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王赤院士是我國空間科學的領軍人物、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學家。他主導建設了“夸父一號”、子午工程二期等多個國家重要空間科學項目,帶領中國空間科學不斷取得突破。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王赤院士正和團隊對嫦娥六號的有關載荷進行討論和研究。正在太空出差的嫦娥六號是我國探月工程四期的“關鍵一環”,將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采樣返回等重要任務。作為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學家,王赤這段時間最牽掛的就是幾十萬公里之外的嫦娥六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嫦娥六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從月球的背面艾特肯盆地采樣返回。為了配合采樣,我們也有一系列的有效載荷,比如全景相機要對地形地貌進行探測,探月雷達對地質結構進行一些探測。
從以前靠美國贈送的1克月壤做研究,到“嫦娥五號”采回1731克月壤、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再到“嫦娥六號”有望帶回的人類歷史上首份月背樣品,王赤院士難掩內心的激動和驕傲。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在嫦娥五號當中,我們已經知道月球地質年齡比以前的認識延后了10億年,這次我們在月球背面,在月球表面最古老的盆地,對最古老的月壤進行探測研究,將會揭示月球形成的歷史。
在湖南農村長大的王赤,好奇、好勝、好玩的天性在童年時代得到充分釋放。玩累了就經常躺在草垛上,看浩瀚的天空,一邊欣賞滿天繁星,一邊在腦袋里冒出各種好奇想法。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小時候就想去研究天上的星星,考大學的時候,沒太分清楚天文和空間的區別,其實研究天上的星星是天文學的范疇,但是那時候沒有天文學,我看最近的一個方向,就是地球和空間科學系。
奔赴空間科學的“星辰大海”
“誤打誤撞”結緣空間科學,但這一不小心也成了王赤一生的熱愛。就像天氣變化常常會影響人們的出行,在距離地表30公里以上的空間環境里,還存在著由太陽活動引起的空間天氣,空間天氣的變化會影響航天器的飛行安全,以及地球上的通信和導航。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了解太陽、太陽活動對我們地球空間的影響,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國民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孕育著非常多的科學發現。
懷揣對空間科學的熱愛,王赤開始了對星辰大海的逐夢之旅。然而,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空間科學還處于起步階段,鮮有第一手觀測資料。1993年,26歲的王赤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也讓他更切實地感受到了中美兩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發展差距。也正是從那時起,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天氣監測體系,成了王赤的夢想。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雖然能夠利用他們非常好的科研條件,但是必須在我旁邊有個美國人,我才能在他們的實驗室里活動,這刺激了我。我們還是應該回到自己的國家,把個人的發展跟國家的發展、跟國家的需求密切結合在一塊,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走的一條道路。
2000年,王赤回到祖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我一回來就有機會參與我們國家的“雙星計劃”,當時又作為“子午工程”的一個核心人員,所以我非常高興,一回來就有機會參加國家的重大任務。
“雙星計劃”開啟了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的新起點,與此同時,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也給了包括王赤在內的科研人員極大的鼓舞和信心。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悟空”“墨子”“慧眼”“夸父一號”“愛因斯坦探針”等科學衛星相繼發射升空,一批“中國星”開始閃耀蒼穹,揭示太空奧秘,中國空間科學探索不斷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每一次衛星發射的時候,我們其實是非常緊張、非常焦慮的。
每當覺得焦慮緊張的時候,王赤就會打一場羽毛球釋放壓力,然后調整心情重新迎接挑戰。二十多年來,王赤就這樣帶領團隊潛心空間科學研究,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子午工程二期很多的儀器設備,我們必須要自己來研制,很多事情我們都沒經歷過,但我覺得這不是一件壞事,只有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自立,才能把研究的基礎打得更牢,我們以后的路才會走得更遠。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孫天然:王老師始終保持著開拓創新的精神,對我們國家的科技進步,始終懷著一種責任感和激情。
北京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田暉:空間科學這個事業需要人長期投入,在過去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面,王老師真正做到了迎難而上、不畏艱險、勇挑重擔。
如今,王赤帶領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團隊研制的有效載荷,在探月探火、載人空間站、風云海洋系列衛星等任務中不斷發揮重要作用。就在今年,由王赤主導的子午工程二期即將完成國家驗收,將與一期工程一起,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從太陽大氣到行星際、到地球的空間天氣全鏈條監測。此外,由王赤擔任中方首席科學家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微笑計劃,成為中歐雙方大型聯合空間科學探測項目,預計將在2025年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對地球磁層的全景成像。
重任在身 勇挑大梁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王赤:我們空間科學發展呈現出一個多點突破的態勢,進入了一個快車道。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科研工作者是非常幸福的一代,因為國家經濟的發展給了我們足夠的舞臺,國家對科技創新非常重視,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我們科技工作者來講,我覺得是重任在身,要勇挑大梁,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責任。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歡迎關注我們,轉載授權、投稿事宜請
在文后留言,小編會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