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土生菌曾寫過一篇關于“大鵬山”、“七娘山”名字關系探究的文章(《》),簡單概括,明朝時,大鵬山指的并不是七娘山而是排牙山;康熙《新安縣志》后,大鵬山指的才是現在的七娘山;民國時期,大鵬山又指的是排牙山。
實際上,深圳市現在不少山峰,在舊史書、舊地圖以及一些老族譜上也并不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
大茅山和鳳凰山
鳳凰山,位于寶安區中部,為西鄉、福永、公明的交界嶺,主要有大茅、二茅等山峰,海拔高度376米。對于本地老人來說,他們更習慣稱鳳凰山為大茅山,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為“茅山”:“茅山,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兩峰峭秀”。在康熙《新安縣志》之后的幾本志書里,鳳凰山都記載為“大茅山”。
兩本《新安縣志》記載的“(大)茅山”
現在鳳凰山名字的源頭則來源于鳳凰巖。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鳳凰巖的史料是天順《東莞舊志》,該志《山川》一節中載有“鳳凰巖”:“鳳凰巖,在歸德場伏涌,有山峙于海濱,由腰有石巖,方廣數丈,耆舊相傳為鳳凰巖,蔡公真身今在巖內。”康熙《新安縣志》亦記載,“鳳凰巖,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廣數丈,洞澈若堂室,相傳有鳳凰棲于內,故得名”。
天順《東莞舊志》記載的鳳凰巖
在古人看來,鳳凰巖和大茅山是兩座山,因此分開來記。進入民國后,鳳凰巖的“鳳凰”逐覆蓋了大茅山周邊。1934年《寶安縣地方自治進行實況》記載,當時寶安縣四區有鳳嶺鄉;1941年《廣東省寶安縣圖》載有“鳳石鄉”。民國時期,鳳凰山腳下也出現了鳳凰墟,該墟很快發展成為該片地區一個小的商貿中心。不過,在當時,整座鳳凰山依舊以大茅山為名,而最高峰則稱為“鳳凰嶺”。
鳳石鄉
左右滑動查看圖集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鳳凰”名字影響擴大,最終鳳凰山之名取代了大茅山。不過,大茅山之名現在依然存在,鳳凰山的最高峰依然名曰“大茅山”,只是很少人提罷了。
從西鄉山到鐵仔山
鐵仔山是西鄉街道名氣最大的山之一,因區域內發現了自東漢至明清的古墓群而出名,不過,該山在歷史上的名氣似乎不是那么大。
鐵仔山在明朝時記載為“西鄉山”,很明顯,因山位于西鄉而得名。明朝時的鐵仔山對于統治者而言并不是那么美好,萬歷《廣東通志》記載,“西二十里曰西鄉山,昔多萑苻之孽,流害鄰境”。萑苻,原為澤名,因湖中多有盜賊隱蔽,因而被來比喻盜匪藏聚的地方。
萬歷《廣東通志》
《廣東輿圖》
清朝時,除了康熙年間的《廣東輿圖》*外,就鮮有關于鐵仔山的記載,兩本《新安縣志》的“山川”一節都無收錄該山。清末起,隨著廣東省開始繪制大比例尺地圖,鐵仔山也重新出現了。在多幅地圖中,鐵仔山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記載為“尖岡”,北部記載為“大山”。
*康熙《廣東通志》“山川”抄萬歷《廣東通志》,雍正《廣東通志》“山川”抄《廣東輿圖》
民國地圖中的尖岡與大山
而在西鄉本地人口中,鐵仔山則分別被稱之為“崩山”(南部)和“朱坳山”(北部)。崩山,因鐵仔山有一部分落差很大,像懸崖一樣,如同山崩,故名;而朱坳山,則因該處有村子名曰朱坳村,故以村稱山。不過,朱坳村得名也是因為朱坳山原來多有山豬出沒,故稱山豬坳,后簡稱朱坳(這句段有點拗口)。
上世紀六十年代地圖上的“朱坳(凹)山”
1985年地圖上的“朱凹山”
