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間選擇其實是很雞賊的,在一年前的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通電入關,實施所謂的武裝調停“中原大戰”,而整個中原的新軍閥大混戰直到11月4日才徹底消停,以閻錫山、馮玉祥宣布取消“太原海陸空軍總司令部”和分別下野為標志。
在這次戰爭中,雙方傷亡約30萬人,耗費軍費達5億元之巨,戰火波及20多個省以致民不聊生,蔣馮閻李四大軍事集團幾乎都是精疲力盡,間隔僅僅十個月以后,至少在老蔣看來,確實無力再與日本一戰。
同時在軍閥混戰期間,閩贛蘇區的紅軍也趁機得到了較大發展,到1931年9月已經成立了紅一方面軍,加上不久后起義改編的紅5軍團,兵力達到70000余人,根據地擁有15座縣城和250萬余人口,對南昌和整個華東地區國民政府的統治構成了相當威脅,這也是老蔣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
中原大戰結束后,他把整個華北的軍政大權交給張學良,一方面是需要兌現承諾,其實另一方面也是有些力不從心了。
蔣系軍隊在1930年到1931年的最大動員能力不過60萬人,其中黃埔系軍隊不過40萬人,余皆為附庸的雜牌軍,比如韓復榘、石友三、楊虎城等等,戰爭中傷亡卻高達10萬人,損失也算慘重。
彼時中德軍事合作也沒有開始,蔣軍還沒有一個真正的德式師,武器裝備水平遠遠不如六年后的全面抗戰爆發前后,更重要的是,一幫子地方軍閥仍然與南京政府離心離德,在聯合抗日的問題上并沒有達成一致。
日本陸軍經過1925年的大正裁軍后,總兵力尚有17個常設師團25萬余人,到1931年擴充到30余萬人,并且擁有大批訓練充分的預備役兵員,海空力量更是碾壓南京政府軍。
所以面對日軍的挑釁,里外發燒的老蔣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中心思想還是要先消滅紅軍和壓服各地方實力派,同時要求張學良盡量和日本人周旋而不是“刺激對方”,也因此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態度比較曖昧。
實際上,老蔣也不是傻子,深知中日早晚一戰,他需要備戰的時間。具體到行動上,1932年初把陸軍大學從北平遷到南京,1933年開始整理軍隊和擴充軍備,按照德國軍事總顧問塞克特的提議,準備組建60個國防師(調整師),開始大批進口德國的武器裝備和編練新軍,另外還修筑了一批國防工事,華東華北均有之。
僅截止到1935年11月,就進口了輕武器二四年式毛瑟步槍10000支(含一億發子彈)、ZB26輕機槍5000挺、M1932型駁殼槍5000把(含500萬發子彈),20門37mm戰防炮、迫擊炮240門及其他若干單兵裝備。
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差距在于,日本可以自己生產大部分重武器和幾乎所有輕武器,而國民政府只能生產少量輕武器,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太大。
大家應該注意到,第一批組建和訓練的“德式師”本來包括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87師和第88師約60000人,而這三支部隊始終留駐在京滬地區沒有投入江西作戰,對日防御的意圖非常明顯。只有宋希濂第36師開到了江西(前兩個師的補充團合編而成)。
即便如此,到1936年也僅完成了20個調整師的編組,武器裝備的進口也沒有按計劃進行,又爆發了陳濟棠、白崇禧聯手反蔣的“兩廣事變”,折騰到12月中旬,再爆發西安事變,蔣系勢力疲于奔命。
如此到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前,雖然網絡上流傳國民政府的紙面兵力為49個軍、182個師約180萬陸軍,但那只是理論上的數字,有些軍隊南京政府是根本指揮不動的。
根據軍政部的統計,真正能夠投入作戰的是步兵80個師、騎兵9個師、炮兵2個旅,另有9個獨立旅和16個獨立團,總兵力不足100萬人。海軍艦艇120余艘,總排水量約11萬噸,空軍在紙面上擁有飛機600余架,但能夠投入作戰的僅僅是305架。
比較要命的是,南京政府還沒有真正實行現代意義上的征兵制度,各地區各部隊仍然是自行其事的募兵制,也就是當兵吃糧本著自愿的原則,因此中國當時嚴重缺乏后備兵員。
除了180萬現役部隊、100萬可戰之兵外,僅有的后備兵源是1936年才征召的50萬名壯丁,這么點補充力量,全面戰爭開打用不了三個月就得消耗殆盡,然后就只能強征毫無軍事訓練的壯丁了。
反觀日本方面,為了鞏固在東北的統治和擴大對華侵略戰爭,日本軍部1936年就制定了《軍備充實計劃大綱》,準備從1937年到1942年的五年間,將陸軍兵力擴大到40個師團,所以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日本軍隊正在努力擴充之中。
彼時現役陸軍為38萬人,事變爆發后立即停止當年義務兵復員,而新的義務兵又已入伍,兵力遂迅速增至51萬人。
由于長時間實行征兵制度,其儲備的預備役兵員有738000人,后備役879000人,第一補充兵1579000人,第二補充兵90500人,其兵役制度和人口基數決定著,一旦進入全面戰爭,日本的可動員人口可達1000萬人,并且其中大部分經過軍事訓練(法律規定青年男子必須服兩年兵役)。
也就是說,雖然中國的人口總數是日本的四倍,然而能夠動員的后備兵反而少于日本,這就是本質上的差距。
1937年日本海軍的真正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英國,艦艇總數量為285艘,總排水量則達到了1153000噸,因為人家許多是大型艦船,總排水量是中國的105倍!
陸軍和海軍航空兵擁有的作戰飛機總數量為2800余架,是中國空軍的9倍多。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兵員和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差別之外,中日兩軍最大的差距其實是整體素質。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后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軍事指揮系統,其戰時大本營對陸海軍的指揮具有絕對權威,軍官全部經過軍校的教育,士兵接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還有所謂“武士道“精神的加持,所以日本軍隊是當時世界范圍內軍力強悍的武裝集團之一。
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評價說:“其能征慣戰之精神為世界各國軍隊首屈一指“,所以鬼子一個聯隊,在戰爭初期經常可以吊打國軍的一個師。
而南京政府真正掌握的“中央軍“是多少呢?只有70個師,其中僅有40個師是以黃埔系軍隊發展起來的,能夠做到服從命令聽指揮,另外30個師都屬于北伐期間、中原大戰期間收編的旁系部隊,裝備和戰力都很欠缺。
而其他雜牌部隊南京軍事委員會的指揮是不那么靈光的,因此就軍隊整體而言:無論就編組、訓練、裝備和補給任何一方而言,都是雜亂無章的,綜合戰斗力遠遠落后于日軍。
也無需刻意給老蔣和南京政府洗白什么,事實就是如此,如果軍事知識足夠的話,綜上很容易可以得出結論: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注定是艱苦和卓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