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過幾萬公里的中國高鐵,也坐了幾千公里的日本新干線,從高鐵系統的細節,也可以看出兩國的區別。
先說新干線的主要缺點:
穩定度:新干線的車廂明顯更晃一些,別說硬幣不能立,有時候,連礦泉水瓶倒立都很困難。
隔音性:新干線風噪和路噪大很多(APP實測,約77分貝)。
速度:目前,日本新干線僅在一小段區間內,可以達到最高速320公里/小時,其他線路的最高速度則為280公里/小時或260公里/小時。中國高鐵時速普遍在350~300之間,低于時速300公里的,被歸為動車,價格便宜三分之一,相當于日本的在來線。
新干線的現狀就是:線路標準太低,只能挖掘列車潛力。
比如東海道新干線(曲線半徑2500m,線間距4.2m),這放在中國完全是160km/h的標準,還不如甬臺溫客運專線(曲線半徑4500m,線間距4.6m。但N700S靠著氣動+擺式,硬是在東海道跑285km/h,而現在的甬臺溫只跑200km/h。
就算近年來新建的東北新干線,曲線半徑也只有4000m,要提速,只能繼續壓榨列車性能。相比之下,中國新建高鐵線路曲線半徑普遍8000米以上,跑350km/h非常輕松。
打個比方,日本新干線的線路標準是一條省道,中國高鐵的線路標準就是高速公路。日本的省道為了跑出高速,必須把列車壓榨到極致,追求苛刻的輕量化和過彎性能,勢必影響乘客的舒適度。而中國的高鐵,線路規格高,雖然有點保守,速度壓得低,但保證了穩定性和舒適度。
價格:
以東海道新干線,東京到大阪為例,全程528公里,二等車票1.4萬日元(650人民幣),大約1.25人民幣/公里。京滬高鐵總里程1302公里,二等車票553元,平均0.42人民幣/每公里。
東海道平均每公里票價是京滬高鐵的3倍。考慮到日元劇烈貶值,東海道沿線人均GDP也就是京滬沿線的2倍。
所以,日本人也不見得就能消費得起新干線,東京大阪之間,區區500公里,還有很多廉價航空存在。日本樂桃航空京阪線的價格經常低于300人民幣,是新干線價格的一半。但來往機場,不僅浪費時間,還需要額外的交通費。總的來說,坐飛機也沒便宜多少,可見,日本人為了省錢,也是拼了。
總之,從穩定度、隔音性、速度、價格,等方面來看,新干線幾乎完敗于中國高鐵。
其余的一些缺點:
- 新干線列車員不會檢查放在頂部的行李,不少行李放置不規范,感覺會有掉下來的風險,讓人心慌。
- 很多人上車后,會把鞋給脫了,雖然味道不重,但還是有點反感。
- 電源設計在車廂上,而不是座位底下,靠過道的充電不方便。
- 車票沒有無紙化,基本都是買實體票進站。甚至連日本新干線出售的JR pass,都沒有電子存檔,前段時間,我丟了一個全日本Pass紙質票,詢問日本JR,答案居然是沒有存底,不能補辦車票,相當于丟了三千多人民幣,氣得我取消了日本行程。
- 日本車站的各種設備,仿佛都是來自上個世紀的文物,久違的實體鍵讓人不知所措。總之,信息化這一塊,日本實在太落后!!
再說新干線的3個主要優點
第一,便當好吃。
日本火車便當非常好吃,各種口味,一應俱全,價格實惠。日本鐵路便當,各種業態充分競爭,有在月臺賣便當的私人小店,一問還是家族企業,已經傳承幾代人。也有四處游走的個體戶,一不小心做成網紅。也有列車上販賣的鐵路便當,價格和普通商店幾乎一樣。
至于中國火車盒飯,叫我怎么說呢?可以說臟話嗎?
