于4月底發布的《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金屬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石油天然氣項目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監測評價技術規范》4項國家標準將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批國家標準學習借鑒國外相關技術標準要求,吸納NbS、適應性管理等國際先進理念,總結中國成功經驗,對礦山企業開展生態修復提出了5項基本原則,明確了6個重點環節工作要求,指導企業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通過采取減緩保護、預防控制與復墾修復等多種措施,推動礦山生態修復與礦產資源開采統一規劃、統籌實施,及時復墾利用損毀土地,恢復并提升礦區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協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相關鏈接: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405/t20240516_2845384.html

關于印發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的通知

2024年5月13日

為貫徹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按照《關于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安排,《通知》公布了北京市門頭溝區等39個市(區)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通知》要求各省(區、市)生態環境部門會同本省(區、市)相關部門統籌推動本地區試點城市建設工作,督促試點城市加強對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并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加強風險評估,完善實施方案,細化重點任務和職責分工,高質量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不斷推進城市韌性可持續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

相關鏈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5/content_6951079.htm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指南》《森林經營增匯技術規程》《造林增匯技術規程》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發布

2024年4月30日

近日,由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負責起草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指南》《森林經營增匯技術規程》《造林增匯技術規程》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已發布。其中,《指南》規定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核算的術語和定義、原則、核算方法、數據質量要求和核算報告內容等,適用于森林、農田、草地、濕地、荒漠等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計量、監測和報告,以及在中國境內實施的林業和其他領域碳匯項目;兩項規程規定了森林經營增匯和造林增匯活動的術語和定義、基本原則、技術要求、造林地選擇、造林方法與設計與碳匯計量監測等技術內容。

相關鏈接:http://www.caf.ac.cn/info/1040/52231.htm

關于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4年4月30日

財政部辦公廳、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支持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2024年,每省(區、市)可推薦1個城市參評,首批評選15個示范城市,重點向超大特大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大城市傾斜,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將重點支持包括提升城市綠地服務功能,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和綠地開放共享等在內的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

相關鏈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5/content_6949533.htm

03

行 業 動 態

北京大學NBS全球創新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4月24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支持下,“北京大學NBS全球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舉行,旨在支持并響應2024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推動NbS創新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挑戰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同時儀式還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亞洲中心創新基地”揭牌。

相關鏈接:https://news.pku.edu.cn/xwzh/2e181b0521c94fc4b0d1f6111ffecc30.htm

綠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研究組”開展2024年工作溝通會

4月24日,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北京綠金院)組織了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研究組” 2024年工作溝通會,邀請課題組代表分享各自最新研究進展,并與各成員單位共商2024年的研究與實踐重點方向。會議強調了研究組推動生物多樣性在金融領域主流化的整體思路,總結了推動各方對生物多樣性金融議題關注的諸多因素。在各課題組分享環節,來自18家成員單位的代表對各自所開展課題的研究進展進行了介紹,涵蓋了濕地保護修復投融資機制、保護地中NbS的價值實現指南、中國自然資本發展等主題。

http://www.greenfinance.org.cn/displaynews.php?id=4300

丁薛祥出席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并致辭

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北京出席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并致辭。生態環境部與聯合國有關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攜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惠益分享,切實為發展中國家落實“昆蒙框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支持。此前,生態環境部會同財政部、外交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機構已就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合作事項基本達成一致,并力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六次會議(CBD COP16)之前實現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的第一批項目落地。

相關鏈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095.htm

世界自然基金會宣布推出氣候智能型紅樹林工具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共同開發了氣候智能型紅樹林工具(Climate-Smart Mangrove Tool),該工具能夠幫助自然保護從業者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對紅樹林生態系統造成的風險。它還有助于確定最佳的預防性和恢復性管理行動,以減少這些生態系統對氣候相關損害的脆弱性,并增強它們對變化的適應能力。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stories/how-wwf-is-preparing-mangroves-for-a-new-climate-future

《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適應性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發布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等單位已完成《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適應性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的編制工作,現公開征集各有關單位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征求意見截至日期2024年6月16日。《規范》規定了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過程中適應性管理的條件、依據、內容、程序的有關要求,適用于一定區域內,涉及多類生態系統或多個自然生態要素的綜合性、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適應性管理。其他專項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適應性管理也可參考《規范》執行。

相關鏈接:http://www.nrsis.org.cn/seekPublicAdvice/pagePublishAdviceStdList/10002206

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于5月22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 你我共參與(Be part of the Plan)”,呼吁所有利益相關方支持落實昆蒙框架,以減緩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活動舉行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攜手同行”儀式,號召凝聚合力、攜手同行,推動生物多樣性智慧治理、科學治理,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活動還啟動了五指山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實踐,高校學生代表發出了“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倡議”。

相關鏈接:https://www.mee.gov.cn/xxgk/hjyw/202405/t20240522_1073867.shtml

2024年世界環境日將于6月5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

沙特阿拉伯王國將于6月5日在其首都利雅得主辦第53個世界環境日,重點關注土地恢復、荒漠化和抗旱能力。土地恢復是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2021-2030)的關鍵支柱,這是一個號召全球保護和復興生態系統的倡議,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目前,沙特阿拉伯王國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啟動了打擊荒漠化、恢復土地和增強抗旱能力兩項活動,為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活動預熱。

