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約1000字 閱讀大約需要2分鐘
想起菜團子
文/段潔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冀東農村,我記得從春天開始,父親母親就隨著村里的大人們按照生產隊的安排每天早出晚歸,一直到天氣變冷,地里的白薯秧變黑,各家各戶才進入冬閑。冬天的飯食是一年最不好的,家里分不了多少糧食,大米更少得可憐。
父親有很厲害的胃病,母親有時候給他熬點大米粥,總是給我留一碗稠的。而母親和姐姐們的碗里,都是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粥。飯桌上的一碗咸菜,從冬天一直端到春天,偶爾換個樣式就是用白菜合著玉米面,蒸菜瞎子。
“菜瞎子”的做法很簡單,地里總有扔掉的長勢不好的白菜,母親撿回來用刀切成四瓣,掛在籬笆上,風干后隨吃隨拿。吃的時候用熱水泡一下,干碎的白菜葉便會變得濕軟,泡上半日后切成絲,拌上少許粗鹽,然后撒上玉米面,用手攥成團子,上屜蒸二十分鐘,然后就可以吃了。
白菜是生產隊里分的,每家都會分一些。因為過年的時候要招待客人,那時候冬天還有白菜,所以要節省著吃。正月有客人走動的時候,還要包些餃子。招待完客人之后還要包一些餃子給帶回去,禮數上算是不讓人空手而回。
冬天吃得最多的是紅薯和玉米面,因為生產隊里的細糧有限,分到各家各戶就很少了。除了菜瞎子和玉米糊糊,母親還會做玉米菜團子。 菜團子是蘿卜餡的,也是生產隊分的蘿卜,每家一堆。 母親挑小的洗干凈了放在咸菜缸里,多撒些粗鹽,便是家里冬天飯桌上下飯的菜。
把分來的蘿卜,挑大的整齊的,用細沙埋起來,可以放一兩月。 吃的時候把蘿卜洗凈,用篦子搓成絲,再用刀剁成餡。 那時候沒有肉,豬油也不多。 冬天快 年 根的時候,母親才會做菜的時候多放些豬油。 能放些豬油的蘿卜菜團子,雖然是玉米面包起來的,但還是吃著很香。 菜團子很費油,而且一頓菜團子要消耗好幾個蘿卜,所以家里并不經常做。 那時候一個星期能吃上一頓玉米面菜團子,成了我們姐弟每周的奢望。
小時候常聽爺爺奶奶說,春天的時候很嫩的楊樹葉用水焯了,拌上豆面蒸疙瘩也很好吃,我沒吃過。那個年代,家里因為父親和母親計劃得當,生活還算是勉強過得去,從沒到那種上頓不接下頓的時候。十歲的時候,承包到戶的政策下來了,各家各戶也不再為糧食發愁。
現在偶爾想起,很懷念一家人圍在一起摩拳擦掌等著菜團子出鍋的情形,可是這種畫面再不會有了。 00
【關于版權:本平臺致力于弘揚傳統孝道、禮贊天下爹娘、守護公德良俗。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歡迎投稿。聯系信箱:724528972@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