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經銷商不堪重負,『逼宮』德國總部。」
最近幾天,一向「不愁賣」的保時捷與經銷商的矛盾被擺到了臺面上:經銷商集體抗議新能源車壓庫存的行為,經營壓力不堪重負。
單看事情的原因很簡單,經銷商之所以抗議,很可能是因為保時捷中國今年制定的批售任務,遠大于目前市場能消化的數量,特別是以 Taycan(參數丨圖片) 和 Macan EV為首的純電車型;這就導致了經銷商要么壓庫存,要么只能降價賣車清庫存,或者一邊降價一邊壓庫。
保時捷中國也是速戰速決,只經過了一個周末,保時捷中國就與經銷商發布了的聯合聲明,一份什么都沒說但協商一致的聲明。
聲明一出,看起來沖突是解決了,經銷商是安撫好了,但是保時捷「內亂」留下的遐想不只是經銷商:當保時捷的銷量和庫存亮起紅燈的時候,是因為電動平權,保時捷也賣不上溢價了?是國內新能源崛起,侵蝕傳統豪華品牌陣地了?還是如今國內有錢人也不買豪車了?抑或是,這些原因都有?
面對這些問題,對于如今的保時捷來說,經銷商可能是保時捷面臨的挑戰中最小的一個。
「吸金狂魔」突然啞火
「很多品牌在中國打價格戰,保時捷不會參與。」這是兩個月前,保時捷全球 CEO 奧博穆在財報會上對中國市場價格戰的回應。
在中國這個價格戰飛起的市場,身為豪華品牌的 BBA 也難免卷入價格戰之中,保時捷算是為數不多有底氣拒絕價格戰的一家;不過,那得是一年前的保時捷。
2022 年,保時捷在中國銷售 93286 輛,平均單車利潤 2.25 萬歐元,賣一輛車凈賺一輛比亞迪。整體的銷售回報率 18%,比毛利率巔峰時期的特斯拉還高出 1.2 個百分點。選裝、加價、一車難求,是當時不少人買保時捷的基本流程。
但是,這些都是一年前的輝煌。
從 2023 年年中開始,保時捷的吸金能力開始減弱。2023 年,保時捷在中國賣出了 79283 輛車,銷量回到2018年之前水平。
這邊 CEO 高呼不參與價格戰,那邊門店折扣開始上線。據報道,去年臨近中期改款的 Taycan 和換代的帕拉梅拉新車折扣率分別達到了 20%和 13%;近期,多家終端門店對 Taycan 的折扣,給出 30%-35%的折扣 (含分期優惠)。
然而,消費者就像中了「買漲不買跌」的魔咒,折扣沒有促進銷量,反而讓更多人選擇持幣觀望。今年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銷售 16340 輛,同比下降約 24%;銷售回報率從 18% 下滑至 14.8% 。
最終,折扣加大+庫存增加,導致了近期經銷商的跳腳。可以說經銷商最近發起的「內亂」,是 2023 年銷量啞火開始埋下的隱患。
保時捷的鍋,別都讓國產電動車背
2023 年算是一個神奇的年份,這一年大家開始調侃「以前沒錢買國產車,如今沒錢買國產車」,算是國產電動車高端化崛起的一年。
因此,保時捷銷量啞火很自然就與國產電動車產生了直接的聯系:就是國產電動車搶了保時捷的市場。
的確,國內自主品牌份額的崛起,市場占有率超過 60%,德系車市場份額從去年的 17.7%下滑到今年 4 月的 15.4%,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保時捷的市場。
不過, 保時捷的銷量下滑這鍋,如果全讓國產電動車來背,也屬實有點冤枉。
單看中國市場,保時捷的純電車型 Taycan 去年賣了 4205 輛,只占總銷量的 5%,對于新款的純電 Macan,保時捷總部只給了中國市場 1000 輛的配額,跟占銷量半壁江山的 Cayenne 和 Macan 比,屬實了小打小鬧。
再看看今年第一季度保時捷的銷量,下滑的不只是中國市場,北美市場下滑 23%,那地方可沒有國產電動車的沖擊,中國電動車還沒來得及過去,蠢蠢欲動的火苗就被關稅掐滅了。
對于平均售價高達 10 萬歐元的豪華汽車,在全球任何市場都是奢侈品的存在。
很多人把保時捷在北美和中國的成功,歸功于 Cayenne 和 Macan 這類市場化車型的推出,卻往往忽視,過去十幾年里保時捷在中國銷量的節節增長,恰好與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謀而合。
但這種高速增長終有放慢腳步的一天。2024 年第一季度,銷量下滑的不只有保時捷,跟國產電動汽車沒什么市場交集的法拉利,一季度國內的銷量下滑 20%;奢侈品代名詞的 LVHM 集團,一季度業績下滑 2%。自帶奢侈品屬性的保時捷,自然也難逃共沉淪的命運。
今年年初,保時捷總部就在財報會上給出了中國市場「降低 15%銷量目標」的動作,不過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15%的目標下調似乎不太夠用。
觸電的豪華,還「豪」得起來么?
