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科技那么發達,為什么倒下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歐洲為什么落后了?
美國科技為什么能夠一直遙遙領先?
以及中國科技的未來,還有戲嗎?
這幾個都是大問題,每個問題都足夠寫幾篇博士論文了。但最近去聽了一場人大主辦的研討會,主題題非常時髦,就是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與會嘉賓有原國研中心副主任的王一鳴、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人大經院的劉守英院長等等,他們的討論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可以去回應開頭說的幾個大問題。
這些專家的討論實際上推出了一個分析框架:那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就必須發展風險資本,壯大耐心資本。
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前蘇聯科技為什么不行了?這個框架實際上前置了一個基本邏輯,那就是國家必須要正視資本的作用,才能真正發展出新質生產力。
所以,因為蘇聯沒有發展出一個資本市場,所以最終就不行了。
前蘇聯的科技一度很發達,但至少在早期,主要是靠外部引進技術,然后用計劃思維去布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中國社會科學院1980年翻譯的一本書,書名叫作《西方技術與蘇聯經濟的發展:1930-1945》,里面很詳細說明了美、德、英等西方國家對蘇聯技術的援助情況。
比如,1932年,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外國技術專家就超過了6800人, 包括1700多名美國人和200多名德國人和350名以上英國人;從1928-1932年,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工作過的美國技術專家,有730名。
那么歐洲呢?歐洲有不錯的資本市場,但最近20年科技發展也在每況愈下,為什么呢?這就涉及到不同資本作用于科技的不同效應,歐洲的問題在于耐心資本很多,風險資本太少。
很多歐洲國家都有龐大的主權基金,以養老金為主,他們非常耐心,基本都在二級市場上買買買,對風險是比較厭惡。
由于缺乏風險資本,風險資本規模約200億美元,這就導致歐洲的前沿產業、未來產業一直沒起來,終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拋開了。
所以,第三個問題,美國為什么遙遙領先,因為他同時具備了風險資本和耐心資本,所以美國的高科技可以一直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美國風險資本規模約歐洲10倍,同時一旦新技術產業化、規?;?,也有巴菲特這樣的投資者給他們源源不斷的耐心資本。
最后,對中國來說,前蘇聯是巨大巨大的教訓,歐洲和日本也不是最好的榜樣,美國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和反思的。
當然,我們不是要照搬美國模式,但需要去學習他們,如何去積極發展風險資本,壯大耐心資本,我想這里面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我們的制度要穩定,政策要耐心。
文末是同內容視頻號,歡迎點擊,信息量并不等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