▲ 日本車站小店
▲ 日本車站 便當個體戶
第二,廁所干凈。
▲ 新干線 廁所
相比中國高鐵,新干線的確比較破舊,但衛生間都非常干凈,沒有臭味!沒有臭味!沒有臭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中國高鐵的廁所,在交車頭兩年,還能維持體面,之后就越來越臭。保潔員前腳收拾干凈,后腳就有乘客弄臟。我坐過很多國家的高鐵,連烏茲別克高鐵的廁所都比我們干凈,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中國大型車站
第三,車站設計合理。
相比中國富麗堂皇的宇宙大站,日本的車站只能說修修補補,非常簡陋,室內空間小,看上去不夠氣派,但非常實用,動線合理,乘客不需要走很多冤枉路。夏天空調省電,體感舒服。
火車站商業配套很好,基本都是購物中心類型。里面東西和市內平價,也賣當地特產。站臺也有小便利店或自動售賣機,同樣平價,等車幾分鐘都來得及買吃的喝的。尤其不用來回步行一公里,就為了吃一頓麥當勞。
中國的火車站,乍一看高大上,挑高幾十米,面積龐大,動不動就是亞洲第一,中國第一,世界第一。到了夏天,集體變身蔬菜大棚,乘客汗流浹背,絕對酸爽。
很多車站的動線非常奇葩,從地鐵出來,先上樓,然后必須出站繞一圈,才能安檢。安檢之后,還要長途跋涉,到檢票口,最后,再下樓到站臺,才能上車。如果想吃點東西,還要去候車室的二樓,又是一次漫漫長路。坐個火車,輕輕松松實現每日2萬步,話說回來,這對身體也未必就是壞事。有些地方,在站前還喜歡搞一個巨大的廣場,刮風下雨的時候,給乘客增加了戶外徒步的刺激,實在用心良苦。
也許有人說,我們乘客數量多,所以車站必須大,我本來也是這么想的,但一查數據,就大吃一驚。2024年,上海虹橋站單日發送旅客38.5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中國的超級大站,接發旅客數量,也就是這個量級,很難突破50萬。
看上去很多,但相比世界上最繁忙的火車站,這數量卻只是一個零頭。在2011年的時候,新宿站憑借日均上下車326萬人次的數據,成功創下了吉尼斯世紀紀錄。有人說,這數字包括了地鐵乘客,就算如此,那也是相當驚人。中國最繁忙的地鐵站是「廣州體育西路站」,最高紀錄也就一天85萬乘客。
再說幾個新干線的其它優點
- 服務人員態度很好,謙遜得近乎卑微,會蹲下來跟乘客說話。
- 沒有人外放刷短視頻、看劇,人產生的噪音很小。
- 很多列車設有專門的電話室。
- 很多設計對殘疾人更友好。
- 站臺吸煙有吸煙室,不會一出車門全在吸煙。
還有些我也說不清好壞:
- 日本車站沒有安檢,啥都隨便帶。想當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社會恐慌。數十人死亡,數千人受傷。但日本人的邏輯卻不同,這類事故,幾十年發生一次,和總乘客人數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難道就要動用大量人力資源,對每個旅客進行安檢嗎?如果是這樣,車禍每年都死那么多人,難道就完全禁止汽車嗎?
- 只有進入火車站會檢票一次,上車后偶爾有檢票,想逃票,可能比較容易。
- 車會分成自由席(沒座位號,隨便坐,先到先得,沒座位就站著)和指定席(和國內一樣對號入座)。
- 列車員每次走過 ,還會對著車廂乘客鞠一躬,這種禮貌有點形式化,對彼此造成負擔。但禮多人不怪,總比粗魯好一點。
寫在最后
日本這個國家,用一個字形容,就是「軸」。喜歡鉆牛角尖,容易產生路徑依賴,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強大的外力驅使,很難改變。
世界第一條高鐵——東海道新干線,線路標準太低,是一個非常大的教訓。但后來建設的線路,標準依然很低。原因就是,日本人一根筋追求列車性能,總以為能克服線路上的劣勢。結果呢,乘坐體驗差,速度上限低。
這就好比路上有一個坑,中國人的解決方案是,把坑填上,一勞永逸,后來者輕松走路。日本習慣了跳坑而行,就要求后面的人練習跳遠能力,只要體力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信息化也是同一個道理。日本人非常執著于各種機械的應用,現在去日本小店吃東西,還能看到一個非常精密的點餐機,操作有點復雜,以至于日本觀光局還出了一個攻略, 教海外游客如何使用點餐機。
坦白說,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用點餐機,感覺還挺厲害的,但后來,中國人直接跳過機械設備,改用手機掃碼,更方便。但日本在信息化方面,進展就非常緩慢。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就像一個用了很長時間的電腦,硬盤塞滿了東西,系統越來越慢,除非硬盤格式化,否則很難提高運行速度。
中國呢,剛好相反,雖然在細節上還有待改善,但有強大的后發優勢,基礎條件好了,其他方面,只要有時間和耐心,改起來也不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