80年代,隨著鐵仔山古墓群的考古發現,鐵仔山之名漸漸取代了崩山和朱坳山,成了該山體的統稱。鐵仔山之名何時出現不得而知,在鐵仔山的墓葬群中有發現刻有鐵仔(子)山地名的墓碑(為乾隆癸酉年(1753)的碑)。而在香港西貢蠔涌的《溫氏族譜》上,亦見到“鐵仔山”地名。
鐵仔山古墓群中刻有鐵子山地名的墓碑
蠔涌《溫氏族譜》上的“鐵仔山”
1997年地圖上的“鐵子山”和“豬垇山”
四個名字的企龍山
企龍山是西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古代志書并無相關記載。歷史上的企龍山還有三個名字,飛鵝山、豬母嶺和北灶山。
豬母嶺和北灶山在老地圖中有記載。民國時期廣東省所測繪的地圖中,企龍山被記載為“豬母嶺”,在一些西鄉老人的記憶中,也是有豬母嶺地名存在的。在日軍、英軍、美軍的軍事地圖中,企龍山都是被記為“豬母嶺(Chu Mou Ling)”。1997版《深圳市地圖集》則記載為“豬嫲山”,北部則記載為“企龍”。
左右滑動查看圖集
民國地圖上的豬母嶺
目前發現的將企龍山記載為“北灶山”的史料集中于新中國成立后。1968年圖名為“唐家公社”的地圖上,出現了“北灶山”之名,山北部則出現“企龍”地名。1987版《深圳地名志·自然地名篇》中載有“北灶山”。北灶山得名于北灶村,現該村已并入莊邊村。隨著時代發展,企龍山逐漸取代了豬母嶺、北灶山,成為該山的“獨名”。
1968年地圖上的“北灶山”
1997年地圖上的“豬嫲山”與“企龍”
飛鵝山則是臣田仇氏族人對企龍山的稱呼。飛鵝山北坡的明代仇思忠家族墓群系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仇氏族人每年清明都會來此進行集體祭祖。
仇氏古墓群
黃木崗與筆架山
筆架山和黃木崗現在都十分出名,只是黃木崗地名現在用于地鐵黃木崗站和曾經堵到要死黃木崗立交上。黃木崗在《新安縣志》中記載為“黃木山”:“黃木山,在縣東三十里,三峰峭麗如筆架,亦名筆架山。”翻閱民國時期的地圖,黃木山之名已被筆架山所取代,因筆架山名字實在太形象。
嘉慶《新安縣志》記載的“黃木山”
筆架山主峰海拔178米,與地王大廈遙遙相望,是一片有十余座小山峰的丘陵起伏地,其中三座主峰東西鼎立,形同筆架,因而得名。筆架山原與銀湖山相連,修北環大道時開山建路,而使兩山分開。
民國地圖上的筆架山
盡管已無人稱筆架山為黃木崗或黃木山,但黃木崗之名已深入深圳人的心,因為黃木崗交通樞紐以及曾經的黃木崗立交。位于市二醫院旁的原黃木崗立交一度成為許多深圳市民的“噩夢”,前往二院的有車一族經常性的在此立交上堵得動彈不得。2019年,因黃木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需要,老的黃木崗立交被拆除,改建為新的黃木崗永久橋。
為什么古志書“找不到”馬巒山
馬巒山是舊時歸善縣與新安縣的界山,但在古志書上找不到“馬巒山”的相關字眼,這種情況一般只有一種原因,就是馬巒山并不是以現在的名字出現在古志書上。
2007年地圖上的馬巒山
馬巒山名字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根據坪山《羅氏族譜》講了一個推測,馬巒山上長了好多蘭花,每當春節時,當地村民會將蘭花連根拔起煲水沖大涼吉,村里稱根為頭,所以蘭花的根被稱為蘭頭,又因為住在山上,騎馬是身份高尚的象征,取其雅意故命名為“馬蘭頭村”,后土地改革“馬蘭”便改成了“馬巒”。
更為廣泛的說,馬巒山原為“馬難山”,遠道而來的客家人,行路艱辛,馬巒山因其山高坡陡,道路難行,連馬都很難爬上去,因“上也難,下也難”而取名“馬難山”。
雍正《歸善縣志》記載的梅子林
從雍正《歸善縣志》上看,該志記載的“梅子林山”應為馬巒山:“……又西為梅子林之山,又西曰三扶田之山,又折而南入東莞界曰梧桐之山……” 按照歸善與新安、東莞的分界,梧桐山之東為三洲田,再東為馬巒山。加之,以前馬巒山上亦多梅花,因而,梅子林很大可能為現在的馬巒山。
