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紹了志愿軍使用的蘇制汽車、坦克、自行火炮、作戰(zhàn)飛機,算是將志愿軍使用的蘇械武器介紹完了,這一篇開始介紹志愿軍使用的國產(chǎn)武器。
手槍篇
原產(chǎn)自德國的駁殼槍——毛瑟軍用手槍(7.63mm),在之前的《流光回眸:手握利器拒虎狼——西方槍械篇》里已經(jīng)露過臉了。
這種毛瑟軍用手槍為中國各地的軍閥所喜愛,所以這些軍閥掌控的兵工廠都紛紛仿制了這種手槍。與當時所謂仿制軍械都是進口零件拼裝相比,這種毛瑟軍用手槍的自產(chǎn)化率算是比較高的了。也因為能自產(chǎn)子彈和零件,所以這種手槍一直在中國軍隊中裝備著,直到抗美援朝時期還在發(fā)揮余熱。
前文已經(jīng)說過這種可以20發(fā)連射的手槍,其實在中國軍閥軍隊中一般是當做微沖使用的。它的使用方法如照片中,裝備該槍的士兵面對接近的敵人站成這樣的幾排,然后將20發(fā)子彈在兩秒內(nèi)就傾瀉出去!
毛瑟軍用手槍在人民軍隊中使用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就已經(jīng)大量繳獲過這種手槍。紅軍時期毛瑟軍用手槍使用方法模仿軍閥部隊,但是抗戰(zhàn)時期毛瑟軍用手槍已經(jīng)成為了人民軍隊軍官配槍。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抗戰(zhàn)時期的對手日軍火力比軍閥部隊兇猛的多,毛瑟軍用手槍排隊掃射的打法在日軍面前就是送人頭。
在這張照片的最下面的一排志愿軍中,最左邊的那一名志愿軍軍官手中拿著的,顯然一把毛瑟軍用手槍。到了抗美援朝時期還能使用的毛瑟軍用手槍,多半是國產(chǎn)貨了。
51式手槍(7.62mm),該槍是引進TT-33托卡列夫手槍生產(chǎn)線和圖紙后,新中國仿制的第一種制式手槍,也是新中國開啟軍隊裝備制式化制造的第一種武器。
該槍制造數(shù)量非常少只有幾千支,由于與TT-33托卡列夫手槍外型一模一樣,所以很難從照片中區(qū)別兩者。因為它的造型完全模仿TT-33托卡列夫手槍的關(guān)系,所以該槍并不適合東方人的生理特征,使用時手感很差,因此新中國并沒有大量制造。
1954年的54式手槍改善了51式手槍的缺點,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支大量裝備的制式手槍。
步槍篇
漢陽造步槍(7.92mm),俗稱老套筒。1896年清政府的漢陽兵工廠便開始制造這種步槍了,直到1944年才停產(chǎn),這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生產(chǎn)時間最久的一種栓動步槍。
該槍的由來卻是清政府被德國奸商給耍了,本來希望引進毛瑟步槍的清政府,卻被德國軍火商用1888式委員會步槍給忽悠了。然而錯有錯著,這種被德國人擯棄的步槍,在漢陽兵工廠的技術(shù)人員改進后,卻變成了一支十分經(jīng)久耐用的武器,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自產(chǎn)數(shù)量最大的栓動步槍。
漢陽造也說明,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前的這幾十年間,清政府才是歷屆中國政府中軍工建設(shè)做得最好的。
正在投彈的志愿軍戰(zhàn)士,身邊擺放著的就是一支漢陽造。由于漢陽造7.92mm的口徑,所以它又被俗稱為七九步槍,很多志愿軍裝備資料里,都是用的這個稱謂。
志愿軍為了簡化后勤,所以在入朝前對志愿軍使用的武器進行了簡化,最終老江湖漢陽造被選中,而比它晚四十年誕生的中正式步槍則被淘汰出志愿軍的裝備。
其實志愿軍這一選擇也很正常,民國造武器普遍是粗制濫造,質(zhì)量參差不齊,在可靠性上遠不如清朝造的這些武器。
押解著美軍俘虜?shù)闹驹杠姂?zhàn)士,他手中的正是漢陽造。
志愿軍39軍裝備七九步槍1512支,50軍裝備七九式步槍6111支。
當然越是主力部隊,這種老舊的七九步槍裝備就越少。
沖鋒槍篇
50式?jīng)_鋒槍(7.62mm),是新中國對蘇制波波沙沖鋒槍的仿制品,它和波波沙沖鋒槍一道在志愿軍中混用。這種槍與波波沙可以通用彈匣,但是并不能使用波波沙71發(fā)的大彈鼓。
志愿軍衛(wèi)生員使用50式?jīng)_鋒槍向敵軍射擊。
本篇就介紹這些國產(chǎn)裝備吧,各位下一篇再見。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zhuǎn)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