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俗稱“場上暈”。課堂表現、平時測驗都很好,每逢重大考試卻會“掉鏈子”。考試焦慮是百無一用的“萬惡之源”嗎?如何從身心狀態中及時覺察考試焦慮,并采取有效應對策略呢?
上海圣華紫竹高級中學人文社科組組長,國際課程心理學教師,上海市學校中級心理咨詢師劉燕吉教你正確面對考試焦慮。
考試季來臨,小瑞同學的“老毛病”又如期而至:胃口不佳,總覺得想吐、吃不下飯;皮膚瘙癢,讓他坐臥不寧;喉嚨干疼,頭痛欲裂,一測體溫,原來是發燒了……考試前一天晚上,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第二天精神萎靡地走進考場,一打開卷子,就覺得兩眼一黑,大腦一片空白……
這一套考前“組合拳”下來,縱然平時成績再好,“臨門一腳”也成了他的夢魘。“哎,都是考試焦慮惹的禍!”小瑞同學憤恨地想。
考試焦慮是好事還是壞事
考試焦慮是人們為了應對考試前或考試中的壓力情景,表現出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應。有壓力,常被認為是件壞事。然而,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克斯和約翰·多德森發現了“最佳壓力”。找到它,就能將績效表現發揮到最大值。
研究表明,隨著壓力水平升高,人們的注意力、興奮度顯著提升,績效表現也不斷提高。但是,當績效到達一個峰值后,如果還是不斷給自己加壓,人們的表現反而會下降。壓力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個鐘形曲線,這被稱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管理學、運動學中被廣泛運用。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存在“最佳壓力”。當任務簡單時,需要增加壓力;當任務復雜時,需要適中的壓力,由此方能達到最好的表現。(圖片來源:HelpfulProfessor.com)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心理學家發現,不同任務需要不同程度的壓力才能發揮最佳表現。對于難度大、智力要求高的任務,需要維持適中的壓力水平,以促進注意力的集中;而需要耐力或毅力的任務,需要高壓力狀態,以增加動力。
由此,我們可以根據考試科目的難度,調整考前的壓力值。對于科目較為簡單的考試,要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提升挑戰感、激發戰斗力。對于平時就不太有把握的科目,反而要降低預期,不可一味加壓。
怎樣的壓力水平才算適宜
近百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依然遵循數百萬年漫長進化的結果。觀察精神和身體的“誠實”表現,讓我們有了衡量壓力水平的坐標。
加拿大醫生漢斯·塞利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面對壓力時,我們的身體反應通常經歷以下3個階段,他稱之為全身適應綜合征。
第一階段是警覺階段。這是身體在壓力下的初始狀態,以保證我們能在突發狀況時做出快速應對。想象一下,原始人在叢林中遇見一頭猛獸,必須立刻做出戰斗或逃跑的反應。此時,我們會心率加快,腎上腺釋放皮質醇(一種壓力激素),腎上腺素增加,從而增加能量。這時,我們的反應會格外機敏,力量倍增。
第二階段是抵抗階段。假如壓力很快消除,我們的身體將進入修復階段,直到激素水平、心率和血壓達到壓力前的狀態。這種重回平衡的及時修復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壓力依然持續,身體會適應并學習如何在更高的壓力狀態下生活。這常常讓我們誤認為已經能夠從容“應對”壓力,其實身體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持續分泌壓力激素,血壓繼續升高,以便我們隨時能切換到警覺階段。此時,精神狀態通常表現為易怒、沮喪、注意力難以集中,身體上會感覺腸胃不適,血壓、血糖升高等。
第三階段是衰竭階段。現代社會的壓力可不像與猛獸戰斗這么快見分曉,一場重要的考試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準備。與慢性壓力的纏斗,讓我們的軀體、精神資源逐漸耗盡,進入衰竭階段。此時的精神狀態往往表現為疲勞、枯竭感、抑郁、焦慮、抗壓能力顯著降低。長此以往,身體的免疫力會持續下降,我們也會成為慢性疾病和傳染病的易感人群。
前面案例中,小瑞同學在考前的腸道不適、皮膚疾病和常常發燒,就是身體正在發出“求救信號”。如果只是一味埋怨身體“不給力”,拖慢了復習的進度,身心狀態就容易陷入衰竭階段。
如何應對考前焦慮
考試,作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壓力源,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檢查焦慮是不是由不合理的認知導致的。“要是這次又沒考好,我就真的是個廢物了。”“爸媽花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培養我,我也沒能讓他們滿意。”“這個成績又要給班級拖后腿了,老師、同學要更嫌棄我了。”“成績差以后也沒有什么好學校能上,還有什么前途和希望呢?”……這些內心獨白常常縈繞在小瑞同學心頭,讓他每次考前都焦慮不已。
認知行為療法之父、美國心理學家亞倫·貝克將這種不合理認知稱為“認知三角”,即認為自我是糟糕的、世界是糟糕的、未來也是糟糕的。抱有這種認知“死循環”的想法,常常會將某一次的壞結果過度泛化到所有事件,對未來有災難化的想法,還容易將壞結果解釋為長久不變的。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考前有任何思緒都可以隨手涂鴉記錄下來。一方面讓情緒有流淌的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第三者的視角,覺察自己是否有不合理的信念,及時進行認知調節。
其次,保證睡眠的時長和質量。大考來臨,大家都恨不得通宵達旦地把知識往腦子里塞,誰還在乎睡眠呢?殊不知,深度睡眠階段有助于對白天所學知識的整合與修剪。很多苦思冥想的問題,在睡了香甜的一覺后就自然有了答案,這就是睡眠的神奇作用。同時,深度睡眠階段能對重要的免疫細胞和蛋白質進行修復,對情緒的穩定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我們以更強韌的身心狀態應對考試帶來的高強度壓力。
在備考階段,白天可以適當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不要一味地埋頭刷題。規律運動帶來的疲勞感以及陽光的照射,都能有效促進褪黑素的分泌,增加身體對睡眠的渴望。當然,考前沒睡好也不用太介意,權當閉目養神。不要把注意力過多集中在“睡不著就完蛋了”“我無論如何要睡著”,這種強迫的思維只會徒增焦慮感。
最后,搭建有效的人際支持體系。這種支持既可以來自身邊親朋好友的陪伴,也可以來自專業心理工作者的建議。請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日常生活中吐吐槽、聊聊天,都可以有效緩解焦慮情緒。但是,也要識別是“焦慮”還是“焦慮癥”。如果你不僅僅是因為考試而焦慮,而是長期處在提心吊膽、恐懼和憂郁的狀態,卻沒有明確的壓力源,那么你可能需要及時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
《科學畫報》將持續刊登青少年心理健康相關內容,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