經濟的周期漲漲落落,對于豪華汽車品牌來說習以為常,不過當周期過去后,觸電的豪華品牌,還「豪」得起來么?是保時捷和所有豪華汽車品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一直以來,保時捷在豪華品牌中是個特別的存在,可以說是商業化最成功的豪華汽車品牌:
一手用賽道車型,打造極致運動的技術壁壘和賽道基因;
一手依靠著賽道基因,用更「親民」的市場化車型,把品牌的商業價值無限擴大。
簡單來說,賣的比保時捷貴的,銷量抵不上它的零頭;賣的比它多的,價格只有幾分之一。
網上有這樣一個調侃,「Cayenne 所賺來的錢,都用來研發 911 了」;同樣,911 在賽道打下的江山也讓保時捷這塊金色 logo 在消費市場上熠熠生輝,車主也許不懂賽道、不愛操控、也不追求駕控體驗,但不妨礙他們在 Cayenne 和 Macan 上找到自己想要的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來自于幾十年無法逾越的技術壁壘,也可以讓消費者忽視幾十萬的品牌溢價。但技術壁壘這事兒,在電動車身上就不太成立,為什么不成立呢?
有人說,是保時捷電動車的產品落后。這必須得替保時捷喊冤,作為保時捷的第一款純電動車,Taycan 雖然目前的市場競爭力一般,但在技術上絕對算得上「遙遙領先」。
如今各家主打的 800V 高壓平臺,保時捷 Taycan 在 2019 年就用在了上了。超前到什么程度呢?當年保時捷向供應商提出 800V 高壓平臺零部件需求的時候,很多供應商們都不知道 800V 為何物。可以說保時捷算是汽車行業的 800V 啟蒙者。
不過,這么領先的技術,領先性也只保持了 4 年。如今,800V 高壓平臺已經成了 20 萬級市場的常規選擇。
同樣的品牌溢價,買輛油車,911 打下的技術壁壘足夠你遙遙領先 50 年;但是買輛百萬級電動車,5 年后你可能在 20 萬級的電動車上看到自己同款技術;電動車時代,技術下放就是如此迅速。
當然豪華車的豪華,不只體現在某一項技術,也包括造型設計、底盤調教、細節體驗等,不過「非它不可」的因素越來越少,也難怪消費者開始越來越理性了。
當消費者越來越理性,電動車是不是只剩下拼性價比一條路呢?
最后
豪華品牌與經銷商之間的沖突,不少品牌都時有發生,并不算新鮮事。
但是這次保時捷要面對的,不僅是安撫經銷商、調整銷量目標、熬過經濟周期的挑戰,還要面臨消費者對于「豪華電動車」的重新定義:就算豪華品牌,也沒有純電魔法。
這樣看來,平息經銷商容易,但是豪華品牌再想過回十年來滋潤的日子,恐怕難了。
本文作者:米其林
不要忘記關注「極客汽車」的微信視頻號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