相關鏈接:https://www.unep.org/events/un-day/world-environment-day-2024

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將于6月8日在廈門舉辦

2024年6月8日是第16個世界海洋日暨第17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屆時,自然資源部將會同福建省人民政府、廈門市人民政府等單位及有關部門在廈門聯合舉辦主場活動,聚焦學習推廣“廈門實踐”經驗,發布國際研究報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廈門實踐——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最佳案例》(中英文版),發布解讀《中國的海洋生態保護》白皮書等,啟動2024年度“海洋人物”宣傳發布活動等。

相關鏈接:https://www.mnr.gov.cn/dt/zb/2024/lxxwfbh_5/

Frontiers期刊征集NbS適應氣候變化的潛力的研究

Frontiers期刊正在征集分析NbS在氣候變化適應中的潛力的相關研究論文,支持使用從概念框架到技術解決方案的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方法,鼓勵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提交NbS概念框架、NbS與傳統解決方案的比較分析、用于建模和估算NbS適應氣候變化成效的先進方法等多個主題的論文。

相關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research-topics/59878/nature-based-solutions-for-climate-change-adaptation/overview

Naturebase會議預告

5月20-21日,6月3-4日Naturebase將舉辦兩個線上系列研討會幫助決策者和執行者找到所需數據,助力其NCS工作取得成功。系列研討會將展示使用naturebase能為進行基于自然的投資和可持續性戰略帶來的好處,以及向政策制定者或影響者介紹如何確認各自國家或地區實施NbS措施的可能結果、實施地點以及可能的碳潛力。

https://nature4climate.org/webinars-using-naturebase-to-identify-opportunities-for-high-integrity-natural-climate-solutions-projects/

https://nature4climate.org/webinars-using-naturebase-to-inform-policy-and-strategies-for-climate-and-natural-resource-management/

04

實 踐 案 例


? NYCEDC

Lower Manhattan Coastal Resiliency (LMCR)

美國曼哈頓下城區沿海氣候適應性計劃

氣候變化是紐約市現在面臨的最大威脅。根據預測,如果不采取相關行動,海平面上升將在近幾十年內淹沒曼哈頓下城區的部分地區,并將嚴重威脅地鐵、輪渡、污水處理系統等為紐約市提供服務的關鍵基礎設施和10%工作崗位的安全。基于此,紐約市決定投資9億美元用于提升城市氣候適應能力,并制定了曼哈頓下城沿海氣候適應性計劃(LMCR)。LMCR包括五個在不同區域實施海岸帶景觀修復和城市韌性提升的項目,通過增加公園和綠地空間、修建防洪墻、防洪屏障等措施減少風暴潮、海平面上升等的影響。作為LMCR的一部分,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NYCEDC)和市長氣候韌性辦公室(MOCR)發布了金融區和海港氣候韌性總體規劃,預計耗資50億至70億美元,采用多層級公共海濱開放空間、永久性抬高海岸線、灰色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并用等舉措,并與公眾社區密切合作,把氣候韌性基礎設施與城市融合,保護曼哈頓下城的同時提升公共濱水區品質。

目前,LMCR五個關鍵項目中的三個正在建設中,預計將于2025-2026年完工,另外兩個項目隨后將開始建設,預計于2028年完工。該計劃預計將保護下城區70%的海岸線,在應對氣候變化脆弱性、氣候適應性設計、減少碳排放、可持續資源管理、改善公共空間等方面取得成就,同時項目采取的綠色基礎設施包括雨水花園、行道樹等,還有利于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相關鏈接:https://edc.nyc/project/lower-manhattan-coastal-resiliency

6月重要日期概覽

6月01日

界珊瑚礁

6月05日

世界環境日

6月08日

世界海洋日

6月08日

6月第二個周六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6月16日

世界海龜日

6月17日

世界鱷魚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1日

世界長頸鹿日

6月22日

世界雨林日

6月29日

國際熱帶日

本期編輯:靳彤、彭昀月、崔毅豪/大自然保護協會科學部;徐嘉憶、姜雪原/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自然項目;楊方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

獲取本篇NbS近期資訊PDF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自然保護協會 incentive-icons
大自然保護協會
守護自然 尊愛生命
714文章數 47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镇原县| 资溪县| 松原市| 贵阳市| 柳州市| 社会| 宁陵县| 达孜县| 乌海市| 大埔县| 子洲县| 吉木萨尔县| 北川| 睢宁县| 仙游县| 梁山县| 巩义市| 祁阳县| 来宾市| 那坡县| 昌宁县| 思南县| 梓潼县| 万州区| 县级市| 武汉市| 德格县| 保靖县| 抚松县| 论坛| 德钦县| 陆河县| 新河县| 英吉沙县| 凯里市| 巴彦淖尔市| 张家川| 城固县| 陆河县| 长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