滘山在何處
眾所周知,深圳河原名為滘水,根據《新安縣志》記載,“滘水,在城東四十里,發源于梧桐、莆隔、龍躍頭諸山,西流曰釗日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橫崗山,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的“滘水”
結合縣志與實際情況,釗日河指現在的蓮塘河,大沙河指現在的沙灣河,而滘山則為兩河匯合處,即現在的黃貝嶺菠蘿山。滘山、滘水的“滘”字,是一個典型的方言用字,為嶺南口語所用,意為“河道分支或會合的地方”。
蓮塘河和沙灣河于“滘山”合流
滘山,民國時期稱“石坳”,現在則分為上下兩部分,黃貝嶺部分稱“菠蘿山”,羅芳村部分稱“貓窩山”。滘山高98米,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老鼠嶺相對,蓮塘河從兩山之間流過。
民國地圖上的“石坳”
菠蘿山系黃貝嶺張氏墓園所在,每年重陽節前,黃貝嶺村會照例舉行一次隆重熱鬧的祭祖活動。在這一天,黃貝嶺村張氏后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抬著燒豬,浩浩蕩蕩來到菠蘿山上,由宗親會的老人念讀祭詞,后人默禱叩拜。。而另外一側的“貓窩山”,現在開辟為市政公園,在開闊處,可以遠望羅湖體育館及梧桐山等。
菠蘿山上的黃貝嶺張氏祖墓序言
蓮花山的多個名字
位于深圳市中心區最北端的蓮花山海拔不高,卻是深圳市知名度最高的山之一。蓮花山周邊主要有上梅林、下梅林、崗廈、皇崗、上沙、下沙等村子,幾條村子都曾經有祖墓在該處。不同村子對蓮花山有不同的叫法,崗廈村人叫它花果山,上梅林人叫它蓮花梁,下梅林人叫它九江垅,深圳鎮到沙頭一帶的人叫它大和嶺。
民國地圖上的蓮花山
蓮花山之名由來已久,在清末民初的《沙頭梅林黃氏族譜》上,便已出現該名,而民國時期的地圖則大多記載為“蓮花山”。當然,在民國不少檔案材料上,依然可以見到“大和嶺”等地名的存在。
《深圳通訊》記載的“太(大)和嶺”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特區的建設以及深圳市中心遷移至福田中心區后,蓮花山之名也逐漸廣為人知,而大和嶺等名字則隨著老一輩本地人的老去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平巒山與臣田、鳳凰崗
位于寶安西鄉的平巒山公園是寶安區目前規模最大的城市公園。平巒山公園總面積為219公頃,邊界周長為8439米,最高峰238米。與企龍山一樣,舊的志書并無該山的記載,現存記載的該山的檔案資料也是近代以來的地圖。
民國地圖上的“乘(臣)田山”
按西鄉本地人的說法,此山叫平巒山的歷史并不久遠,許多西鄉人小時候并未聽過平巒山之名。根據民國時期的地圖顯示,平巒山當時被稱作臣田山,因位于臣田村后而得名。而西鄉鳳凰崗村則將此座位于村后的山稱呼為“后背山”。改革開放前后,平巒山則以“石坑頂”、“長龍坑”等地名出現于多種地圖。在現在的一些地圖上,平巒山靠近鳳凰崗一側的山體,也被叫做“鳳凰崗山”。
改革開放前地圖上的“石坑頂”
1997年地圖上的“平巒山”與“鳳凰崗山”
由于土生菌對許多山名并不熟悉,本文所列的僅是本人所能想到幾座古今異名的山名。歡迎讀者在評論區補充其他案例。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4-04-30
2024-03-20
2023-12-31
資料來源:
《新安縣志》
《歸善縣志》
多種古舊地圖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