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日,北平地下黨獲悉的有關敵人調動情報,輾轉到達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手中,其實這份情報并不算很詳細,大概意思是傅作義在老蔣的壓力下,已經同意向山海關外派出援兵,第一批海運葫蘆島的包括新五軍及獨立第95師。
而究竟后續還會有多少部隊出動,尚未有準確消息,這就是導致林彪戰役決心發生動搖的“華北敵人增兵四個師”的出處。
此時已經是10月2日的黃昏時分,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專列剛剛停靠在鄭家屯車站,晚飯后參謀長劉亞樓請求開車繼續前進,被林彪所阻。
在遼沈戰役最初的戰略構想中,東北野戰軍主力只需要“包打錦州”和阻擊沈陽之敵的增援,因為考慮到敵人內部的矛盾、傅作義的狡猾程度、以及我華北軍區兩個兵團的牽制,我方判斷華北之敵大舉增援錦州的可能性很小。
東野也正是在這樣的構想下完成了兵力展開,能夠向葫蘆島方向派出的阻擊力量有限(關于東野的詳細兵力部署,之前有專文介紹)。
現在華北敵人大舉增援,而且情報只說是“首批四個師”,后面到底有多少個軍多少個師前來,還是未知數。
所以一向用兵謹慎的林彪確實有些猶豫了,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準備的一桌菜,上來了兩桌客,怎么辦?
于是司令員陷入長考,這一考就是幾個小時,一直考到晚上10點,林彪終于有了大軍回撤打長春的念頭,因為在他看來目前的不利因素壓倒了有利因素。
在這樣的心態下,他喊來劉亞樓口述了一封給西柏坡的急電,提出了繼續打錦州和揮師打長春的兩個方案,請軍委定奪,但是字里行間,明顯傾向于回打長春,最后一段電報原文是:
以上兩個行動方案,我們正在考慮中,并請軍委同時考慮與指示。
去電署名為林羅劉,但是只有參謀長劉亞樓在場,而且當時也沒有發表反對意見,既然署名林羅劉,參謀必須要在第一時間把電文交送政委羅容桓閱,羅政委當時也沒有表態,所以這封電報作為“特急電”就這樣發出去了。
發完電報后,野司的專列并未原地等候回電,而是升火出發,繼續開往遼西前線。
從組織程序上說,自從1942年取消所有軍政問題的“政委最終決定權”以后,軍事主官在作戰行動上是享有全權的。
而且林彪的職務是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前委書記,是毫無爭議的“一把手”,所以一旦他在作戰層面上定最后的決心,東北的其他軍政領導,確實無權進行干涉和改變。
羅榮桓也是如此,作為東野政委,他在大政方針上一貫比較尊重林彪,在作戰的具體問題上也基本不干預,而且是盡量地配合工作。
但是這封急電發出后,羅榮桓考慮再三,還是覺得不妥,因為遼沈戰役事關解放東北、加快解放戰爭進程的大決戰,攻錦的全盤計劃已報請軍委批準,甚至東北野戰軍的南線攻勢也已打響,此時改變戰役決心,那不是鬧著玩的。
一方面,是回師打長春違背了軍委和主席的戰略意圖,另一方面,大軍展開之后再組織回撤,既容易出現混亂也影響士氣,所以羅榮桓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于是喊來劉亞樓,兩個人先統一意見后,再聯袂去找林彪。
其實林彪也比較矛盾,還在自己的車廂里反復思考,而政委和參謀長的到來和勸說,最終使他思路清晰起來。
林彪表示前封電報確實不合適,想叫參謀追回來,但是電文已經發出,于是羅榮桓建議:“不要等軍委回電,我們重新起草一個電報,說明仍然要打錦州”。
林彪同意,于是三個人共同擬定了一封新的電報稿,當列車在10月3日凌晨到達彰武縣西北30公里的馮家窩棚時,停車發報,電報全部發完已經是上午9時。
所以你看,在重大的問題上,尤其是涉及到軍委命令和全國戰局的問題上,即便司令員下定了戰役決心,如果政委和參謀長(其實主要是政委,參謀長是作戰部署具體執行者)與司令員的意見有嚴重分歧,政委還是能夠影響司令員決定的。
比如在這次鄭家屯的電報事件中,林彪明顯是最后妥協了,這也是我軍雙首長制度的優勢所在。
不過要注意三點,其一是鄭家屯事件屬于特例,因為它涉及的不單是東北野戰軍內部怎么實施作戰的問題,而是經過軍委批準后的遼沈戰役作戰計劃、事關全國大戰略的戰役決心。
在如此大的問題上,即便林彪一意孤行,軍委也是不會批準的,所以主席接閱第一封特急電后,雷霆大怒,連續于10月3日的15時和17時發出兩封電報,當然是批評林彪的。
直到接閱林羅劉的第二封特急電,主席才高興地回電:“你們決心攻錦,甚好甚慰”。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涉及全國戰局和軍委指示的大型戰役,林彪仍然是有最后決定權的,政委基本不會干預,參謀長也只管按命令部署執行,輕易不會發生三個人意見嚴重相左的情況。
如果政委或者參謀長越過司令員直接向軍委提出不同意見,也是有違組織原則的,印象中華野參謀長陳士榘這么做過,結果肯定不愉快。
其二是在幾大野戰軍中,盡管是由司令員全權處理軍事和作戰問題,但是政委確實有“監軍”的意思,如果不設專職政委,說明軍委的高度信任,比如西北野戰軍的彭老總和華東野戰軍的陳老總,那都是司令員政委一肩挑,不可能出現司令員、政委意見不同的局面吧?但是東北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那是有專職政委的。
其三是指揮權集中的問題,兵法上說:“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而敗”,這句話在電視劇《少帥》、《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多有引用,意思是不能令出多門,作戰核心班子如果各吹各的調,非亂不可。
所以古語有云:謀議可咨于眾人,可決斷必須歸于一將!因此,在軍委確定戰略方針以后,各野戰軍司令員(包括代司令員,關鍵是前委書記)對作戰事宜,是擁有全權的。
也就是說,只要沒有違背上級總的指導方針,各野戰軍、各兵團、各縱隊的司令員都是軍事上的決斷者,政委和參謀長輕易不會去干預,哪怕有不同意見也得遵令執行。
但是如果司令員在作戰中沒有認真貫徹上級的方針,政委是有責任也有權力進行勸說的,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通常的做法是各自電告上級,請求上級裁決和指示。
如果軍情緊急請示不及,那就得先按照“前委書記”的指示來執行,林彪就是東野前委書記,而中野的前委書記是鄧政委。
這就是“前委書記”的重要性,所以人民解放軍在重大戰役的聯合作戰中,都成立了總前委,比如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聯合發起平津戰役時,平津前線指揮部的前委書記仍然是林彪。
再比如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遂行淮海戰役時,總前委書記則仍然是鄧政委,劉司令員、陳司令員和粟代司令員,只是總前委的委員。
羅榮桓政委不是東野前委書記,但卻是井岡山下來的曾經參加秋收起義的干部,深得信任,主席曾用十句話概括羅榮桓的品格:無私利,不專斷,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開,放得下。
他逝世后,主席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中,有這樣非常著名的詩句: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